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大陸新政策將加速臺資農業企業經營轉型

  時間:2006-12-07 13:03    來源:     
 
 

   剛剛在海南省博鰲閉幕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上,大陸宣佈的保護臺灣農産品智慧財産權、維護臺灣農民正當權益的具體政策措施引人矚目。出席論壇的兩岸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此舉將加速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經營手段的轉型--由賣種苗向推品牌轉變。

       “大陸加大力度打擊假冒臺灣原産地農産品和侵犯臺資企業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不僅維護了臺灣本土農民的利益,也使在大陸投資農業領域的臺商放膽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1998年就在海南創辦水果種植園的臺灣今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照龍認為,新措施對臺灣農業企業投資大陸是一個利好因素。

        臺灣在經濟作物育種方面,相對大陸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早期投資大陸的臺灣農業企業,輸進臺灣良種在大陸繁育推廣,就可獲得豐厚利潤。例如,臺灣的臺農、金煌、愛文等芒果良種剛引進大陸的時候,一根一尺多長的嫁接條,最高可賣到60多元人民幣。賣種苗一度成為大陸臺資農業企業重要的贏利手段。

        隨著臺灣良種在大陸的逐漸普及,臺資農業企業種苗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投資大陸農業領域的臺商也不斷增多,臺資農業企業也出現了同質競爭的趨勢,因此,近年來大陸稍具規模的臺資農業企業,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計劃,普遍以提升産品品質和培育品牌作為市場行銷策略。

        張照龍在自己位於海南省瓊海市的火龍果種植園裏向記者介紹説,今冠的果園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在水果成熟期嚴格控制土地水分,水果要到八成熟才採摘,保證了産品的品質,在上海的超市裏,貼有今冠公司“夏一跳”商標的火龍果,每斤售價要比沒有品牌的高出兩元左右。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指出,臺商投資大陸農業領域,使臺灣農業種苗、技術、資金和行銷優勢與大陸的土地、人力、市場資源優勢結合,突破了小農經營局限,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大陸臺資農業企業已呈現集約化、規範化、産業化發展特點,臺資農業企業引入工商企業品牌經營理念已具備條件,也是大勢所趨。

        據國臺辦的統計數據,目前在大陸設立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到5000多家,實際投資金額40多億美元,臺商投資大陸農業已由試探性、短期化向長期性發展,形成了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臺資農業生産基地。僅在海南省,臺資農場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就有57家,3000畝以上的12家,最大的農場擁有1.5萬畝土地。

        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陳武雄表示,大陸新公佈的政策措施是對臺灣農民和臺資農企訴求非常正面的回應,這些政策落實後,臺資農業企業可以獲得更大格局的發展,投資大陸是臺灣農民擴大生産規模的機會。 
  
    
來源:新華網 

編輯:妮妮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