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往來,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推動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進建立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納入兩岸問題,特別提及“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清華大學臺研所研究員巫永平認為,十一五規劃將促進“海峽經濟帶”的形成。……
[十一五規劃全文]
專題首頁最新消息權威解讀宏觀經濟趨勢區域經濟趨勢行業經濟趨勢專家評述西岸動態臺商投資集中地網友熱評
 
 
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0年)
 
 
  來源:      日期:2005-10-25 16:09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三五”計劃是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的。其中內容比較詳盡的計劃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國家計委會提出的經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的《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彙報提綱),另一個是1965年9月國家計委擬定的並經中央討論基本同意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

  《初步設想》確定的“三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按照農輕重的順序進行安排的:(1)大力發展農業,按不同的標準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2)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簡短技術;(3)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繼續提高産品品質,增加産品品種,增加産量,使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進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事業,使國民經濟有重點、按比例地發展。

  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按照《彙報提綱》的要求,“三五”計劃期間各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了計劃。其中,工農業總産值超額16.2-14.1%完成了計劃,農業總産值超額2.2%,工業總産值超額21.1%,新增主要産品能力:煤炭開採6806萬噸,發電機組存量860.4萬千瓦,石油開採2777萬噸,煉鋼652.7萬噸,鐵礦開採3590.1萬噸,合成氨244.4萬噸,化肥204.16萬噸,水泥1533萬噸,塑膠18.7萬噸,棉紡錠322萬噸,化學纖維1.23萬噸,新建鐵路交付營業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萬噸。

  然而,儘管“三五”時期絕大部分經濟指標完成了計劃,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積累為以後的國民經濟大發展設置了障礙。  
 
(來源:信産部網站)

編輯:木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