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受益行業之海西交通運輸

  時間: 2009-05-07 21:34     來源: 台灣網綜合      
 
 

  交通運輸:此前海峽兩岸“小三通”之後客運量即出現激增,去年年底實現“大三通”當月,廈金(廈門-金門)、兩馬(馬尾-馬祖)、泉金(泉州-金門)航線客運量分別同比增長了104.8%、143.96%、80.6%。到201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將建成兩個億噸大港,年吞吐量將達3億噸以上,集裝箱吞吐量將達1200萬標箱,到2020年將建成三個億噸大港,年吞吐量將達6億噸以上。空港方面,將形成福建、廈門國際機場為主,晉江、武夷山、連城等機場為輔的體系,不斷擴大民航的綜合營運能力。 

 

推進海西交通運輸“三大建設”

  當前,中央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作出進一步“擴內需,促增長”的決策部署,把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這是加快交通運輸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實施海西兩個先行區發展戰略中,把交通運輸列為九大重要支撐體系之一。這是福建交通運輸傳統發展模式之“變”,是福建交通運輸實現科學發展模式之“機”。應對這樣的變化和機遇,福建交通運輸應當確立以“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為走向的“三大建設”發展目標。

  前瞻性的發展目標的確立來自歷史的啟示。上世紀80年代,在開放的公路、水路運輸市場條件下,我省交通運輸發展成果明顯:緩解了“出行難”、“運貨難”的交通瓶頸。上世紀90年代,在公路“先行工程”、高速公路建設、港口建設推動下,我省道路水路運輸發生了巨大變化,直接成果是: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從“不適應”到“適應”。本世紀初前8年,在全面推進港口、通道建設和“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建設中,特別是在每年投資以百億元規模增長的作用下,我省交通運輸生機勃發:全省“四小時交通經濟圈”形成,各縣區基本可以在一小時內到達設區市,96%以上的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直接走上水泥公路、搭上汽車,將農産品運往全國各地;港口集裝箱運量不斷刷新。

  改革開放30年福建交通運輸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當然,這僅僅是自我縱向比較的視角,如果置於全國平臺的橫向視角上比較,就不難發現,我省交通運輸發展增速緩慢,甚至在許多方面是落後的。在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舉措上,我省交通運輸與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要求還有差距;在交通發展規模、速度、品質和結構上,海西快速發展對交通運輸需求的不相適應突出表現在路網不夠完善,樞紐不夠突出,主通道運能不足,港口結構、功能不夠合理和吞吐後勁不足等,與我省作為沿海開放省份的地位不相稱。30年來,我省交通運輸目光長期停留在省內自身發展上,缺乏立足福建、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交通發展戰略走向。在經濟全球化,海西建設呈現出“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中西部”發展態勢、融入全國發展戰略的今天,這顯然是不足的、滯後的。從現在起至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福建交通運輸應以“一通百通,海西先行”為指向,以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力量為己任,以“三大建設”為目標。

  在海西發展戰略中産生的福建交通運輸“三大建設”,不是一般的強調交通基礎設施的規模擴張和量的增長,抑或是僅僅滿足於本省的“適應”,而是要跳出交通看交通,要有全局視野,要解放思想,放眼全球,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通過科學發展來實現。要充分發揮和轉化福建的資源優勢為全國大局提供服務,讓福建交通運輸為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真正體現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融入全國、全球經濟的戰略精髓。

  ——“大港口”建設。港口是我省“一大資源、一大優勢、一大潛力”。世界經濟發展現象表明,港口經濟是開放經濟、國際化經濟。基於此,福建港口建設必須確立戰略性和全局性站位。要著眼于統籌考慮港口發展與城市發展的關係,讓港口發展適應所在城市經濟貿易、金融、旅遊等産業發展和擴張的需求。通過加快沿海港口群的發展,加強與國內外經濟往來和技術交流,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準,促進沿海城市帶的形成,加快區域經濟融入全國以至全球經濟的步伐。要圍繞我省加快培育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主導性、支撐性、基礎性影響産業的戰略,依託深水港口,大力發展石化、冶金、能源、造船、漿紙及木材加工等臨港重化工業,相應集中建設煤炭、石油和礦石等大型能源、原材料碼頭,通過産業集聚推動港口發展。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推進廈門港和福州港江陰港區為主的兩個集裝箱運輸中心、湄洲灣和福州港羅源灣兩個散貨轉運中心的“兩集兩散”重要港區建設,推進大型碼頭、深水航道建設,提高福建港口集約化水準。

  ——“大通道”建設。構建改革開放大通道,就要構建跨越省界、聯通境外,促進福建經濟快速融入區域和國際經濟發展、分工協作、對外開放、服務全局的交通大通道。要構建對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兩縱”大通道。目前, “第一縱”,也就是我省納入國家“五縱五橫”綜合通道佈局中,貫穿沿海6個設區市,以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福廈快速鐵路、溫福鐵路、國道104和324線以及管道等構成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已基本形成。“第二縱”是一條貫穿全省西部山區,以長(春)深(圳)線高速公路福建段、國道205線為主軸的“大通道”,目前正積極爭取列入國家大通道規劃佈局,儘快打通。當前,我省正積極打通山區與沿海各一條縱線“大通道”,早日形成“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的交通運輸新格局。要構建拓展中西部的南北“兩橫”大通道。根據省委、省政府“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的經濟發展基本態勢,建設以廈門空港和海港、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通過廈(門)成(都)高速公路、龍(岩)廈(門)和贛(洲)龍(岩)鐵路為主幹,連接江西等中西部地區的南部橫線通道;建設以福州海港和空港、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通過福(州)銀(川)高速公路、(北)京臺(北)鐵路為主幹,連接江西等中西部地區的北部橫線通道。要構建祖國統一大業大通道。要利用我省對臺區位優勢和“五緣”優勢,加快形成以福州和廈門兩個國家級交通運輸樞紐為中心,涵蓋整個海峽西岸的半日交通經濟輻射圈,涵蓋江西、浙江西南部、廣東東北部、湖南南部等地的一日交通經濟輻射圈,並快速形成集疏運體系,早日形成連接海峽兩岸“大通道”,服務祖國統一大業。

  —— “大物流”建設。大物流建設是工業化、資訊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助推器,也是大港口、大通道建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大物流建設是由公路、水路、鐵路、航空和管道運輸以及郵政、資訊産業構成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要著力培育物流骨幹企業。積極引進國外、省外知名物流企業,帶動本地物流業發展。培育海、鐵、空等多種形式聯運物流企業,力爭2010年在福州、廈門、泉州各形成一家初具規模的物流企業。要做好物流園區(場站)規劃銜接,實現立體轉換、無縫連結。打通沿海與山區的通道,聯通沿海與內地市場,承接沿海地區技術升級換代後産業的調整佈局,推動物流的有效聚集。對港口資源、集裝箱運輸資源加強引導整合,大力發展臨港物流産業。發揮對臺交通優勢,初步構建海峽滾裝運輸系統。完善集疏運、口岸等綜合服務配套體系,積極協調鐵路部門,將疏港鐵路專線(支線)建設列入線路建設規劃,增強港口與鐵路貨物運輸承接能力,發揮港口經濟優勢。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