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年—1995年)
 
 
  來源:      日期:2005-10-25 16:24

 

  1991-1995年是中國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1990年l2月中國共産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提出了今後十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和方針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以1992年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八五”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八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1995年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達到57600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兩番”的任務。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八五”時期中國的一些主要産品的産量穩步增長。總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煤炭、水泥、棉布、電視機、糧食、棉花、肉類。居世界第二位的是鋼和化學纖維。發電量居世界第三位。

  在整個“八五”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11%左右,比“七五”時期的年均增長高出近4個百分點,經濟波動不到5個百分點。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執行的8個五年計劃中,“八五”計劃是中國歷次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波動最小的一個五年計劃。

  固定資産投資加快,産業結構日趨合理。“八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38900億元,年均增長l7.9%,比“七五”高l3.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單位投資年均增長22.9%,大大高於“七五”年均4.1%的水準。

  “八五”計劃期間全部建成投産的基本建設大中型項目約為845個,建成投産的限額以上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約為374個,這些項目使主要産業部門的的技術水準和企業的裝備水準、市場競爭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八五”期間新建鐵路幹線5800公里,復線3400公里,電氣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億噸,新建機場12個,鋪設長途光纜幹線10萬公里,電話交換機總容量新增5895萬門,發電裝機總容量新增7500萬千瓦,新增産電力年均增長9%。

  “八五”期間第一産業産值年均增長4.1%,第二産業産值年均增長l7.3%,第三産業産值年均增長9.5%,一、二、三産業的産值結構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轉變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財政體制,以增殖稅為主體的新稅制已經基本建立並正常運作。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初步分開,匯率順利並軌,新的宏觀經濟調控框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範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內地、由一般加工工業到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總體開放格局。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地區的開發開放,成為“八五”期間對外開放區域佈局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國對外開放的縣市超過ll00個,興辦了一大批經濟開發區和l3個保稅區。

  “八五”期間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對外貿易總額累計達l0145億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9.5%,高於“六五”的12.8%和“七五”的l0.6%。年出口額已突破1000億元,佔世界商品貿易的比重從“七五”的1.6%增加到3%。199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十一位;國家外匯儲備已達到736億美元,比“七五”末期的111億美元增加5.6倍。

  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八五”期間,城鎮居民每人平均生活費收入達1578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分別為7.7%和4.5%,大大高於“七五”的3.7%和2.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累計達67275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l0.6%,大大高於“七五”時期3.3%的水準。1995年底,城鄉居民儲蓄餘額接近3萬億元,比“七五”末期增加兩萬多億元。

  “八五“”期間,城鄉新建住房面積43億平方米,到1994年末,農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達20.5平方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達7.7平方米。

  “八五”期間全社會勞動者總數約增加5000萬人,其中城鎮勞動力增加3740萬人。貧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萬人減少到6500萬人。

  “八五”期間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由l990年的14.39‰降到l995年的10.55‰。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8.7%和84.8%,比1990年提高4和5個百分點。  
 
(來源:信産部網站)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