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福建〕廈門對臺經貿創造大陸多個第一

  時間:2006-12-19 16:07    來源:     
 
 

     新華網廈門12月19日電(記者余瑛瑞 裴闖)記者近日從廈門市政府有關部門獲悉,在臺灣海峽西岸的廈門,國家農業部批准的重要建設項目高崎閩臺中心漁港進展順利。這個概算投資近1.8億元、計劃明年完工的項目將使廈門成為臺灣水産品、果蔬品進入大陸的轉机基地與集散樞紐。

  據介紹,在目前已建和在建的50個國家級中心漁港中,高崎閩臺中心漁港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明確定位為專門對臺的國家級中心漁港,也是廈門發展對臺經貿的又一個領先的項目。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與臺灣只有一水之隔,最近的翔安區角嶼離大金門只有1800多米,距臺灣本島最近點也僅有130多公里。 

     特定的歷史、人文和地理條件,決定了廈門在海峽兩岸關係中無可替代的位置。在25年的特區建設中,廈門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一直努力發揮“探路”、“實驗田”和搭建“載體平臺”的作用,創造了大陸對臺經貿的多項第一。

     1989年5月,國務院首次批准設立海滄、杏林兩個臺商投資區,3年後又增設集美臺商投資區,使廈門率先成為臺商投資密集的地區;1994年8月,廈門率先實行臺胞“落地辦證”政策,兩年後又實行“落地簽注”政策,為臺胞進入祖國大陸提供便捷條件;1997年4月,廈門輪船總公司的“盛達”號集裝箱輪由廈門港起航直駛臺灣高雄港,結束兩岸間48年無商船往來的歷史。

     1998年5月,大陸首家對台貿易市場廈門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開業;2001年1月,廈門至金門兩岸海上客運直航航線開啟;2002年廈門與金門的直接往來從人員擴大到貨物,實現廈金貿易直航零的突破;2002年12月16日,廈門蔬菜第一次從大嶝出口到金門;2004年12月7日,首個大陸旅遊團從廈門直航金門,大陸居民首次以遊客身份乘船直航金門;2006年4月,大陸第一家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在廈門掛牌成立;2006年月10月,兩岸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農業合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在廈門成功舉辦。

     “廈門特區建設25年來,對臺經貿碩果纍纍,很多方面的‘第一’都起到了破冰的作用,廈門的先行、先試為兩岸經貿關係開啟了先河,併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鄧利娟説。“多項第一在廈門起步後,可行的措施逐步擴展到福建和全國,拓展了兩岸對臺經貿的空間。廈門的先行先試在拓展兩岸關係中的貢獻值得肯定。”

     現在,廈門三個臺商投資區運轉情況良好,目前廈門已累計批准臺商投資企業2530多家,合同臺資額45.4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臺資近30億美元。臺資佔廈門引進外資的一半以上。

     多年的摸索和實踐,廈門創造性地構建了獨具廈門特色、形式最豐富的對臺航運模式。截止到2006年11月,翻開兩岸航運新一頁的兩岸試點直航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89.18萬標箱;廈門海上客運直航開通不久,貨運直航航線也順利開通,由初期“團進團出”的“個案”,發展為每天20個航班往返、每小時就有一個航班兩岸對開的“通案”形式運作。取道廈金航線出入大陸的臺胞逐年上升,累計突破120萬人次。

     廈門今年4月剛剛搭建的“水果平臺”--全國最大的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不但吸引眾多臺商紛紛搶灘進駐、兩岸數百水果批發銷售商聚集對接,還使得廈門口岸臺灣水果進口強勢增長。自2005年5月28日首批臺灣水果從廈門口岸“登陸”至今只一年多時間,就有13種68批637噸臺灣水果從廈門上岸。

     目前,廈門正進一步發揮在兩岸關係中的特殊優勢,致力於擴大廈門高雄海上試點直航和廈金直航規模,紮實推動兩岸客運節日包機直航的定點航空港工作,爭取成為兩岸貨運包機直航的定點航空港。

     廈門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曾欽照認為,廈門對臺經貿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果,“建設海峽西岸”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後,廈門的地位和作用更進一步凸顯,應該不斷推出與實際需要更貼近、操作更有彈性的做法,讓廈門這個“兩岸交流合作試驗田”源源不斷地再創造出更多的“第一”。(完)

來源:新華社

編輯:weim

相關連結:

福建再現臺資集聚熱潮 大型臺企紛至遝來               落戶福建的農業臺資項目已達1908個
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 55家農企入園投資        閩臺農業合作交流平臺迅速擴展
在廈臺資企業逾1500家 産值佔廈門工業45%        閩臺農業合作點亮福建區域經濟發展
“臺北旅展”將為兩岸旅遊業共贏注活力            “海西”概念助推閩臺的交流與合作
福建寧德系列優惠政策打造臺灣水産品交易平臺   閩臺航線成最便捷通道極大促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