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後ECFA時代福建將成臺灣茶業對外轉移首選地

  時間: 2010-12-21 15:02     來源: 福州晚報     
 
 

  20日記者獲悉,ECFA協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並實施以來,閩臺茶業交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火熱,越來越多臺商入閩考察交流茶業,希望開闢茶園,引進臺灣茶種種植,而福建茶企也開始引進高檔臺灣茶,臺灣茶也開始受到福建居民的青睞。

  閩臺茶鄉締結聯盟

  18日至19日,由省臺辦、省農業廳、安溪縣人民政府等聯合舉辦的“首屆閩臺茶鄉交流會”在安溪舉行,吸引了閩臺産茶鄉鎮的代表、嘉賓、茶商150余人與會,其中,來自臺灣地區南投、宜蘭、彰化、臺北、新竹、高雄等産茶鄉鎮的代表、茶商30多人參加。首屆閩臺茶鄉交流會,旨在促進兩岸産茶鄉鎮的對接,從“原産地”的層面加強兩岸茶産業的交流和合作。

  在本次交流會上,閩臺茶業進行多方面的合作:為閩臺茶業實現優勢互補提供合作平臺的“閩臺茶鄉交流中心”授牌成立,安溪三和茶博物館對接臺北縣坪林博物館,閩臺茶業鄉鎮達成《閩臺茶鄉共同宣言》,締結閩臺茶鄉聯盟等等。

  事實上,自ECFA協議簽署並實施以來,閩臺茶業交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火熱,越來越多的臺商傾向於奔赴大陸開闢茶園,並引進臺灣茶種種植。

  後ECFA茶葉商機無限

  海峽茶葉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光普表示,一段時間以來,閩臺在茶葉科技、茶葉經濟、茶文化等領域進行了廣泛交流。目前,臺商在福建興辦茶企60多家,種植高標準茶園5萬多畝,産值達數億元人民幣。隨著ECFA協議簽署並實施,海峽兩岸茶事交流和技術交流空前活躍。

  漳平縣永福鎮臺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先生昨日告訴記者,永福鎮山地氣候與臺灣著名茶區阿里山相近,被臺商稱為“大陸阿里山”,是兩岸茶葉界投資的熱門選地,自ECFA協議簽署後,他接待來考察、調研的臺商人數明顯翻了幾番,這些臺商都有意來福建開闢茶園,或將臺灣茶銷售到大陸市場來。

  而上個月在武夷山舉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更是吸引了102家企業入駐臺灣館110個展位,臺商參展和參會規模均超過往屆,這説明臺商對ECFA協議實施後茶産業前景十分看好。

  據介紹,目前臺資在福建投資茶産業,大多以資金投入為主,將福建作為主要的生産基地進行茶葉生産,並將生産出的精製茶葉大部分銷往臺灣、東南亞、西歐等地,前來投資的臺灣茶商大部分沿著先辦茶廠、再辦茶店和茶藝館、最後修建觀光茶園這一經營思路,在“借雞生蛋”的同時,臺商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産加工技術,在豐富大陸茶葉品種的同時,對大陸茶葉産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臺灣茶業精耕細作的理念、立體農業的模式、現代化茶葉加工技術、茶葉深加工産品開發等等都值得福建茶企學習。

  不僅如此,曾經不溫不火的臺灣茶也借零關稅之機進軍大陸市場。臺灣順記茗茶福州商行陳總昨日表示,前幾年,臺灣茶在大陸的銷售並不是特別好,但從去年開始,臺灣茶銷售出現大幅增長,尤其是ECFA協議簽署後,一些外地客戶下訂單明顯增多,跟去年同期比,銷量至少了翻了兩番。

  福建不少知名茶企也都引進臺灣茶銷售,像八馬茶葉、鐵觀音集團以及山國飲藝等都相繼開始銷售臺灣茶。

  三和茗茶吳榮山董事長昨日表示,除了此次三和茶博物館和臺北縣坪林博物館進行對接外,下一步他們也計劃引進高檔臺灣茶,以豐富産品生産線。
  閩臺茶業合作前景廣闊

  陳副會長表示,2009年福建口岸出口茶葉1.56萬多噸、創匯5734萬美元,與全年茶葉産量26.57萬噸、毛茶産值人100多億元民幣相比,分別只佔5.8%和3.8%,幾乎微不足道,這説明福建茶葉外銷空間仍然很大,綜合分析兩岸茶葉生産現狀,可以發現閩臺茶葉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首先,福建茶葉資源豐富,人力成本較低,且福建茶葉與臺灣茶葉具有同質性,氣候條件又相似,可以説,福建是臺灣茶産業對外轉移的最佳選擇。臺灣茶産業不僅可充分利用福建豐富的茶園、相對低廉的勞動力進行茶業投資,還可在福建地區的茶園加快培育新型茶樹品種。

  其次,由於閩臺兩地茶葉産品結構存在互補性,高檔烏龍茶、茶飲料是臺灣的優勢産品,在大陸、東南亞等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福建的中低檔茶葉,在臺灣島內也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産品間的直接競爭不強。因此,閩臺兩地可在烏龍茶生産加工技術上展開闔作,匯集兩岸科研力量,聯手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推動烏龍茶生産技術的進步,並努力制定相關生産標準,進一步提升烏龍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最後,閩臺兩岸茶葉市場和茶葉需求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即福建對高檔烏龍茶的需求和臺灣對中低檔烏龍茶的需求,通過相互開拓和開發市場,可擴大兩地烏龍茶的消費群體,帶動茶産業發展,而且茶葉外銷上都具有共同的市場,如日本、歐美茶葉市場等。

  因此業內人士希望閩臺兩地茶業合作在未來走向縱深,展開有層次的合作,如茶産業研發和技術的合作等。  (記者 周元強)

 
編輯: 馬迪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