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十五”計劃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麼
 
 
  來源:      日期:2005-09-21 14:32

 

       世紀第一春,盛會描藍圖。

       3月5日,在備受國內外關注的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代表國務院作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與此同時,“十五”計劃綱要草案也發到了代表手中。連日來,代表們説綱要,議報告,心情振奮。代表們認為,我國在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十五”計劃,站在歷史的新高度,洞察世界風雲,分析國內形勢,規劃未來發展,必將引領中國經濟走向更加強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好局、起好步。

       展望“十五”: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會更強

       剛剛結束的“九五”,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朱鎔基總理在報告中指出,200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89404億元。“九五”期間,平均每年增長8.3%。代表們高興地説,現在我國的生産力水準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三個“重大變化”,將是實現“十五”跨越的堅實起點。

       對經濟工作十分熟悉的河北省計委主任韓生雨代表,對總理報告和“十五”綱要草案進行了仔細研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對記者説,觀察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十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買方市場將成為一種常態,市場競爭會加劇,市場機制對經濟運作的約束會更明顯。”另一句是“經濟保持較快發展的動力和條件依然存在,特別是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可以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火車頭。”總的看,我國經濟會在“九五”的基礎上躍上一個更大的臺階,國際競爭力會更強,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會更重要。

       韓生雨代表説,國際競爭力的增強,首先將得益於國民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在未來五年裏,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預期年均在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價格計算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12.5萬億元,登上一個新的臺階。這不但為新世紀前十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提供良好的保證,也為到2050年中國經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奠定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十五”期間,我國將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是一條“主線”。河北省經貿委主任秦朝鎮代表説,隨著經濟結構的全面升級,我國經濟的品質將再上一個大的臺階。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將引領農業生産向深度、廣度進軍,全面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工業結構的優化,將改變傳統工業的面貌,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新技術産業和新興産業;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促進全國經濟佈局的合理化、高效化;小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將推動農村工業化的進程,實現城鄉經濟的互動。

       尤為值得重視的是,我們可以抓住資訊化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在世界經濟發展大潮中迎頭趕上。在新世紀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近年來,我國資訊産業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代表們認為,“十五”期間,資訊産業的迅猛發展、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深刻地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

       展望“十五”:我們離世界經濟潮流會更近

       展望未來五年,代表們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中國經濟離世界經濟潮流會越來越近。這一判斷主要有兩個標誌:一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程日益加快,我國經濟將在更高程度和更大範圍內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二是國家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把“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國際貿易工作十分熟悉的廣東代表梁偉發、佟星等認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將由有限範圍和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在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我國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這將加快我國開放性經濟的形成,加速和世界經濟的融合。

       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努力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取得新突破,這是“十五”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新的重要任務。目前,我國境外企業已經有6000多家,分佈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步為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重要經驗。石家莊制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代表認為,隨著國家相關規劃和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我國將會迎來境外投資的新高潮。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將到海外進行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發展需求而國內緊缺的能源、原材料、農林牧副漁産品等資源類項目投資,搏擊國際市場,帶動國內資源生産行業的技術、設備及勞務輸出,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機遇,韓生雨代表也提醒我們要更加注意由此帶來的挑戰。他認為,“十五”期間,我國的市場化、國際化步伐會大大加快,國際環境的風吹草動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特別是對可能發生的國際金融風波、油價動蕩等問題,我們要早做準備,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確保國家經濟安全,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展望“十五”:政府管理經濟的效率會更高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我國政府管理經濟的手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嚴格的計劃手段,到計劃和經濟杠桿相結合,宏觀調控的能力越來越強,逐步突破了過去“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廣東代表梁偉發説,從朱鎔基總理的報告可以看出,計劃性的東西少了,市場性的東西多了;具體指標少了,預期目標多了;指令性的少了,指導性的多了。這“三多三少”透示出一個重要資訊:“十五”期間,政府管理經濟的手段和方式將發生重大轉變。

       廣東代表李力細心地數了數,發現總理報告中用了十個“依法”,比如“依法關閉産品品質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廠礦”,“依法保護智慧財産權”,“依法理財”,“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淡水、土地、能源等寶貴資源”等,這説明黨和政府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高度重視,越來越好”,也説明“十五”期間,政府將更多地動用經濟杠桿、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來管理經濟。

       黑龍江代表孫丕文認為,從“十五”計劃的綱要草案可以看出:今後,政府將從微觀經濟領域“退位”,把精力集中于重要方針、政策,重大措施的制定上,管理經濟的著眼點將放在宏觀戰略方面,管理手段將主要依靠財政、金融等經濟杠桿,以及相關經濟政策的綜合運用,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同時,政府將制定和完善維護市場秩序的規則,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的競爭行為,保證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

       朱鎔基總理在報告中明確提出的“進一步實行政企分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性審批”,引起代表們的強烈共鳴。上海代表徐匡迪、河北代表周振德、廣東代表佟星等都提出,“審批經濟”非改不可,政府職能非轉不可。去年以來,全國各地普遍開始進行審批制度改革,預計“十五”期間這項改革會取得重大進展,政府職能將從“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將大大增強,政府管理經濟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被大大激發,國民經濟的增長品質和效率將大大提高。(記者 韓振軍 趙承)

       來源:新華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