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兩岸交流再現春潮

  時間:2006-04-25 10:15    來源:     
 
 

  4月中旬,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會談及國共兩黨發表“五項共同願景”一週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率四位副主席及島內一大批重量級的企業家、專家學者來到北京,出席首屆兩岸經貿論壇。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先生再次握手,並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表四點建議。作為國共兩黨落實有關共識的重大舉措,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將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産生重要影響。

  新關口需要新動力

  舉辦兩岸經貿論壇,是國共兩黨落實去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先生首次會談達成的有關共識、推進兩黨制度化交流的一項重要舉措。一年來,大陸在相繼出臺擴大臺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向臺灣同胞贈送大熊貓、宣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對在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實行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為大陸臺商提供300億元開發性金融貸款等一系列對臺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與國民黨一起積極推動一對一式的基層黨務交流,使兩黨間的理解、信任與合作進一步加深。去年下半年,為了給兩岸各界人士搭建溝通平臺,共議密切兩岸經貿交流之道,為增進兩岸同胞的福祉做實事,兩黨積極籌備于12月在臺北舉辦經貿論壇。但是,臺當局私心作祟,以“層級高、人數多”為由,拒絕了國民黨方面提出的申請,將大陸代表團拒之門外。

  相關報道:兩岸經貿論壇大事記

  今年3月,國民黨正式提出延時易地舉辦的設想,得到大陸方面的積極響應,兩黨很快敲定在北京進行。國共兩黨有關部門共同舉辦首屆經貿論壇的意義既重要又特殊。

  首先,當前兩岸關係又面臨著一個新的關口。2005年,在大陸對臺政策與國共兩黨“五項共同願景”的共同推動下,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不斷加深,島內主流民意更加希望兩岸能走一條和平、合作、雙贏的路線。但是,就在人們都對2006年的兩岸關係表示更高期待的時候,臺當局領導人陳水扁卻從“元旦講話”開始,一方面不顧各界強烈反對,執意“終止國統”,圖謀通過推動“憲改”製造“法理臺獨”,另一方面全面緊縮兩岸經貿政策,將過去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實際上是以此恐嚇工商界,企圖遏阻兩岸經貿交流,將兩岸關係拉回到過去的緊張狀態。此次論壇不僅是國共兩黨交流的延續與深化,也體現出雙方在當前形勢下堅持兩岸“雙贏路線”,努力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意志、決心與責任感。

  相關報道:陳水扁發表元旦講話 聲稱明年可進行“新憲公投”

      臺當局出臺“積極管理”方案 限制臺商投資大陸

  其次,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有不少挑戰。雖然兩岸經貿交流的總體形勢很好,去年的貿易總量已突破900億美元,但近年來也出現了臺商對大陸投資步伐放慢、兩岸貿易額增勢趨緩的現象。從過去的經驗看,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有明顯的階段性,由一開始的勞動密集型逐步發展到重化工業與高科技産業,由此帶動了兩岸貿易量的激增。

  現階段,臺灣的製造業向大陸轉移的高峰已過,在國際競爭下進入“微利時代”,進一步發展既需要臺當局減少資金與科技的管制,又有賴兩岸直航的有力支撐。臺商投資需要新的“增長點”與主導産業,很多人都看好在島內産業結構中佔70%以上的服務業,尤其是其中的金融保險業。隨著大陸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服務業過渡期的即將結束,臺灣金融機構的參與要求更加迫切。

  相關報道:臺灣財富三成多來自大陸 印證兩岸經貿發展

       張冠華:兩岸經貿推動臺灣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內容豐富 成果豐碩

  本次兩岸經貿論壇,議題務實、內容豐富、氣氛熱烈、成果豐碩,是兩岸之間交流與對話的深入和發展,也是兩岸同胞共同謀求發展大計的一次盛會。

  胡錦濤會見了連戰和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臺灣各界人士,並在聽取連戰的意見之後,就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四點建議,將本次活動推向了高潮。胡錦濤在講話中呼應了連戰“和平是生存、發展、繁榮的基礎”、“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步”等説法,強調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和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這表明兩黨在兩岸和平發展、兩岸經貿交流上的共識在增加,立足於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與主流願望之上的合作在深化。在他們同聲呼應、同氣相求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與人心所向。論壇的主要內容是對5項具體議題進行討論,尋求共識,並最終凝聚成“共同建議”。

  在論壇閉幕式上,中共中央臺辦主任陳雲林受權宣佈和通報了大陸對臺灣民眾的“15項優惠措施”,顯示出大陸對臺灣同胞的深情厚誼。這些優惠措施就像是送給臺灣民眾的一份“大禮包”,內容十分豐富。如果加以歸納,大體包括了擴大臺灣農漁産品在大陸的銷售、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臺灣同胞在大陸就醫行醫及合資興辦醫院等幾個主要方面。

  成效顯著 影響深遠

  兩岸經貿論壇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受到海內外輿論的高度評價。連戰本人坦承,論壇所達成的共識超出了他的預期。從“共同建議”到“15項優惠措施”,再到第二次“胡連會”,均在島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其衝擊力之強、效果之大,大概也超出了絕大多數人事前的預估。論壇所引發的效應甚至在它還沒有進行時即開始浮現。

  島內媒體將焦點對準了隨連戰而行的50位工商巨子,估算出這些企業的年産值已達臺灣生産總值的48%,分析他們不畏阻撓、公開亮相所顯示的指標意義。迫於島內民意尤其是來自工商界的強大壓力,臺灣當局有關部門趕在論壇召開前進行了一場“文宣戰”:聲稱要以“臺灣主體性”與“政策主動性”為大陸政策的主軸,將對客貨運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及農産品登陸持“開放態度”,甚至提出了6個月內完成兩岸協商的時間表。但是,論壇最終的成果顯然還是超出了臺當局的準備範圍。陳水扁、呂秀蓮及民進黨主席遊錫堃等人連番的情緒性叫罵,其實反映的是他們內心的焦慮、無奈與惶恐。就連向來“擁獨”不遺餘力的《自由時報》也感慨:面對大陸的靈活策略,臺當局單純“以政治攻防的思考打口水戰”,無異於“掄大刀抗槍炮”。在短短的一週之內,無論是兩岸關係的整體氣氛,還是在經貿交流上的實質進展,都有了重大變化。應該看到,此次經貿論壇的最大影響在於:國共兩黨的“兩岸和平雙贏新論述”,不僅站穩了歷史與民族的制高點,而且日益深入人心,必將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健康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相關報道:

      兩岸經貿論壇登場 臺觀光股齊漲停

      經貿論壇雲集臺企精英 國民黨盼取得具體進展

      兩岸經貿論壇在即 許多大企業將“北京見分曉”

編輯:木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