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最新消息        閩臺交流        政策指南        關於海西
閩臺産業交流    海西經濟走向      服務台胞(商)      專家點評      投資園區      精彩圖片

 

首頁-專題-經貿科技-聚焦海西 網路媒體福建行-專家評點
 
專家認為:兩岸貿易結構互補性呈現增強趨勢
 
 
  來源:      日期:2006-11-16 14:04

 

     新華社福州11月15日電(記者來建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非教授日前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來隨著兩岸貿易商品構成趨向多元化,兩岸貿易在結構上的互補性呈現增強趨勢。   

     李非説,兩岸貿易的商品構成在1980年代轉口貿易主導時主要是日用品和家用電器等臺灣輕工消費品與大陸土特産如中藥材等之間的交易。從1990年代起,臺商企業在大陸投資增加,臺灣工業原材料、半成品、零組件以及機械設備輸往大陸的數量大幅擴增,逐步居於主導地位,臺灣消費品進口比重則明顯下降。同時,大陸輸往臺灣的商品因臺灣陸續開放農工原料及半成品的進口,對臺出口數量不斷增長,逐漸成為大陸輸往的主流産品,土特産品比重則趨於萎縮。   

     從2005年兩岸貿易商品構成看,機電設備及其零件列首位,成交金額超過200億美元,佔兩岸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機械用具及其零件,成交金額為近100億美元,佔總額的13%;光學、照相等儀器及其零部件為第三位,成交金額80多億美元,佔總額的11%。   

     李非認為,近年來,大陸自臺進口商品以生産資料為主,而對臺出口商品以農工原料及半成品為主,凸顯兩岸貿易結構上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   

     大陸自臺灣進口商品多屬中下游工業産品,加工層次較高。其構成按大類區分,以生産原材料及半成品為最大宗,約佔80%,資本設備和消費品次之,這三大類商品進口近700億美元。李非強調,“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臺商在大陸投資設廠與擴産的效應。”    

     從2005年大陸自臺進口情況看,進口商品結構以機電、電子、光電、石化等産品為大宗。隨著全球消費電子産品推陳出新以及液晶電視需求逐漸增溫,在兩岸産業分工帶動下,電機設備及零件、光學産品包括液晶面板、發光二極體與印刷電路板等項目進口快速成長,而原來表現良好的鋼鐵等項目反呈衰退態勢。   

     李非説,近兩年受到各界關注的一個亮點是大陸方面擴大臺灣農副産品的進口,大陸2005年8月1日起對臺灣産鳳梨、木瓜、楊桃、芒果等15種水果實施零關稅措施,將便捷檢驗檢疫的水果由原定的12種擴大到20多種,激發了兩岸農産品的貿易熱潮,大陸各地紛紛舉辦臺灣水果與農産品展銷會,促進了臺灣農産品在大陸市場的銷售。根據臺灣方面的統計,2005年,臺灣對大陸與香港農産品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佔臺灣農産品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大陸與香港已是臺灣第二大農産品出口市場。

     李非説,大陸對臺出口商品的一個明顯特徵是,消費類商品雖然比重不高,但項目集中;農工原料雖然比重較高,但項目分散。“值得注意的發展動向是,近年臺資企業生産的半成品及製成品返銷臺灣或經臺轉口至歐美市場的數量逐步增多,這對挖掘大陸出口潛能具有積極作用。”(完)

來源:新華社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