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海峽西岸春潮涌
 
 
  來源:      日期:2005-10-25 17:03

 

  福州市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更為便利的交通條件。

  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展開

  春節剛過,福建省泉州市出臺交通基礎設施實施方案,2005年投資25億元用於高速公路、港口航道碼頭、場站建設。泉州市市長鄭道溪説,泉州市已經確立了城市發展的新定位:北承福州、南接廈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城市。

  漳州與廈門同處廈門灣。漳州市市長何錦龍説,港口、鐵路建設已成為漳州市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漳州市今年投資11.3億元,用於公路、橋梁、港口、碼頭、場站建設,著眼于構建“大漳州”目標,加快與廈門、泉州合作,實行統一規劃、整體佈局、資源共用、設施共建。

  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一年來,這一構想進展順利,建設成就引人矚目。在中心城市省會福州的帶動下,形成閩江口都市圈,構成閩東北一翼;在廈門經濟特區和泉州僑鄉工貿城市的帶動下,形成閩南金三角城市圈,構成閩西南一翼。經濟發展的這兩翼,已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板塊實現“對接”。在此基礎上的産業鏈正在向福建省內腹地和周邊地區延伸。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使福建已步入新一輪經濟發展的良性週期。

  兩岸經濟互補性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福建省東山島從臺灣引進蘆筍良種,如今已成為全國著名的蘆筍基地。東山島還與臺灣最大的種子公司“農友種子公司”合作,大面積引種臺灣蔬菜,通過合作培育的油菜、甜椒、青花菜、黃秋葵等7個良種全部獲得成功。東山島引進臺灣屏東高壓嫁接的名貴水果“黑珍珠蓮霧”,在國家海濱森林公園建立了300畝的臺灣黑珍珠觀光果園,已成為頗具特色的生態旅遊景觀。

  福建與臺灣水産業發展有很強的互補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投資者看好福建豐富的水産資源、充足的勞動力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到福建投資興業。迄今,臺商在福建已興辦水産企業410多家,投資4億多美元,投資領域從單一的水産養殖或加工擴展到全方位投資。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張國勝近日表示,福建將積極引進臺灣企業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提高福建海洋與漁業企業的競爭力,扶持閩臺水産引育種基地建設。同時還將在遠洋捕撈、水産深加工、開發漁區休閒旅遊觀光、對臺勞務輸出等方面,與臺灣業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

  期望與東岸攜手發展

  事實上,隨著沿海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長三角、珠三角正在福建形成“對接”之勢,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兩大三角洲之間開始形成互為經濟腹地之勢。去年福建工業品的産銷率接近98%,除出口增長外,福建與周邊地區的市場“交融”同樣功不可沒。

  據有關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臺灣已成為福建第二大投資來源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福建臺資企業已佔大陸吸引臺資企業的1/4,福建對台貿易逆差佔大陸對台貿易逆差的1/10。借助金馬地區的“小三通”,福建沿海與金馬澎的人員直接往來達67萬多人次,截至2004年底,兩岸試點直航共運送集裝箱320多萬標箱。

  有專家建議,將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納入“十一五”統一規劃。從長遠考慮,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高度看,還應與海峽東岸一起,將整個海峽經濟區都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之中。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3月12日 第一版) 作者:戴嵐 蔡小偉)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