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來源:      日期:2005-10-26 10:11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産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産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産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産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産,初步鋪開我國工業佈局的骨架;工業總産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産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産量760萬噸的218%,煤産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産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産值中,工業産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産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産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産跟不上工業生産的步伐,以工業總産值佔農業總産值70%和工業總産值中生産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來源:信産部網站)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