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海西歷程回放之三:五年磨礪春華秋實

  時間: 2009-05-13 16:26     來源: 福建日報     
 
    一幅宏偉壯麗的發展畫卷,在海峽西岸徐徐展開。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歷屆省委、省政府和福建廣大幹部群眾持續探索的基礎上,海峽西岸經濟區順勢而生,五年磨礪,五年成長,這一發展思路從構想轉化為生動實踐,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近日,國務院原則通過支援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意見,福建迎來新的發展篇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福建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的實踐途徑,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福建加快自身發展、凸顯優勢的戰略抉擇。

  五年來,福建人民始終依靠改革、開放、創新,始終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上下一心,著力於“求”、著眼于“先”、著重于“行”,在科學發展的海西之路上,步履堅實,信心滿懷。

  五年來,海西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築就了海西繼續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去年下半年以來,儘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省見事早、出手快,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共克時艱。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實現生産總值1965.51億元,同比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74.34億元,同比增長4.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999.55億元,同比增長15.4%。數據,釋放出全省經濟發展起勢良好、應對總體有效的積極信號。

  服務大局,上下一心,實幹實效匯聚海西建設熱潮

  2004年1月,“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正式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於完善全國區域發展佈局,有利於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後發優勢,有利於形成服務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有利於建設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2005年夏季,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黃小晶等省領導分別率隊,奔赴全省九市開展“四個專題”調研。

  從特區到老區,從沿海到內地,從企業到農村,全省上下議海西、幹海西的火熱場面,讓調研組的同志倍加振奮。大家看到,海西戰略構想,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凝聚了起來,把幹部群眾的創業激情和創造創新活力大大激發出來,海西戰略全面推進的第一年,八閩大地已是熱潮涌動。

  1月,我省“兩縱四橫”高速公路規劃列入國家高速公路規劃網,其中,浦南高速被列入北京至臺北路線的組成部分,具有特殊意義;

  7月9日,經中央同意,國臺辦、商務部、農業部批復同意將福州、漳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擴大到全省,設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

  8月26日,溫福鐵路(福建段)全線開工,標誌著東南沿海鐵路大通道建設大幕從此拉開……

  熱潮彰顯活力、合力。海西構想,已成為全省人民的共識,成為全省上下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成為各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海西之“勢”正在積蓄和形成,正在全省各地展示出來。

  更難能可貴的是,全省上下追求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氛圍正在形成,想事業、幹事業的激情正在迸發。

  調研取得豐碩成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以人為本,必須全面、協調、可持續,落實在推動發展的進程中,就是需要“人力”、活力、和諧、實幹。

  按照這個要求,福建人民在海西建設中不等不靠,敢闖敢試,埋頭實幹,有效作為。

  這一年,福建領風氣之先活力四射。2003年在全國率先推進以林權到戶為核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2005年基本完成明晰産權任務。林改釋放了被束縛的生産力, 激活了一度沉寂的山林,廣大林農成了山林的主人,擁有了實實在在的林木所有權、經營自主權、産品處置權和收益權。林改到位,林子開始多起來,林農開始富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一年,福建“一通百通”大步邁進。9月30日,福廈鐵路宣告開工。2009年內,溫福鐵路和福廈鐵路將建成通車。這兩條鐵路,連同此後建設的廈深鐵路,將使海西真正實現“北聯南接”,從根本上突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鐵路瓶頸,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區域交流與合作。

  這一年,福建各項事業亮點頻現。9月,福建又有33家企業的産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數量比2004年翻了近一番,創歷年最好成績。至此,福建已有59家企業的62個産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在全國排名第5位。品牌帶動為海西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海峽西岸”首次寫入中央文件。10月,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這凸顯了“海峽西岸”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獨特作用,極大提升了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也是全省幹部群眾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的結果。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