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臺商投資西進北擴初見規模

  時間:2006-12-09 09:51    來源:     
 
 

      臺商"西征北伐"已成趨勢 初始階段仍有發展空間 

  自1982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大陸至今,20多年過去了,當年那些懷抱再創業夢想走進珠江三角洲的

臺商們,如今也都已攀上事業的高峰。現在,他們又紛紛“西征”或“北伐”,尋求新的發展基地。

  “從去年6月份開始,我們就在考慮産業轉移的最佳時機點,會內還成立了投資考察小組,到各地了解投資環境。”深圳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深圳金順臺藝品廠董事長鄭榮文説。最近這一年多的時間,他一直帶著臺商團奔波于大陸各地,考察投資環境。

   撤離珠三角?

  鄭榮文1989年來到深圳,創立金順臺藝品廠。如今他的藝品廠規模漸大,投資數千萬美元,每年行銷歐美産值已數億人民幣。“當年選擇深圳主要是進可攻內銷市場,退可守外銷市場。20個工人的薪資,還抵不上一個臺灣經理。”鄭榮文回憶説。

  作為當年臺商西進大陸的第一站,深圳的産業結構中,臺商在“三來一補”等低端加工業曾一度佔據重要位置,迄今為止深圳已經聚集了4000多家臺灣企業。而隨著深圳産業結構的調整,早年賺取了豐厚利潤的臺商,開始感受到産業升級的壓力。

  據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莊世良透露,深圳市政府近期就向各港臺企業下發一份“關於扶持外貿加工型港臺資企業完成産業轉型”的條例,公佈了企業調整機制,“該條例給深圳的臺商帶來不小壓力”。

  在深圳,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企業,甚至面臨官方強制關廠、遷移的壓力。深圳市發改局一位官員表示,政府計劃將高耗能、高污染、土地佔用面積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逼”走,促使製造業中的勞動密集生産環節向其他地區轉移。

  例如在深圳寶安區公明鎮,就已經明文公告160家企業,必須在2006年以前遷出深圳,其中就有多家臺商。據估計,先不算基於成本考慮主動轉移生産基地的臺商,光是這些被迫要在今年搬遷的臺商至少就有800家。

  “這些主動和被迫離開深圳的臺商,都屬於中、小型傳統産業臺商,基本沒有能力討價還價,也很難取得投資優惠條件。”鄭榮文説,深圳現在外遷的企業很多都是精密儀器、鐘錶、珠寶等傳統優勢産業。它們正往粵北、江西、湖南等地尋找新的棲息地。

  當然,臺商轉移的原因遠不止於此。

  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是企業面臨的新情況。2005年7月份,深圳大幅提高了工人的最低工資,市、郊區各增加了100元,是歷史上增幅最大的一次調整。一年後的7月1日,深圳再次調高最低工資,市區的最低工資將由690元提高到810元。

  勞動力缺乏也是臺資企業面臨的困境之一。“以前來珠三角打工的年輕人任勞任怨,只要有錢,一天上十幾個小時的班都能接受。現在的‘80後’打工者要求多,強調勞工權益。”一位長期研究勞動力狀況的人士如此解釋“勞工荒”的原因。

  另一方面,土地的匱乏也令很多圖謀擴張的企業,不得不選擇離開。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富海表示,深圳可開發土地不到1000平方公里,而到了2000年,就已經開發了800多平方公里,目前剩下的不到100多平方公里。

  事實上,深圳的臺商遷移只是珠三角的一個縮影。近幾年,廣東地區臺商多在議論廣東的“六缺”現狀,即:缺水、缺電、缺油、缺工、缺資金、缺原料。“企業生産所需的要素,廣東幾乎是樣樣都緊缺。”一位臺商説。
 
      “西征”與“北伐”

  建泰橡膠(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臺商協會副會長陳和,2003年“北上”江西九江投資了一個工廠,通過一年的經營發現,各方面的投資成本比珠三角地區都要低很多,而且當地政府“對企業也很照顧”,於是他在九江又多投資了幾個項目。

  而陳和在深圳的工廠,儘管年納稅額在5000萬人民幣左右,是當地的納稅大戶,但隨著電費、水費、土地、人工等價格上升,造成投資成本增加,已經不利於企業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

  “很多臺商協會下屬的會員都在考慮遷移。”陳和説。深圳臺商協會還在嘗試“團結力量大”的集體遷廠作法。據悉,他們已經選定江蘇鎮江丹徒區和江蘇啟東市,洽談在當地設立“臺商工業園區”的事宜。

  按照鄭榮文的構想,未來臺商集體進駐後,只要繳納管理費,那麼跟海關、稅務、環保、檢驗等部門、甚至跟地方政府的溝通和協調,都由臺商協會全面負責。“深圳已成為一些臺商在大陸的基地。臺商移出後,其深圳廠區可以轉型成研發和行銷總部。”鄭榮文説。

  事實是,隨著珠三角投資環境的變化,臺商的“西征”與“北伐”已成趨勢。臺灣媒體分析稱,臺商遷移,和當年臺商登陸如出一轍。投資環境變化、商務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但地方産業面臨升級、尋找附加價值更高的投資地,也是考慮因素。

  楊世緘,曾任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副局長,現為全球策略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他看來,臺資的擴充是先往華東跑,再往華中跑,最後往西部跑。因此,“招商引資不一定要到臺灣,到廣東、華東就可以了”。

  臺灣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的研究發現,過去6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臺商在中國大陸的佈局逐漸北移,由沿海朝向內陸持續發展,從過去的珠江三角洲轉移至長江三角洲,然後擴展到環渤海地區。

  有數據顯示,目前臺商在大陸已進行的投資比重,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約佔50%多,廣東約佔20%多,福建約佔8%,而廣西、雲南、貴州等西部省區,臺商的投資總額僅約佔7%多一點。

  在“2005年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一項名為“未來五到十年最具臺商投資價值城市”的評選,將秦皇島市、河南新鄭市、天津市開發區、重慶市渝北區、瀋陽市、青島市、南通市和益陽市等八個中部、北部城區納入。

  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近日公佈的一份報告,則把當前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概括為:“珠三角的投資環境在惡化,長三角接近飽和,環渤海經濟圈正在崛起。”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也為處於産業轉移中的臺商提供了新的投資機遇。

  6月底在南寧落幕的“第二屆桂臺經貿合作交流會”上,臺商出資額達10.7403億美元,當地政府稱,掀起了臺資“西征”的一個小高潮。10月份的“2006年贛臺經貿合作研討會”上,臺商投資金額達10.1億美元。當地政府稱,江西已成為臺商投資的一塊熱土。
 

          各地“搶”臺商

  “臺商就像一台掘金機,讓我們當地人看到了我們自己也未曾開啟的金礦。”大陸一位地方政府的招商官員説。大陸各地政府正是看到了臺商睿智的投資眼光和帶動效應,不斷使用各種優惠政策措施如“零用地”等來“利誘”臺商。

  1991年的東莞大嶺山,周圍都是農田,“僅有一條泥巴路通到車間,下雨時,集裝箱卡車常被卡在泥濘中動彈不得。”東莞臺商協會會長、臺升傢具廠董事長郭山輝回憶説,東莞當年是以稅負和土地優惠的政策,讓他決定留在東莞投資。

  而今,這些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看準北移趨勢,北方各省地方政府主動出擊,無不傾巢而出,進行搶奪臺商的大作戰。”廣東省臺商服務中心投資部執行長劉冠逸説,在臺商聚集度較高的城市設立招商辦事處,以配合當地招商工作的進行。

  在新一輪産業轉移潮中,如何承接産業轉移,吸引臺資,成為許多內陸省份招商引資的主要任務。粵北及湘南、贛南、桂東等與珠三角臨近的縣市,都在制定迎接珠三角産業北移西遷的各項政策,甚至撥出土地及大興土木,以期“築巢引鳳”。

  不過,臺商更關心政府的産業政策和當地的産業配套。“西部的土地價格遠遠低於沿海,但我們並不指望從政府手中低價拿到一塊地,然後坐等土地升值。”東莞的一位臺商説。在很多臺商看來,做實業不是短期內的投機,比地價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延續性。

  另一方面,內地引進臺商的産業方向也要注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侯永志認為,過去內地引進臺商主要在勞動密集型産業領域,或者是高新技術産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效果很顯著,但將來方向應該進行適當調整。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朱磊在分析臺資的投資趨勢時指出,臺商在大陸投資的“西進”趨勢目前仍處在初始階段,臺商在西部地區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産業、旅遊業等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承接産業轉移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承接的哪個産業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最好,哪類産品對當地的發展最有優勢,政府都必須做一個可行性研究。”對外經貿大學臺港澳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旭梅説。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記者:謝良兵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