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真心服務台企 臺商投資模式發生變化

  時間:2006-07-25 15:26    來源:     
 
 

        香港經濟導報日前刊登臺灣問題專家朱磊的文章《大陸為臺商融資促成投資新模式》指出,臺商早期投資大陸都是“臺商出資出經理、大陸出人出土地”的模式。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大陸不僅“出土地、出勞力”,還包括現在的“出資金、出人才、出技術”。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臺商投資大陸的模式將越來越多地向“臺商搞管理、大陸搞配套”方向發展。

  大陸真心為臺商辦事

  繼國家開發銀行300億元人民幣臺商專項貸款之後,華夏銀行本月也承諾未來5年將提供臺商人民幣200億元融資額度,文章指出,臺商投資大陸的模式將越來越多地向“臺商搞管理、大陸搞配套”方向發展。

  文章從兩銀行的貸款事件分析推論兩點:一是大陸方面極其重視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經營活動,千方百計地為臺商解決包括融資在內的問題和困難;二是臺商投資大陸模式中“大陸出資”成分日益加重,臺商投資大陸的模式越來越多地向“臺商搞管理、大陸搞配套”方向發展。

  文章指出,由於臺資銀行尚未在大陸設立正式的分支機構,同時臺商又受到投資上限的限制,而大陸金融市場的體制及現狀也使得目前臺商通過大陸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大陸方面採取變通辦法幫助和支援臺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臺商的融資問題。

  對臺商而言,股份制銀行經營的靈活性與放款速度性高給了他們很多正面的幫助。臺商普遍認為通過比較商業化且有做中小型貸款的放款,效果應該會更好。因此,第一批簽約的臺商包括高科技業、加工業、服裝業,遍及各行各業、有大有小。華夏銀行也根據各家業者需求,給予短期或中長期貸款,貸款利率和一般商業銀行同一水準。

  “大陸出資”成份加重

  在一般人印象中,臺商投資大陸都是“臺商出資出經理、大陸出人出土地”的模式,這是臺商早期投資大陸的普遍情形。文章認為,經過20多年的發展,臺商投資大陸的形勢變化了,已經由過去的“臺商出資出經理、大陸出人出土地”的早期模式越來越多地向“臺商搞管理、大陸搞配套”方向發展。大陸的“配套”不僅包括早期的“出土地、出勞力”,還包括現在的“出資金、出人才、出技術”。

  出現此變化的原因有三:

  一是兩岸經濟形勢發生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逐漸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以及世界最有潛力的特大市場。兩岸之間的差距,經濟規模已由10年前的3倍升至2006年的6.4倍;外貿總額已由10年前的相差無幾擴大到2006年的3.8倍。

  而與大陸長時期的近兩位數的高經濟增長率相比,臺灣地區近20年的經濟增長率卻是一路走低,由1986年的兩位數高增長降至2001年的負增長。與此同時,臺灣地區的儲蓄率和超額儲蓄率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均成大幅下降之勢。

  長期以來,臺商大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從島內籌資(尤其是存在龐大的自有資金時),其比重遠高於外商銀行和大陸銀行,當島內經濟形勢不斷惡化之後,臺商用於投資和擴大投資的資金來源就受到影響。

  二是臺灣當局政策的限制。由於臺灣法令對臺商大陸投資資金有限制,即企業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凈值40%,使很多企業有錢卻拿不出來。最近稍有放開,但限制仍多,這就迫使臺商要另覓資金來源。

  三是大陸方面對臺商經營大力協助。早期臺商投資大陸經營形式較為簡單,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當臺商想擴大投資規模或産業升級進行多元化經營時,往往會力不從心。在大陸方面的協助下,臺商投資大陸的新模式出現。

  筆者在最後指出,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臺商投資大陸的模式將越來越多地向“臺商搞管理、大陸搞配套”方向發展,這是因為大陸不但資金優勢還會進一步增強,技術、人才優勢也會不斷地得到提高和開發,這對面臨島內經濟轉型、力圖全球佈局發展的臺商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