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經貿交流開新局
字號:
修春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與臺灣未來走向

  時間:2006-12-09 16:12    來源:     
 
 

    放眼當今世界,東亞地區是最引人矚目的亮點之一。中國的快速崛起、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所具有的經濟實力、東南亞國家的群體發展,以及一個新興、巨大、潛力無窮的市場所産生的力量和影響力……這一切形成了世紀之交世界格局變化最顯著的特點——整個東亞地區的塊狀隆起。在這一過程中,東亞區域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斷地整合,地區經濟合作已成為可以預期的基本趨勢。

一、東亞地區經濟合作加快步伐

  東亞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其範圍並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規定,借用當前約定俗成的一個看法,即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10國。這裡有近2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國內生産總值約70000億美元左右;外匯儲備佔世界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三大經濟區塊之一。

  與另外兩大世界經濟區塊——北美與歐洲相比,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顯得滯後。其實,不少學者和地區領導人早就提出過東亞經濟合作的想法,1990年,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就曾提出建立“東亞核心論壇”的建議;1995年,東盟首腦會議提出舉行東盟與中、日、韓首腦會晤的設想。不過,東亞經濟合作的正式啟動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當年12月15日,第一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東盟與中、日、韓簽署了《面向21世紀的合作宣言》,成為推動東亞地區合作的新起點,由此確立的東盟+3(即現在的“10+3”)合作機製成為東亞地區各國開展對話與合作的主渠道。1999年11月,第三次“10+3”會議發表的《東亞合作聯合聲明》,進一步確定了經濟、貨幣與金融、社會及人力資源開發、科技、政治、安全等八大重點合作領域。同年成立的“東亞展望小組”又為東亞合作長遠發展做出了規劃。

  近年來,東亞地區經濟合作不斷推進。在“10+3”合作框架進一步確立的同時,各種合作機制不斷深化,多層面、多方位的合作也日趨活躍。在東盟方面,2002年1月1日,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東盟6個老成員國先將大多數産品的關稅降到0-5%,其餘4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將分別於加盟後10年內陸續實現上述目標;2003年10月,東盟10國進一步簽署“東盟合作宣言Ⅱ”,宣佈要在2020年前建立一個更加統一的市場——東盟共同體。在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方面,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中國與東盟將在2010年前建成一個擁有17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2003年12月,東盟與日本在東京舉行特別首腦會議,簽署了《東京宣言》和《行動計劃》,宣佈就建立“東亞共同體”進行加強磋商,共同向最終實現東亞地區一體化的目標邁進,並確定在2012年以前成立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東盟與韓國的經濟合作也在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中日韓合作方面,2003年10月,中日韓領導人正式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這是三國領導人發表的第一份三方合作文件,確定了三國合作的框架、原則和前進方向。而這些雙邊、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全面展開和不斷推進,則有力地推動了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

  在東亞經濟合作中,中國既是積極參與者,也是重要的推動者。發展睦鄰友好關係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要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睦鄰友好外交政策也在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中國共産黨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八字方針,確定了“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的水準”的大方向。在這一方針政策下,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東亞經濟合作,並在推動東亞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率先與東盟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帶動了其他國家對自由貿易安全採取更積極的態度。中國還積極與日韓協商,發表了第一份中日韓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中國與東亞地區各國的經貿往來也日益密切,2003年中國對亞洲國家的貿易額達到2729億美元,同比增長42.4%,其中很大部分是與東亞地區國家進行的。毫無疑問的是積極參與和推動東亞合作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也符合東亞各國的共同利益。

  雖然,近年來,東亞經濟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必須承認的是,東亞實現經濟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障礙需要排除。關於東亞合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歸納現有的一些觀點,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是區域內國家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性,包括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意識形態、發展水準、宗教信仰等,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東亞一體化的難度。其二是彼此之間尤其是中日、日韓之間由於歷史等原因,尚缺乏足夠的相互信任。而中日韓在東亞經濟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中日韓的合作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的關鍵地位。其三是外部干擾因素,主要是美國因素。在東亞地區有重要利益和很大影響力的美國,從其自身利益出發,當然不希望這一地區出現一個不在其主導之下的合作組織。此外,東亞地區的現實複雜性,決定了其在一體化過程中,很難直接套用歐洲和北美在區域一體化方面已有的成功模式,決定東亞地區必須探尋自己的合作之路。但是,在區域合作發展的大趨勢面前,東亞合作的發展方向已難以逆轉。

二、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動力強勁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是時代的潮流。縱觀全球,歐洲一體化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在建立統一市場、實現單一貨幣之後,2004年5月1日,隨著波蘭等10個國家加入歐盟,己經實現了擁有25個國家的大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目前已完成向中美洲擴展的談判,正計劃到2005年完成向整個美洲擴展。南亞、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也在自己的軌道上不斷前進。

  全球範圍內區域經濟合作的迅猛發展,對東亞地區各國無疑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激發起東亞各國加快合作步伐的熱情,而來自東亞地區內部的對經濟合作要求,則是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更大推動力。

  首先,隨著東亞地區的迅速發展、塊狀崛起,區域內各國對於東亞作為一個整體的未來發展越來越充滿自信,對於以整體優勢參與全球競爭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

  其次,區域內各國的快速發展,為東亞合作提供了日益堅實的基礎和越來越多的有利條件。近年來,隨著東亞地區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彼此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的相互依賴程度明顯增加。經濟聯繫的日益密切使得東亞國家的共同利益基礎不斷擴大,反過來又成為經濟一體化的動力。

  第三,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也是東亞經濟格局重組的過程。這對於經過前一階段發展近年來越來越感受到産業升級、經濟轉型壓力的東亞大多數國家而言,東亞經濟秩序的重組正是順勢調整産業結構,合理進行産業佈局,推動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的大好機會。令人關注的是,東亞地區這輪經濟格局的重組,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進行,它的發展和演進,必將對世界經濟秩序産生深度影響。

三、臺灣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上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東亞經濟格局重組,對於面臨經濟發展瓶頸、轉型勢在必行的臺灣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更是一個不得不進行的選擇。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臺灣經濟之所以有較快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適時抓住機遇,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在國際經濟中準確定位。臺灣曾在60、70年代抓住西方發達國家産業升級後將勞動密集型産業大量移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機會,利用“後發性利益”,獲得經濟的快速增長,並躍身“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之列。之後,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也曾于80、90年代抓住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之機,調整産業佈局,實現了産業升級。而今,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又使臺灣站到了決定未來發展十字路口。

  臺灣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己面臨越來越明顯的發展瓶頸,經濟轉型勢在必行。而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任何經濟體的轉型都難脫離不斷變動、重組中的世界市場。作為全球市場體系中增長最迅速的東亞區域經濟目前已然成為全球供應鏈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整個世界經濟的分工體系也在因此而重新劃分和組合,世界上幾乎所有經濟體都在面對這一現實對自身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臺灣作為以外向為主導的海島型經濟,無視世界市場的變局和區域經濟的重組,要想實現新一輪的經濟轉型幾乎是不可能的。

  臺灣地處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接處,西有發展迅速、潛力巨大的祖國大陸,南是迅速崛起的東南亞各國,地理優勢明顯。如何在世界和地區經濟的變動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優勢,乃是臺灣當前所面臨的最大課題。

  應該説,臺灣一些人對此己有所認識,1995年,島內就有人提出“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這一計劃的主要設想是,發展與東亞各國各地區的全方位經貿關係,利用臺灣的地理優勢,使其能借助區域性經濟活動的外力,發展成為區域性的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借此提升臺灣經濟的競爭力和國際化程度。這一計劃的前提在於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東亞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成為越來越重的一極;而該計劃的基本立足點則在於,臺灣以其地理、區位、先行一步等條件,特別是因與祖國大陸天然、內在的緊密聯繫以及兩岸經貿關係所産生的規模效益等特殊優勢,能夠成為吸引跨國企業以臺灣作為投資與經營東亞和祖國大陸市場的轉机地,從而可以確立臺灣在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中所扮演的承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關鍵性仲介點地位。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不論臺灣當局的能否達成,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是決定臺灣能否在關係未來的新一輪變局中如何發展的關鍵因素。俗話説,“形勢比人強”。不管近年來臺灣當局如何在兩岸關係上設置障礙,但兩岸經貿往來卻不以臺灣當局一些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市場的作用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都出現了空前的熱絡。事實上,趨勢、市場以及經濟運作規則本身己經將臺灣納入了以兩岸經貿為主要表徵的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的潮流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説,目前的東亞地區經濟格局重組,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圍繞著中國的發展而展開,臺灣雖是被動地裹入了這一整合進程,但其己從中感受到了對經濟增長的促動力量。臺灣近年來連年從祖國大陸獲得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便是最好的説明。

  但是,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到目前為止,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依然是障礙重重。由於臺灣當局堅持推行分裂路線,不斷加劇兩岸關係緊張,也嚴重干擾了兩岸經貿往來。在東亞經濟合作迅速推進的大趨勢下,臺灣當局繼續阻撓兩岸經貿關係的作為,極有可能使臺灣在新一輪東亞乃至全球經濟格局重組中被“邊緣化”。

  所謂臺灣經濟被“邊緣化”問題,近年來島內不斷有人提出警告,包括“目前出現或正在形成中的區域經濟聯盟,基本都排斥臺灣的參與,臺灣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有困難。未來如果亞洲各國紛紛成立多邊或雙邊自由貿易區,並且運作成功,臺灣卻被孤立在外,無法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國際競爭力將會相對削弱,結果可能使臺灣陷入經濟邊緣化的困境”等。

  臺灣經濟“邊緣化”危機絕不僅僅於此。如果臺灣不抓住東亞經濟格局重組的機會完成自己的産業佈局,搶佔有利位置,不只是將失去未來發展的機會,而且還將流失現有的優勢。由於兩岸關係緊張,以及至今無法實現“三通”,不僅臺商無法進行在兩岸間進行産業佈局,外商也不再看好臺灣的“兩岸跳板”地位。事實上,近來年臺灣工商業人士因此而焦憂萬分,不少跨國公司則己經開始將原先駐臺的高層經理及其業務陸續移往香港、上海。

  臺灣經濟發展正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其實並不難判斷,關鍵在於當政者如何行事。

來源:中國網 (作者:修春萍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