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雲南〕花開雲南--臺灣農業進入帶動昆明花卉

  時間:2006-09-12 16:33    來源:     
 
 

  花開雲南

  □本刊記者 尹鴻偉 發自昆明

  在形式與菜市場相似的昆明市鬥南花卉市場中,包著藍頭巾、係著藍圍裙、身著傳統地方服裝的花農穿梭其間,大聲叫賣。這些像種菜一樣種花的農民們可能並沒有想到,他們每天身處的這個原本普通的蔬菜産地,如今已經依靠花卉種植與交易名揚天下,它的成交價格開始主導中國乃至世界部分地區鮮切花的批發價格。

  據雲南省花卉産業聯合會的調查顯示,2006年上半年雲南省花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5.7萬畝,總産值達35億元,為花農提供收入7.4億元;全省鮮切花産量19.3億枝,其中昆明市佔15.83億枝。

  “臺灣對雲南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其現代、規範的種植和經營理念所獲得的成功引導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民和企業。”雲南省花卉産業聯合會産業發展處處長和葵説,“可以説昆明花卉産業的成功與臺灣農業的進入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昆明芊卉種苗有限公司’值得一提,它對提升雲南省整體花卉産業的品質和規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挺進雲南

  “雲南省,特別是昆明市的氣候非常好,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種花,而且有規模很大的花卉市場,所以我們就來了。”臺商獨資的昆明芊卉種苗公司(以下簡稱“芊卉公司”)副總經理余子田説,“和臺灣土地少,氣候複雜,勞動力貴等因素比較,昆明在這些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優勢,而且國內本身有巨大的銷售市場,更有利於我們創業發展。”

  芊卉種苗有限公司1985年成立於臺灣,現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花卉種苗公司。因為看到中國大陸土地面積廣闊,市場潛力大,1996年“芊卉公司”在昆明正式成立,隨後生産面積由最初的500畝成長到目前的4800畝,鮮切花年産量由500萬枝上升到5000萬枝,員工由100余人發展到1500余人,近幾年平均年營業額達3億元人民幣。芊卉公司不僅讓鮮花開在雲南,也帶動一部分花農奔向小康生活。

  1996年,芊卉公司最先從臺灣和國外引進了100多個花卉品種來到昆明鬥南,從本地招募工人進行培訓、種植。余子田説:“我們先試種出來示範給當地農民看,他們被漂亮的鮮花吸引住了,更關鍵的是這些鮮花都賣出了好價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地農民紛紛仿傚芊卉公司的種植方法,並大量購買其提供的種子和種苗進行生産和銷售。而芊卉公司則不定期地舉辦培訓班,花農從取種苗、種植、收割、采收到包裝、保鮮、發貨都由公司的技術人員輔導,解除了花農的後顧之憂。芊卉公司不僅僅做一家種苗和技術提供的公司,而是針對市場實際情況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集育種、種苗繁殖及花卉科研、生産、採後處理、保鮮貯運、銷售、花藝設計製作、園林園藝設計施工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化花卉綜合企業。

  目前,芊卉公司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重慶、西安等地設立了18個直營網點及百餘個代理網點,形成了覆蓋中國東西部的銷售網路。

  “我們的育種、種植80%都集中在昆明及附近地區,另外20%在廣州,其他地方的網點基本上只具備銷售功能,可見雲南對我們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余子田説,“但是要談到我們成功的因素,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銷售渠道暢通同樣重要。”

  芊卉公司進入昆明後,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儘快把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傳播開來,吸引更多的農戶和企業參與,漸漸把圍繞自己為中心的産業做大。昆明市一些鮮花商人認為,芊卉公司成功之處還在於其不保守,不隱瞞自己的技術,並且在收購和外銷花卉方面做得很到位,所以其發展非常順利。

  雲南省花卉産業聯合會産業發展處處長和葵説:“臺灣地區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種植鮮花,那時候主要是為了供應日本市場和部分韓國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鮮花的需求已經成為一種全球趨勢,相比之下內地在各方面都慢了許多。雲南90%以上的花卉品種都來自臺灣和國外,技術來源也基本如此。”

  “當然關鍵還在於臺灣市場經濟起步比內地早,在國際上無論技術還是市場的接軌都比內地強。”余子田説,“比如很多出口貿易,還有從臺灣、國外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內地企業都不如臺灣企業有優勢。當然我們也看到經過10年的發展變化,有些內地企業已經成熟起來了,和臺灣企業漸漸形成了競爭關係。”

  近幾年來,芊卉公司先後引進、自繁産品120余種,引導並帶動周邊1萬多農戶推廣和擴大花卉種植,輻射面積達數萬畝。基本上改變了以往雲南花卉種類少、品種缺的狀況。

  雲南省一名花卉企業人士表示,目前他們種植、銷售的許多切花品種均是由芊卉公司最早引進雲南並推廣種植的,如百合的鐵炮、洋桔梗、非洲菊、風信子等數十個品種。2004年才引進種植的臘梅、雪柳等品種,基本上也都在芊卉公司種植。

  “為帶動雲南花卉産業的發展和升級,我們更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産種植和經營管理理念。” 余子田説。

  直面問題

  “芊卉公司的整套經營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大雜燴,它是我們一直在觀察和研究的重要對象。”和葵説,“但是其管理非常有經驗,品牌意識非常強,所以生命力一直保持旺盛,故而在雲南省的影響非常大。”

  目前,芊卉公司對自己正在執行的利潤中心制倍感滿意:公司內部每個作業單位都採取利潤中心制,包括採購部、包花間、業務管理部、各個營業所等,他們認為這樣的制度使公司各部門在控制經營成本、增收節支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公司整體的經營效益。

  “但是有很多條件也在制約著我們的發展壯大,特別是出口檢疫申請辦理和物流運輸兩方面。” 余子田説,“現在我們每申請一份檢疫書都要通過北京辦理,一般辦完都要3個月時間,使我們很難及時合理安排種植生産,即使花卉種植出來了,又經常要面臨運輸力量不足的問題。”

  余子田表示,鮮花是有采收期的,不能拖延,類似的檢疫手續如果在臺灣辦理,最多需要3天時間,“雖然臺灣小,內地大,但是也不應該有這麼大的時間差距”。他很希望北京方面能夠把一些審批程式下放,讓他們在雲南省或者昆明市就能夠辦理。

  雲南省航空部門統計,平均每天發往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的鮮切花每個城市都在10噸以上,同時還要發往香港、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地。儘管每天從昆明機場飛出的200多架次航班幾乎都載著鮮花,但是余子田對昆明的航空運輸力量仍然不太滿意:“成品鮮花一般只能靠空運,但是從昆明出港至今沒有定時、專業的貨運飛機,使我們在這方面麻煩不少,而且還要經常面臨松茸等高價産品在運輸時間上的競爭,效率和效益都受到很大影響。”

  對於雲南本地的員工素質良莠不齊,他也有一些看法:“儘管我們花大力氣培訓,但是本地員工的工作效率和花卉品質總是趕不上臺灣農民,當然這裡面有許多複雜的因素,我們著急也沒有用。”

  同時,對於雲南的部分企業和種花農戶沒有形成成熟的市場誠信機制,芊卉公司表示很擔憂。其香港經營分公司的一名經理説:“我們和一些企業、農戶原本都簽訂了長期合同,但是他們在誠信方面經常讓我們頭疼。比如花價低時我們始終按照合同價收購,保證花農不受損失,但是花價高時,他們卻經常偷偷把花賣給其他出高價的公司,讓我們收不到花,履行不了出口合同,只能幹著急。”

  芊卉公司副總經理余子田説:“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昆明的部分企業和農戶還沒有建立起市場誠信機制是非常不應該的,這樣的情況將會阻礙這個産業在昆明的做大、做強,我覺得有關部門應該在這些方面加強引導和教育,切記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益。”他表示,如果芊卉公司也是如此行為,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昆明本地企業的一些不誠信行為已經給芊卉公司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國外一些企業表示不願意簽訂長期穩定的合同。“這既有産品品質無法保證的原因,也有供貨數量無法保證的原因。”芊卉公司香港經營分公司的一名經理説。

  和葵坦承,儘管理論上雲南農業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但是許多現實困難不容忽視。其一是雲南花卉雖然總量不少,但是優質花卉比例低,目前僅能佔總量的20~30%,無法滿足巨大的潛在市場,經常出現有訂單也不敢接的情況;其二是物流運輸不暢的問題一直存在,運量和産量無法協調統一,形成難以調和的運輸怪圈。

  在臺灣,政府對農業有著穩定的補助,無論農民是買種苗、建大棚,還是蓋冷庫,都會得到政府的及時補助,使農民進行農業生産的積極性很高。在雲南,政府對農業也在不斷扶持,但是在許多臺灣商人看來,其方式方法和思路都有問題,所以效果總是不太好,市場培育方面也還比較狹窄,特別是在出口方面有很大差距。

  余子田説:“我很希望再過10年,這裡的農民能夠變得和臺灣一樣。但是現在不可能,因為他們多數都還比較窮,所以觀念跟不上,利益上也犧牲不起。”他表示,臺灣農業能夠有今天的成熟市場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才形成,內地農業也必須有這麼一個過程。

  促進互助

  現在,受到臺灣農業的成功啟示,昆明及附近地區很多農民甚至自發學習了臺灣的農業生産方式,還自發成立了一些農業互助組織,並且在此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有別於臺灣的本地特色。和葵對出現這樣的新情況表示讚揚:“用什麼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參加的農民能發展、能致富。”

  中國農村普遍人多地少,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戶均擁有耕地少,經營規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資能力弱。臺灣通過學習發達國家,使農業互助成為臺灣農業産業化經營中的一個主要模式。而中國內地農村各類仲介組織發展緩慢,目前加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僅佔全國農戶總數的2.5%,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沒有産權關係、鬆散型的自我技術服務性團體。但是在雲南,由於包括臺灣在內的外來新農業文化的影響,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各種各樣的蔬菜、花卉“專業合作社”出現了。

  成立於2004年7月的玉溪市通海縣十街“玫瑰專業合作社”,最早是由幾個同在一家花卉公司打工的農友發起的。第一批入社的42戶農民“服務互助、風險共擔、利益共用”,自籌資金,自己動手建起了辦公樓、花卉保鮮冷庫、包裝車間、綜合服務部。後來,縣農業局為他們配置了上網電腦,一個集資訊採集處理、物資供應、種植、包裝、冷藏、運輸及銷售于一體的服務體系初步建成。當年年底,這個合作社的76畝玫瑰就産出切花80余萬枝,他們以“聯慶”作為産品品牌,送往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中心,當年交易額達72萬元,被當地媒體譽為“通海花農‘抱’團闖市場”。

  余子田説:“他們的産前、産中和産後系列化服務的程式和方法很像臺灣了,當然做事情的效率和品質目前還是臺灣強一些。農業互助制度的産生可以有效破解農民單家獨戶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這樣的實驗早已經在臺灣獲得了成功經驗。”

  研究人員也指出了目前雲南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由於目前還沒有一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合作社究竟該如何登記註冊及管理還沒有統一的法規,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存在管理和運作不規範的問題。一是登記註冊不規範,由於工商部門不予登記註冊,其他部門也“無法”管;二是內部管理不規範,大多數合作社管理較為混亂,有的無《章程》,有的無財務管理制度等;三是沒有專項政策及經費扶持。

  和葵表示,雲南農業隨市場競爭需求出現這些農業互助組織是個很好的趨勢,“但是怎樣讓其發揮出最大功效,使農民從中獲益,還需要有許多思考和努力,特別是政策上的引導和支援。”

  未來美好

  現在,芊卉公司已經把公司的研發技術中心從臺灣搬到昆明,擁有60名專家的中心設有組培室、引種室和育種部。他們在昆明成功研發培育出的新品種正在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專利保護。余子田表示,公司已經在昆明紮下了根。

  除了國內和臺灣市場上的成功,芊卉公司同時致力於國際市場的競爭,目前已經成功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闢了花卉消費市場。“我們在技術、品種和生産上,都能比內地企業快一步。”芊卉公司副總經理余子田説。

  “但是也應該看到,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雲南本地有許多花卉企業已經浮出水面。”和葵表示,“與芊卉公司的‘大而全’有所不同的是,在單個品種方面雲南已經出現了一些專業化企業,相信10年之後情況會有所改變。”

  現在,雲南本地企業如“英茂”開發的康乃馨,“明珠”、“隆格蘭”開發的百合和“麗都”開發的玫瑰等都有了優異的成績,甚至出現了能夠與芊卉公司在國內外市場上競爭的態勢。由於這些企業的技術和品種基本上直接來自歐洲和以色列而非臺灣轉口,所以具備很強的競爭力。雲南省一名花卉業人士認為,雲南企業走專業化道路已經取得明顯成績,反過來也會刺激一些“大而全”的傳統企業調整經營策略。

  “臺灣企業的貿易渠道多,熟悉花卉的國際市場情況。”和葵説,“但是許多雲南企業通過學習它們,或者學習國外也漸漸成熟起來,開闢了屬於自己的市場。”

  “按照這樣的發展方向,昆明的花卉産業將會越做越大,前途十分美好。” 余子田説,“而這一切變化中有我們昆明芊卉的一份努力,同時我們也將從中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芊卉公司在昆明投資的巨大成功已經引起了臺灣花卉從業者的關注,近年來,已經有六成以上的臺灣花卉業者熱心了解雲南的花卉産業及投資環境。而花卉産業作為雲南的十大支柱産業之一,已被列入雲南未來發展規劃中。

  “事實上臺灣農業對雲南的影響不僅僅限于花卉方面,在其他瓜果蔬菜方面同樣影響巨大,許多高品質、高價位,專門用於出口的蔬菜都是來自臺灣的種子和種苗,均採用臺灣的種植、管理方式,只是使用雲南的土地和勞動力。” 和葵説。

  臺灣的農村土地制度是世界公認的學習典範,其核心意義在於土地金融支援制度、土地徵收制度,以及用強制實行的“均田”和“漲價歸公”等土地保護制度。

  來源:南風窗

相關連結:

  在滇臺企有了“臺臺通” 匯款2小時到臺灣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