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年—1975年)
 
 
  來源:      日期:2005-10-25 16:11

 

  “四五”計劃于1970年開始進行編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計劃工作會議,制定1970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會上研究、討論、制定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同年9月,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曾作為參考文件印發。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轉1971年計劃時,《“四五”計劃綱要(草案)》的部分指標也作為附件下發。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綱要(草案)》規定,工農業總産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5%,五年合計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300億元,1975年糧食産量達到6000-6500億斤,棉花6500-7000萬擔,鋼3500-4000萬噸,原煤4-4.3億噸,發電量2000-2200億度,鐵路貨運量9-10億噸。

  1973年7月國家計委擬訂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調整,不少指標有所壓縮,鋼産量下調到3200-3500萬噸,後又調到3000萬噸。1972、1973兩年國民經濟形勢有所好轉,1973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和突破了計劃,並且是“一五”計劃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計劃的最後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規定的1975年指標要求來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是:工農業總産值完成計劃的101.7%,其中農業完成104.5%,工業完成100.6%。主要産品産量完成的結果是:糧食103.5%,棉花96.5%,鋼79.7%,原煤109.5%,原油110.1%,發電量103.1%,棉紗96.8%,鐵路貨運量98.7%,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01.6%,財政收入完成98%。  
 
(來源:信産部網站 )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