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解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特點
 
 
  來源:      日期:2005-11-11 14:25

 

圖為浙江紹興新未莊村內被眾多倣古民居環抱的農民公園。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  《建議》根據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條件,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相銜接。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提出“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等目標。《建議》提出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總體要求是:“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

    第二,定性要求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建議》提出的主要發展目標多是定性描述,同時也包含兩個重要的定量指標,一個是“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一個是“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使人得到清晰的數量概念。 
 “十五”時期,中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圖為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龍泉鎮農民居住的別墅。

    第三,體現了經濟增長速度與品質、效益相結合的要求。《建議》在提出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目標時,加上了一個重要前提,即“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以避免單純追求速度的傾向。同時,目標中關於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實際上也具有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含義。

    第四,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建議》在目標中突出了資源、環境方面的要求,明確提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考慮到中央的《建議》與規劃綱要的不同,《建議》一般只提出一些大的、關鍵性的目標要求,那麼《建議》如此明確地闡述“十一五”時期能源、環境方面的目標要求,而且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説明對資源、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

    第五,體現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如何在目標中反映自主創新的要求,《建議》提出“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裡雖然沒有在字面上出現“自主創新”,但實質上也反映了自主創新的要求,因為這裡所説的企業,必然也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 
 西藏墨脫縣德興鄉門巴族姑娘白瑪拉姆在晾曬稻穀(2004年10月21日攝)。

    第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建議》提出的主要目標中,涉及人民生活、群眾利益、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最多,包括: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總的來看,《建議》提出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當然,《建議》提出的是一些主要目標和關鍵指標。根據《建議》提出的目標框架和要求,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形成比較完整的目標和指標體系。(完)
 
(來源:新華網)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