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最新消息        閩臺交流        政策指南        關於海西
閩臺産業交流    海西經濟走向      服務台胞(商)      專家點評      投資園區      精彩圖片

 

首頁-專題-經貿科技-聚焦海西 網路媒體福建行-海西概念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
 
 
  來源:      日期:2007-03-13 14:37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 

  為貫徹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落實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的部署,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在認真總結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根據發展實踐的新要求,制定《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處於主體地位,發揮重要作用。本綱要是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綱領性文件,政府應認真履行職責,通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動員組織全社會力量貫徹實施。

  第一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意義

  進入新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區域合作與競爭勢頭強勁、兩岸三地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的新形勢,中共福建省委認真貫徹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決策部署,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堅持發展為大、發展為重、發展為先,著眼于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在歷屆省委探索實踐基礎上,在持續開展“四個專題”調研過程中,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並實施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視察福建,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寄予厚望,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福建發展的極大關心和支援,進一步指明瞭福建前進的方向。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輻射集聚、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是: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推動全省以三個層面、分三個階段、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施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實行社區建設和鄉鎮工作兩個綱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選人用人兩個長效機制,夯實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兩個基礎;落實“六個紮實”的主要任務,實施“八大舉措”,構建“九大支撐體系”;按照“準確定位、主動融入,整合優勢、合理佈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的基本格局,努力形成“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的基本態勢;把握“關鍵在活、關鍵在和、關鍵在實、關鍵在人”的工作要求,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保持風正
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

  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批准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了《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一步統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與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與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成果來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強烈責任意識,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應對風險的氣勢、攻堅克難的精神、謀求發展的意識和服務全局的合力。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佈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佈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優勢。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助於福建在新一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闢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臺合作、生態資源和對內聯接等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高水準、更優效益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準上新臺階,使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並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提高臺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相關下載: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WORD格式)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二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目標任務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福建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必須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努力開創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局面。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抓住中央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協調,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堅持深化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發揮對臺獨特優勢,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全面推進福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全體人民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目標邁進。

  二、發展目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總的目標是:通過10~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海峽西岸産業群、城市群、港口群發展壯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創新型省份建設邁出新步伐,速度、品質、效益進一步協調,消費、投資、出口進一步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進一步協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一)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對外經濟、科技、文化合作與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和更加完善、更加規範的外經貿促進政策體系,對外合作領域和空間不斷拓展,對外貿易商品和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步伐加快。國際友城、友協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閩臺合作水準進一步提升,閩港閩澳合作全面發展,與長三角、珠三角的協作更加密切,與中西部及其他省區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

  (二)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促進城鄉和地區協調發展,農村現代産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鎮體系更加合理,城鄉差別逐步縮小。以創新型省份和文化強省建設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進一步協調。

  (三)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年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效益不斷提高,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部署和任務,“十一五”是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全面完成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力爭更好更快些,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超10000億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過28000元。到201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向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發展佈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各級各部門要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凝聚發展合力,強化大局意識,在主動對接、服務全局中作出新貢獻;整合優勢、合理佈局,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要素配置,在發揮區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中展現新格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發展內涵,在提高發展品質、推進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新提升;互動聯動、統籌協調,拓寬合作領域,強化整體推進,在加強區域協調、構建和諧社會中力求新作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進一步拓展“基本態勢”。

  (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發展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加快對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閩東北一翼要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形成以福州為中心,周邊衛星城緊密連接、分工有序、規模協調的城市體系,促進閩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推動與長江三角洲對接。閩西南一翼要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發揮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加強産業分工協作和市場融合,推動與珠江三角洲的對接。通過延伸南北兩翼,使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個三角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二)拓展一線、兩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和對臺合作優勢,強化福州、廈門、泉州的輻射帶動功能,發揮漳州、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幹作用,突出特色、累積實力,促進全省沿海的全面繁榮。依託臺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等閩臺合作載體平臺,不斷拓展閩臺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依託閩港合作八大平臺和閩澳四項合作,全面提升閩港閩澳合作水準。

  (三)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發揮三明、南平、龍岩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借助生態、資源、對內聯接等優勢,依託出省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動,東西貫通,不斷向縱深發展。積極探索跨省區域協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密切與內陸地區的聯繫,建立統一有序市場體系,促進生産要素流動集聚,實現共同發展。

  (四)和諧平安、服務全局。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積極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落實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強化福建對臺獨特地位作用,促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

  四、主要任務。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時重要講話精神,著力完成“六個紮實”的工作任務。

  (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協調推進農村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農村服務保障能力、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農村生産力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民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面貌進一步改變。

  (二)紮實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堅持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環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發展的過程實現好、發展的成果分配好,不斷增強區域整體實力,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實力競爭中掌握髮展的主動權,贏得競爭優勢,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紮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繼續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激活生機和活力。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增強在全球範圍內和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解決發展難題的能力。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加快推進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全面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

  (四)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和要求,把維護、實現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于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構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特徵的和諧社會。

  (五)紮實擴大兩岸交流與合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充分發揮閩臺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努力在緊密經貿聯繫、兩岸直接“三通”、旅遊雙向對接、農業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載體平臺建設六個方面取得新成效,強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對臺工作的先行先試示範和輻射效應。

  (六)紮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樹立良好形象,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努力形成昂揚向上、拼搏奮進、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良好氛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全面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必須切實做到:

  認真落實“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以“活”開拓發展之源,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創新創造,激發各種活力,激活各種要素,讓所有活力競相涌流;以“和”提升發展之勢,增強發展合力,在合力推進中求和諧,圍繞發展求和諧;以“實”打牢發展之基,注重實際、實幹、實效,從實際出發,求實求效,促進發展取得實效,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以“人”構築發展之本,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選人用人公正導向,樹立推動工作的形象、對人民負責的形象和公正廉潔的形象。

切實把握“四個重在”的實踐要領。把“重在持續”作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的重點,持續發展思路,持續發展勢頭,持續發展舉措,持續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始終保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良好態勢;“重在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根本,不斷提升發展意識,提升經濟發展品質,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準,加強統籌協調,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重在運作”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著力深化項目帶動,不斷拓展作為空間,切實盡職盡責,確保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總體部署落到實處;“重在實效”作為推動一切工作的目的,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和任務。著力實施“八大舉措”和構建“九大支撐體系”。紮實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産業集聚、壯大中心城市、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和建設文化強省。持續推進産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設施、閩臺合作、擴大開放、改革創新、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和諧社會支撐體系建設,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落到實處。

始終保持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推動工作的氣勢,鼓勵創新、創造、創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的創造性,凝聚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真正做到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發展進入新的更高境界,推進福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三章      構建競爭力強的産業支撐體系

  産業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依託。要以市場為導向、高新技術為支撐、産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積極發展服務業,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産業,不斷推動産業集聚,著力培育産業集群,形成主導産業、特色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相互配套、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市場導向,注重科技進步,運用工業化理念,大力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農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和産業化經營,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約束和用途管制,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實施“良種工程”,提高良種覆蓋率。大力推廣節本增效優新技術,提高糧食單産、品質和效益。加大對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的扶持。做好應急種子儲備,確保糧食安全。

  培植優勢産業和特色農産品。加大對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援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扶持與保護優勢特色農産品,推行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制度,擴大名牌産品影響力,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推廣立體迴圈種養模式。畜牧業要突出發展水禽業和草食型畜禽生産,加大地方特色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力度;園藝業要重點發展高品質、上規模、有特色、有品牌的茶果、花卉、蔬菜、食用菌、綠化苗等園藝産品,建設一批種苗繁育基地和園藝生産基地;林産業要推進實施生態公益林、沿海防護林、生物多樣性、綠色通道和城鄉綠化一體化五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豐産竹林、速生豐産林、珍貴樹種和名特優經濟林、種苗和花卉、森林食品和藥材五大林業基地工程,壯大制漿造紙業、林産化工業、人造板工業、木竹製品業、森林旅遊業五大林業支柱産業;水産業要重點發展優勢養殖品種,拓展灣外淺海和大水面養殖,建設生態型養殖基地。同時著力培育農業主導産品,積極發展水産品、畜禽、筍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煙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産加快發展農副産品加工業。在特色優勢産業區域,扶持建設一批特色農産品深加工示範企業和重點項目,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技術含量高的農産品産業集群。實施強龍帶動工程,培育一批關聯帶動作用大、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的産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機制、技術和産品創新。在特色重點農産品中培育一批年産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每個主導産業培育一批年産值超10億元、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打造在全國甚至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品牌。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

  提高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加快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提高産品標準化生産、農業投入品監管、農産品品質安全例行監測、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和農産品品質安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産品品質管理和品質安全檢驗檢測網路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制定和完善農産品品質標準,建立健全農産品市場準入和品質安全例行監測機制,建立以省級為中心、市級為骨幹、縣級為依託的農産品品質安全監測體系,加大對農藥生産、使用的監控力度,嚴禁使用劇毒農藥,提高農産品安全應急防禦能力。實行農産品品質認證和標識認證制度,建設一批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大力開發和鼓勵使用低污染、無污染的農業生物技術産品。

  建立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為農民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副産品行銷、農業科技推廣、資訊諮詢、動植物病蟲害防控和農業生産資料等方面服務,建立健全農産品流通行銷體系,培育發展專業化農副産品物流配送中心,擴大和規範訂單農業。加快發展農村經紀人、農産品行業協會和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産的組織化程度。整合農村社會化服務資源,創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把農村社會化服務中的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化運作、産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發展道路。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二、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堅持加快發展與提升水準並舉,産業集聚與優化佈局互動,創新管理方式,分産業梳理,按行業推進,著力建設海峽西岸資訊産業、石化、汽車及零部件生産、船舶工業、電機産業、工程機械、紡織機械、紡織服裝鞋業、農林産品加工等優勢産業及配套産品生産基地。

  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任務。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加快轉變工業增長方式,在技術升級、結構調整中推動內涵深化,在外延拓展、存量擴張中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推進工業總量擴張與結構優化升級協調發展,著力打造品牌,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壯大總量規模,提升發展素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臨港重化工業,積極發展裝備製造業,提升傳統優勢産業競爭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提高關鍵零部件的自我配套水準。注重開發和應用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系統、過程自動控制系統、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系統、整合製造和網路系統,提高企業資訊化水準。整合提升工業園區,提高土地利用水準,鼓勵發展具有特色、形成産業集聚的項目組團或工業園區。加強産業政策引導,認真實施行業標準,規範市場準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加快建立競爭力強的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

  發展壯大主導産業。堅持自主研發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深化內涵與拓展外延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全面提升相結合,著力引導發展一批關聯性大、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和骨幹項目,延伸産業鏈,壯大産業規模,提升産業整體發展水準。

  資訊産業要以加強園區載體建設為重點,培育壯大福州(馬尾)螢幕件、福清螢幕、廈門半導體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顯示等國家級産業園區和福州、廈門軟體園及漳州智慧小家電産業園,積極發展電腦及網路、數字視聽、行動通訊、光電新型元器件以及整合電路、軟體等主導産品。不斷提升現有資訊産品的技術檔次和附加值,促進資訊産業從加工組裝的低端環節向中高端環節提升。

  石化産業要重點建設福建煉化一體化、廈門翔鷺精對苯二甲酸(PTA)、廈門騰龍對二甲苯(PX)、石獅精對苯二甲酸(PTA)和東南電化異地搬遷等骨幹項目,適時開工建設中化重油深加工項目、三都澳儲油項目,引導石化産業中下游産品合理佈局與區域分工。積極推進“煉化一體化”中上游産品及原料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帶動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以及以替代進口為目標、技術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的高分子新材料、新型紡織原料等産業發展。逐步形成以石化中上游原料為重點的湄洲灣南北岸石化工業基地、以芳烴系列等有機化工及其深加工産品為重點的廈門海滄石化基地以及福州江陰工業區化工項目組團、南平精細化工基地及其關聯産品基地。同時,積極鼓勵臺灣及境外石化企業在我省沿海其他具備條件的區域佈局建設大型石化項目。在閩東等地依託大型火電廠推進煤化工項目前期工作。

  機械産業要圍繞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壯大交通運輸設備、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等優勢産業,發展基礎裝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農業機械等基本裝備産業,加快工程機械、港口機械和紡織機械等優勢與配套産品發展。突出東南汽車、金龍客車等品牌優勢,深化與國內大型汽車集團的戰略合作,推進閩東南及閩西北汽車發展與重要零部件開發,發展壯大汽車及零部件生産基地。加快泉州船廠、華東船廠等建設,推進福州、福安等現有修造船企業升級,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型修造船企業投資布點,支援民營修造船企業發展,著力建設海峽西岸修造船基地。進一步做大廈門太古飛機維修基地,促進福州、廈門、南平、福安等輸配電及控制設備、電工器材、中小型電機生産,形成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裝備機械製造基地。

     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以福州、廈門國家級和莆田、泉州、漳州、三明等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為載體,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形成更多新增長點。整合電路産業要著力提高整合電路設計能力和水準,壯大整合電路産業集群。軟體産業要以福州、廈門軟體園為依託,重點發展動漫産品和各類應用軟體,積極推動資訊服務,集中力量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優秀軟體産品和軟體企業集團。光電子産業要加快廈門半導體照明産業園和福州、泉州、漳州等光電産業化項目建設,發展光電子應用産品,建設新型感測器、監視器、特種光學鏡頭和半導體晶片及封裝等項目。生物醫藥産業要培育發展基因工程藥物、現代中藥、現代醫療器械和化學原料藥等産業集群。新材料産業要重點發展資訊、特種功能、奈米、高性能金屬和環境友好等材料、技術和産品,建設光電子硅材料、氨合成釕催化劑等項目。環保産業要加強福州、龍岩等重點環保産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設備和産品,開發重點行業清潔生産技術、環境自動監測儀器及設備,培育壯大環保産業集群。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進技術裝備更新、工藝優化和産品升級換代,培育國內外知名品牌。紡織服裝鞋業要積極開發時裝、休閒裝、針織服裝和製鞋等産品,壯大服裝鞋業品牌企業,重點建設一批骨幹項目,形成集研發、設計、製造和貿易等為一體的我國紡織服裝鞋業中心。建築業要加快調整産業結構,做大做強總承包企業,做專做精專業企業。建材工業要發展壯大具有區域特色的石材、建築陶瓷和水暖器材等優勢産業,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新型幹法水泥和散裝水泥、新型墻體材料、優質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提高福建建材産品市場佔有率。冶金工業要調整優化鋼鐵工業結構,積極推動省內骨幹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和國內外大企業合作,爭取國家在沿海布點建設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積極穩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業,提高銅、鋁、鎢、鉬、稀土等行業精深加工水準。林産工業要大力推進林漿紙和林板一體化,加快發展速生豐産林,重點推進臨港大型林漿紙項目,建設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的木竹加工骨幹項目。食品工業要大力發展綠色天然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休閒食品和果蔬飲料等,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工藝美術行業要圍繞石雕 、木雕和陶瓷、樹脂、藤鐵工藝品等重點産業,加快德化陶瓷、莆田木雕、泉州樹脂、惠安石雕等優勢産業集群建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發高品質花色品種,提升産業競爭力。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提升服務業發展水準。把服務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力度推進服務業發展。堅持市場化、産業化和社會化方向,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制定有效的措施,擴大和引導消費需求,加快拓展生産性服務業和充實消費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中的比重。

  拓展生産性服務業。大力發展主要面向生産者的服務業,推進專業化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交通運輸業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交通設施,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建設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加快發展資訊服務業,加強網路資源整合,提高資訊網路綜合服務能力,完善資訊通信網的應用體系。現代物流業要整合現有物流資源,推進公共物流資訊平臺和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建設,統籌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化物流園區,扶持一批大中型綜合性現代物流中心,加快傳統物流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金融保險業要充分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發展金融市場,加快金融創新,完善金融服務,增強金融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積極爭取政策支援,豐富福建銀行業機構門類和組織形式,調整優化信貸結構,突出信貸支援産業結構調整的作用,統籌兼顧企業自主創新及中小企業、農業、再就業和教育助學等薄弱環節對信貸資金的有效需求;大力培育資本市場,促進貨幣、證券、外匯、黃金等各類金融市場發展。支援企業直接融資,提升上市公司品質;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繼續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統籌發展城鄉商業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大力發展責任保險。商務服務業要完善準入制度,大力發展廣告會展、策劃創意、資訊諮詢和法律服務等行業,積極培育企業化經營、規範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商務服務機構,提高服務品質。

  豐富消費性服務業。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加居民收入,培育消費熱點,積極引導居民消費升級。繼續發展主要面向消費者的服務業,擴大短缺服務産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商貿服務業要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改造提升百貨、批發市場等傳統流通業態,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一步完善社區商貿服務網路。房地産業要加強對房地産市場宏觀調控和引導,調整優化房地産開發投資結構和住房供應結構,建立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和保障性住房供應制度;積極發展住房二級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規範房地産仲介服務。社區服務業要結合城市規劃和建設,合理佈局便民利民社區服務網點,整合和改造現有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大力發展老年服務業,建立完善老年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福建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對臺旅遊區位優勢,突出“海峽旅遊”主題,積極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旅遊品牌,延伸旅遊産業鏈,打造海峽西岸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優化旅遊發展空間佈局,形成北起寧德,經福州、莆田,至泉州、廈門、漳州的東部藍色濱海旅遊帶,和北起武夷山,經南平、三明至龍岩的西部綠色生態旅遊帶。壯大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旅遊、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東旅遊、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旅遊和以龍岩為中心的閩西旅遊等旅遊産業集群。推進福州、廈門、泉州、武夷山等旅遊中心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旅遊功能。精心打造旅遊品牌,繼續提升武夷山、鼓浪嶼、媽祖文化、海絲文化、泰寧大金湖等比較完善的品牌,拓展完善福建土樓、古田會址、濱海火山等基本成熟的品牌,重點培育白水洋、曇石山等正在崛起的品牌。逐步完善八閩精華旅遊、海峽西岸遊船旅遊、武夷山綠三角旅遊、閩西南山海旅遊、閩江流域生態旅遊、閩臺緣旅遊、閩臺港澳遊輪旅遊、平潭、東山等海島旅遊、閩東北親水旅遊、客家祭祖旅遊、閩粵名城特區旅遊、閩贛紅色搖籃旅遊、閩南惠女風情旅遊、閩東畬族風情旅遊、閩浙贛名山旅遊等旅遊線路。建設一批旅遊重點項目,豐富旅遊産品。拓展旅遊客源市場,大力拓展入境旅遊。規範發展出境遊。辦好海峽旅遊博覽會、中國武夷山旅遊節、媽祖文化旅遊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節、紅色聖地旅遊節等節慶活動,擴大福建旅遊影響力。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四、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堅持陸域和海域開發聯動,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積極發展海洋科技,有效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逐步增強海洋經濟實力,使海洋經濟發展達到全國先進水準。

  建設現代化海洋産業體系。積極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建設大型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産業化基地和立體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建設現代化遠洋捕撈船隊,積極拓展遠洋和深海漁業。以提升水産品精深加工和保鮮水準為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水産品加工示範基地。加快推進臨港重化工業發展佈局,建設廈門灣、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都澳、東山灣等臨港工業基地,重點發展造船、石化、汽車、冶金、漿紙及木材加工、能源等産業。強化以物流服務為核心的港口競爭優勢,以港口物流現代化提升海洋運輸業。培育發展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歷史文化和都市體驗為一體的濱海旅遊業。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出口船舶、遊艇和各種大中型船舶修造。積極培育海洋藥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科技推廣與資訊服務等産業。

  有效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實施閩江口、福清灣、泉州灣、九龍江口和東山灣等海洋生態保護恢復工程,建立一批生物多樣性和濱海濕地生態保護區。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恢復。繼續實行伏季休漁制度,減輕捕撈強度。合理開發海域資源,分類開發島嶼資源。

  積極發展海洋科技。堅持科技興海,優化海洋科技資源配置。推動建立國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構建海洋高新技術研發基礎平臺,重點開發海洋生物育種、海産品精深加工、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洋藥物、海洋化工、海水利用、風能及潮汐能等領域。加快先進適用科技在海洋開發主要領域的應用推廣。充分發揮海洋科研、學科優勢,培育海洋人才,提高海洋知識與技術創新水準。

  優化海洋開發佈局。按照海岸、海島、近海、遠洋的層次,加快推進海岸帶開發。培育一批海洋經濟強縣(市),壯大一批海洋龍頭企業,形成廈門、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寧德等海洋産業集聚區,加快開發詔安灣、東山灣、同安灣、興化灣、羅源灣、福寧灣、沙埕港灣、福清灣、三都澳等海灣及平潭島近岸海域海洋牧場,積極利用灣外淺海資源,拓展海洋開發空間。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四章      構建統籌協調的城鄉支撐體系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內在要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大城鄉統籌的力度,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帶動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推動城鄉走上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道路。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實施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努力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繁榮農村經濟。堅持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産品加工業為主導,以服務業為紐帶,積極推進農村三次産業協調發展。立足各地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佈局,加快培育壯大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産業和産品。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促進農産品流通。選擇擁有豐富自然景觀和濃厚地域文化的鄉(鎮)村為重點,大力發展海峽西岸鄉村旅遊。進一步拓展外向型農業,積極擴大特色優勢農産品出口。

  增加農民收入。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通過工業推動、城市帶動,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有效引導和扶持農村立足當地優勢,發展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科技應用型工業企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産業,拓寬農民非農收入渠道和來源,建立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積極引導和多渠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村級農民技術員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培養具有大中專學歷的高級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和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明法律、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農民民主法制教育,增強農民民主管理和法律意識。以創建文明鄉鎮、文明村、星級農戶為載體,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崇尚科學,反對迷信,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向農村,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抓好中低産田改造,建設標準農田,實施“沃土工程”、旱片整治工程、省級商品糧基地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合理穩妥地實施圍墾工程。繼續實施“年萬里”農村路網、水利“六千”和“村村通客車”工程,加快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和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廣播電視、通信“村村通”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建設,加大實施“造福工程”幫扶力度,加快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切實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發展農村衛生、文化和體育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逐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與管理,推進村莊整理,指導農村建房,促進集約用地,整治村容村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實施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等行動,實施以“一池三改”農村戶用沼氣為基本容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立農村垃圾收集、轉運體系,推行垃圾無害化處理,規範生産和生活污水排放,治理農村畜禽養殖污染,保護農村飲用水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管理。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和能力建設,擴大選拔任用農村基層幹部的民主,建立健全民主選舉制度,推進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強化對農村基層幹部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幹部激勵保障機制。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活動,引導村民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範圍內,制定體現村情民意的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提高依法治村水準。深化村務公開,全面推行村務決策聽證和村集體會計委託代理制度,努力推進村級組織工作規範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監督程式化。逐步消除鄉村債務,防止新的債務産生。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二、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準,壯大城市實力,凸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設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佈局合理、優勢互補、帶動有力的城鎮體系。

  發展壯大中心城市。按照産業做強、規模做大、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的要求,培育壯大中心城市,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強化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福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中心城市的重心和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挑大梁、樹形象、走前頭,加快實施一城兩翼雙軸線發展戰略,推動中心城市東擴南進、沿江向海的跨越式、組團式發展,構築臨江向海、山水相間的沿江濱海現代化城市新格局,在規劃、發展、建設、管理、環境等方面實現新提升。廈門市要做好“特、港、創、建、帶”五篇文章,著力構建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航運物流中心、旅遊商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對臺交流合作前沿平臺,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風景旅遊城市。泉州市要突出集聚、提升、拓展,實施港城聯動發展戰略,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漳州市要打造兩岸經貿合作、新興製造業和優質食品供應基地,建成與廈門特區互動、對臺合作緊密、對外開放領先的生態工貿港口城市。三明市要優化永安—三明—沙縣城市主軸線發展佈局,建設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腹地、重要工業基地、綠色産業高地、生態旅遊勝地,成為連接沿海、輻射內陸、聯動周邊經濟協作區的重要區域性中心城市。莆田市要依託湄洲灣做大做強港口經濟,加快建設産業集聚強勁、配套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湄洲灣港口城市。南平市要積極推進向建甌—建陽—武夷山和順昌—邵武兩翼高速公路沿線拓展,加快閩北工業集中區和新興城市發展,建設成為海峽西岸經濟腹地、南接北聯戰略通道、中國南方生態綠谷。龍岩市要以閩粵贛邊交通樞紐和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物流、人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為要素,以生態型産業集聚與擴展為支撐,建設成為閩粵贛邊聯結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態型經濟樞紐。寧德市要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建設,成為連接長江三角洲的前沿區域、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聯接內陸與海外的重要出海口和海峽西岸東北翼富有競爭力的新增長區域。同時要積極推進海峽西岸區域城市聯盟,促進産業協作配套、設施共建共用和生態協同保護,實現城市及區域資源要素優化配置。

  協調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挖掘潛力、完善功能、增強集聚、擴大規模、凸顯特色,積極培育發展中小城市,擇優發展基礎較好的中心集鎮,重點扶持引導有條件的建制鎮發展成為中心集鎮,促進農村人口與産業向中心集鎮集聚。統籌規劃建設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提升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水準,夯實小城鎮經濟基礎。興建小城鎮各類市場和商業街,搞好小城鎮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改善小城鎮的投資、就業和居住環境。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堅持分類指導、整體推進,促進經濟較發達縣(市)率先發展,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水準,完善公共服務,推進人口與産業集聚,發展壯大為中等城市。推動中等發展水準縣(市)更好發展,培育特色經濟,強化産業支撐,促進設施合理配套、特色鮮明突出的城鎮體系加快形成。扶持經濟欠發達縣加快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增強“造血”功能,培育縣域特色工業組團,繼續抓好“一縣一業、一鎮一品”科技富民工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縣域推動城鄉互動的紐帶作用,不斷增強縣域經濟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功能,提高承接産業轉移、參與産業分工協作和吸納擴大就業的能力。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活力,提高城鄉産業融合、集聚城鄉要素的吸納能力。強化縣域間産業發展的分工協作,實現協調有序發展。

  四、建立城鄉協調發展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制度、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改革勞動和就業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條件。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與農村信用社協作支援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切實把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農村社區服務的地方性金融企業,推廣農村信用小額信貸,建立支農貸款風險基金和農業保險制度。各大中城市要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金等對農村的支援,鼓勵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到農村開展服務,引導城市資金、物資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實現以城帶鄉,統籌發展。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五章      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保障。要統籌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安排,進一步推進交通、能源、防災減災、市政和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和完善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發一、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加快建設以大型港口為依託,連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國家及省級幹線公路和民航機場的客貨運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對接國內外大樞紐和大通道的海峽西岸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增強對外對內交流能力和國防交通保障能港口。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整合港灣資源,細化港口佈局規劃和開發方案,積極參與全國港口分工,建設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和福州、湄洲灣(南北岸)主樞紐港,加快發展寧德港、漳州古雷港區和泉州新港,推進公共配套設施及疏港公路和鐵路建設,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輻射能力,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連接兩岸三地、促進對外開放、服務內陸腹地、帶動臨港産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規模化、大型化、資訊化的海峽西岸港口群。同時要推進內河航道綜合整治,暢通內河航運,推進河海聯運。

  鐵路。加快建設高標準、大容量鐵路大通道,建成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的溫(州)福(州)、福(州)廈(門)和廈(門)深(圳)鐵路、連接中西部地區的龍(岩)廈(門)鐵路、連接中北部地區的向(塘)莆(田)鐵路,並加強海峽西岸鐵路網與國家高速鐵路、幹線鐵路網的聯繫。開展功能整合和擴能提速,改造提升贛(州)龍(岩)、橫(峰)南(平)、鷹(潭)廈(門)、外(洋)福(州)、漳(平)龍(岩)和漳(平)泉(州)肖(厝)等既有鐵路等級,利用多元化投資建設一批鐵路支線,積極發展城際客運、城市軌道交通和海鐵聯運。統籌規劃建設福州、廈門等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業基地通鐵路,形成線路通暢、功能完善的鐵路運輸網路。

  高速公路。加快建設龍(岩)長(汀)、浦(城)南(平)、泉(州)三(明)、永(安)武(平)、寧(德)武(夷山)等幹線高速公路、中心城市繞城高速公路及連接縣城、重要旅遊區、沿海港口的高速公路支線、連接線,構建“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縮短各縣(市)通達高速公路時間,逐步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完善“兩縱兩橫”國道、“八縱九橫”省道網路,加快縣、鄉、村道路建設改造和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加快實施通村公路路面硬化、撤渡改橋、陸島交通、農村客運站等切實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的農村交通工程,形成主幹線、幹線、支線相連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網路,實現重要城市、工農業生産中心、交通樞紐和主要海陸口岸相連通。

  空港。完善機場發展佈局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部分支線機場,進行現有機場通航安全等設施更新改造,充分發揮機場設施能力,增加開闢國內外新航線,不斷提高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提高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綜合營運能力,完善晉江、武夷山、連城機場的設施配套,加快沙縣機場建設,推進霞浦、莆田等機場前期工作,形成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晉江、武夷山、連城、沙縣等中小機場為輔,幹、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佈局。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二、建設沿海重要能源基地。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佈局,加快清潔、高效電源的合理布點和建設,大力發展清潔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把海峽西岸建設成為我國沿海的重要能源基地。

  電力。把電力作為一個重要産業來抓,以電力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電力結構調整,加快電力産業化發展步伐。優化電源點佈局,加快負荷中心電源建設,加強城鄉電網改造,建立安全、可靠、經濟的電力保障體系。建設燃氣電廠,加快發展核電,改善電源結構。充分利用沿海港口條件和廠址資源,合理佈局發展大型沿海煤電。合理利用水能資源,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電網。擴大電網規模,優化電網結構,加快全省500千伏大環網和220千伏輸變電系統建設,進一步改造完善城鄉電網。加強與周邊省區電網聯繫,推進福建與廣東電網聯網,建設福建與華東聯網第二通道,與國家特高壓電網工程相銜接,把福建電網建成與電源點和負荷中心協調發展、滿足用電需求、結構堅強合理、運作調度靈活、安全可靠經濟的現代化電網。

  新能源開發。加強新能源調查、勘探和評價,優先開發技術比較成熟、規模化發展和産業化前景比較好的新能源品種,以開發利用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為重點,兼顧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紮實做好新能源項目的前期工作,分期分批開發條件較好的沿海陸地大型風電場,推廣沼氣、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

  能源儲備。加強煤炭資源勘探,增加資源儲量,規範煤炭資源開發秩序。加強省際和國際能源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能源供應渠道和生産供應基地。建設煤炭轉机儲備基地、大型石油儲備基地和輸氣(天然氣)、輸油(油品)管道網。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完善城市公共設施。以方便居民生活、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營造城市特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建設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強城市對外交通和內部道路的銜接,提高城區路網密度,完善路網結構,打通主要交通阻塞點,提高城市道路標準,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強化城市公共停車場建設和管理。加大城市建築景觀整治力度,優化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市容市貌。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制訂優惠政策,加快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建立起以公共交通為主,各種交通運輸配套的城市交通體系。加快規劃建設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軌道交通。

  加強城鎮供水水源保護,提高城市供水保證率和水質,建設城市直飲水系統。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大力發展城市管道供氣,改善城市能源結構。大力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産業化,全面開徵污水、垃圾處理費,加快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城市要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十一五”期間每個設市城市和主要流域的縣都要建成一座以上污水處理廠和一座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加強城市各類公園、中心綠地和重要地段、江河湖海沿岸的綠化建設,實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加強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豐富城鎮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規劃建設一批公共人防設施,大力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四、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用、面向應用、保障安全”的思路,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數字福建”資訊化基礎設施。發展提升通信網路,加快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建設寬頻接入網和業務支撐網。進一步完善全省政務資訊網,健全政務網安全體系和管理體系。加強政府門戶網站、福建三農服務網、重點新聞網、社會保障網等重點網路建設,健全政務資訊綜合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政府部門內和部門間的資訊公開、共用與協同辦公,推進政府資訊社會化增值應用。整合資訊資源,提高資訊公眾服務和應用水準。抓好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資訊庫省級試點工作,整合各資源環境部門資訊,統一標準,實現資源共用。完善資訊服務標準體系、安全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數字城市”、“數字社區”建設,重點抓好三大中心城市數字化示範,建設統一空間定位的城市地理資訊系統和交換平臺,建設城市社區管理和應急聯動公共服務應用資訊系統,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水準。加強農村資訊化多平臺、多形式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萬村千鄉上網工程”,推動寬頻進村,構建三農資訊化服務體系。整合涉農資訊資源,實施“金農”工程,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平臺,拓展電子商務和資訊技術服務,提高企業資訊技術應用水準。加快發展資訊系統整合服務,推進人口、社會事業、海洋開發、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安全生産、資訊安全等領域資訊化建設,拓展便民服務,提高“數字福建”應用水準。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五、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統一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有效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安全江海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以“五江兩溪”幹流為重點的江河堤防工程和洪水預警報系統升級改造,健全防颱風預警預報和防汛決策指揮系統,鞏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完善城市防洪體系。加快中心城市排洪排澇工程建設,加強內河綜合整治,強化中心城市防內澇能力。繼續推進縣級城區排澇設施建設。完成保護千畝以上外海段的海堤強化加固,建立符合國家標準的防洪防潮工程體系。

  蓄水調水工程。合理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在流域中上游和水資源緊缺地區建設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綜合功能的大中型水庫。加快規劃建設閩江“北水南調”工程和九龍江調水工程,建設一批具有跨區域、跨流域、跨時空調節功能的大中型蓄、引、調水利樞紐工程。

  水利工程除險保安。繼續推進水庫保安工程建設,抓好水閘除險加固工作,基本消除重點病險水庫和大中型水閘安全隱患,全面完成各類病險庫加固任務,實現各類水庫和水閘的正常運作,提高防洪興利能力。同時要加強農業灌溉等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保障作用。

  海洋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漁港漁船安全。加快海洋環境和災害監測系統建設,實現對風暴潮、颱風、赤潮、海嘯等海洋災害和海難救助、溢油、危險品泄漏等海上突發性事件的監測和預警預報。抓好一批重點漁港建設,形成沿海重點漁區佈局合理、大中小船型兼顧、生産配套條件完善,以國家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為重點、海島型漁港、二級漁港和三級漁港為基礎的漁港(避風港)體系。建立完善海上漁業安全應急措施和救助體系,提高應對海上漁船遇險遇難報警、救助指揮等海上漁業安全突發性事故的應急指揮能力和救助能力。

  沿海防護林建設和生態公益林保護。重點抓好東山、長樂、福清、平潭等50個縣(市、區)沿海防護基幹林帶合攏加寬、老林帶更新改造、沙荒風口治理、農田林網和紅樹林建設等,加強高效防護林體系建設、低效低質林改造、紅樹林引種馴化等示範工作,調整優化樹種結構,積極創新沿海防護林建設和管護機制。加強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賽江、敖江、木蘭溪、交溪(賽江)等流域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城鎮周邊景觀林、交通要道護路林和其他重點區位生態公益林保護,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

  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控。加快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森林病蟲害預警控災體系和水産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形成設施相對完善、應急反應快速的農林牧漁病害預警控災體系。加強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衛生監督以及防疫技術支撐和物資保障等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能力、預警預報能力和快速應急反應能力。

  森林火災防治。加快森林火災預警監測和撲救指揮系統建設,加大生物防火林帶、防火阻隔帶建設力度。全面推進專業、半專業撲火隊伍和航空護林滅火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防火綜合能力。

  災害性氣象預警救援。加強綜合氣象探測網建設,建立災害性天氣警報發佈平臺,完善適應各級政府需要的氣象決策服務快速反應機制,拓展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服務。重點建設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及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響應系統,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服務系統,在主要城市建立城市環境氣象特種觀測和城市環境氣象服務業務系統。

  地震災害預警救援。繼續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臺網。嚴格新建建築物抗震設防要求,加快修訂和嚴格實施新建住房特別是公共場所和主要建築物抗震標準,實施地震安全農居示範工程。健全地震應急指揮體系,推進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建立地震救助體系。

  地質災害預警救援。繼續加強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資訊和預警系統,抓好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點的治理,完成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搬遷任務,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六章      構建優勢獨特的閩臺交流合作支撐體系

  服務祖國統一大業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立足點。要認真貫徹和主動呼應中央對臺工作戰略部署,把握海峽兩岸關係出現新變化的機遇,充分發揮閩臺“五緣”優勢,著力先行先試,爭取更多作為。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凡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凡是對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有利的事,我們都要積極探索,努力做好。

  一、密切閩臺經貿聯繫。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加強閩臺産業對接,密切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繫,加強資訊、機械、石化等重點領域合作。加強閩臺服務業合作,聯手建設海峽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建立海峽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擴大兩岸金融業之間的業務往來與合作,爭取政策支援,在互設金融機構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金融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發揮現有臺商投資區的“窗口”功能和帶動作用,推動福建企業和臺資企業加強産業配套,增強産業集聚功能,使福建成為對臺産業合作的重要基地。擴大對臺直接貿易和小額貿易,做好輸臺漁工勞務派遣工作。進一步完善臺商投訴協調機制和法律服務機制,切實保護在閩臺商的正當權益,為臺胞來閩投資興業、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推動閩臺經貿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發展。

   二、推動兩岸直接“三通”。發揮福建在促進海峽兩岸合作和交流的重要通道作用,擴大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直接往來,推動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查驗設施建設,健全閩臺兩岸人流、物流往來有效管理機制,便捷通關入境,爭取更多臺灣本島民眾和大陸赴臺人員循“兩門”、“兩馬”和泉金航線往返兩岸,爭取增設直接往來貨運口岸,推動直接往來貨運航線延伸到臺灣本島,推動閩臺空中直航,增強福建作為兩岸交流交往的通道功能。

  三、擴大旅遊雙向對接。充分發揮中央賦予的優惠政策,擴大“金馬澎旅遊”客源市場,辦好海峽旅遊博覽會,全面搭建海峽旅遊發展平臺,拓展合作空間,提升合作水準,精心打造“海峽旅遊”品牌,使福建成為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主要通道和兩岸旅遊合作的重要基地。建立海峽兩岸旅遊互動合作機制,共同推進“廈門—金門”、“馬尾—馬祖”和“泉州—澎湖”雙向旅遊線路,不斷豐富“兩山”(武夷山、阿里山)、“兩水”(大金湖、日月潭)、“兩島”(平潭島、澎湖島)等主要旅遊景區對接合作的內容,逐步實現閩臺旅遊優勢互補、資源互享、資訊互通和市場互動。精心組織有影響的旅遊節慶活動,全面構建海峽親情遊、商貿遊、修學遊、宗教遊、都會遊等海峽旅遊産品體系,將海峽兩岸旅遊區建成全國旅遊合作示範區。

  四、拓展農業全面合作。大力推進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發揮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和臺灣水果、水産品等農産品集散中心的窗口、示範和輻射作用,積極為兩岸農業合作率先試驗,探索新路。加快建設臺灣農産品輸入的區域物流集散基地、臺灣農業島外發展的吸納基地、臺灣農民再創業基地和農産品加工出口基地,構築兩岸科教資訊人力資源交流、現代農業生産要素引進消化和農業發展機制創新三大平臺。實施閩臺農業合作示範工程,發展壯大臺灣農業創業園、現代園藝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林業、現代漁業、農産品加工、休閒農業、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管理八個合作示範區,加快建設海峽兩 岸(福建)農産品物流集散、農業科教資訊交流合作、農産品檢驗檢測、農業防災減災預警、農業良種研發與繁育五個中心,推動閩臺園藝業、精緻農業、畜牧業、水産業、林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等産業對接。

  五、促進文化深入交流。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與臺灣各界的往來,增進了解,培養互信,精心組織閩臺教育、法律、科技、體育等領域的交流活動,深化氣象、海洋、地質、地震、環保等方面合作,增強綜合效應和持續效應。充分發揮媽祖文化的獨特優勢,運用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資源,提升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層次,促進閩臺不同領域、不同群體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進一步擴大招收臺灣學生來閩就學,推動閩臺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臺胞來閩尋根謁祖、探親旅遊,通過文化交融、人員互動和心靈互通,進一步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六、加強載體平臺建設。著眼于推動閩臺合作更富成效,健全和落實載體平臺建設工作機制,完善海交會、臺交會、花博會、食博會、藝博會、林博會、旅博會、紡博會,以及閩南文化節、媽祖文化旅遊節、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客家祭祖等涉臺交流合作重要載體,積極發揮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閩臺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等的作用,增強福建在聯繫兩岸同胞、溝通兩岸關係、增進兩岸合作中的平臺功能。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七章      構建互利共贏的開放支撐體系

  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區域合作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途徑。要立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相結合的互利共贏協作模式,完善以創新促開放、以開放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促進機制和區域發展協調機制,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水準。

  一、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創新招商引資機制,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引資規模和品質,增強利用外資的帶動效應。完善利用外資政策,合理把握吸引外資的方向和重點,注重吸引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世界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專業人才,拓寬國際市場行銷渠道;注重以産業龍頭項目為重點,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密集、産業帶動性強的生産項目,促進高技術産業化以及傳統産業的技術改造;注重利用外資促進商貿、物流、金融、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水準,促進教育、衛生、文化、影視等社會事業發展;注重吸引跨國公司來閩建立生産基地、研發中心、行銷中心和地區總部,提升工業設計、技術開發、管理諮詢等行業整體水準,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創新開發區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提升經濟特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發展水準。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更加注重引進技術和開放創新,更加注重開發項目的品質和效益,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開發區辦成發展現代製造業的集中區、吸引外資的集聚區、體制改革的先導區、科技創新和迴圈經濟的示範區。擴大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大型投資促進活動的影響。創新招商項目生成機制,形成政府、仲介組織、企業和專家的引資合力,不斷拓寬項目源;健全招商項目推介機制,積極開展專題招商、到府招商、委託招商、網上招商等活動;健全招商引資項目的跟蹤落實和服務機制。依法保護外商合法權益。

  二、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品牌發展戰略,推進外貿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出口市場、出口商品多元化,健全外貿穩定增長促進機制,提高對外貿易品質和效益。繼續鞏固和深度開發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鼓勵出口企業赴境外參加國際知名的博覽會。不斷擴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自主品牌商品和機電産品、高技術産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大力發展對外勞務合作、對外工程承包和境外加工貿易。有序調控省內資源型産品出口,鼓勵進口經濟發展急需的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和重要資源。培育大型外貿企業,壯大中小外貿企業,鼓勵優勢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參與海外資源開發,建立境外生産、行銷和服務網路,支援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積極推進企業和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各種認證工作,建立健全進出口預警、産業損害預警和反技術壁壘等工作機制,做好企業應對應訴國際貿易糾紛服務工作,發揮行業組織自律和協調職能,保持良好有序的出口競爭環境。建立完善口岸“大通關”機制,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整體運作能力,深入實施“區港聯動”,抓好廈門象嶼保稅區——東渡港區“區港聯動”試點,加快廈門、福州、泉州、漳州等出口加工區建設,充分發揮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在擴大出口中的政策和功能優勢。

  三、提升閩港澳僑合作水準。充分利用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機制,以優勢互補為前提,以産業合作為基礎,進一步提升閩港澳經濟合作層次和水準。積極搭建閩港合作“八大”平臺。建設聯合招商平臺,發揮雙方資源優勢,聯手到海外招商,共用合作成果;建設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合作平臺,繼續推出一批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吸引港資投資經營;建設金融合作平臺,吸引更多的香港金融機構到福建設立營業性機構或投資參股福建地方金融機構,繼續推動符合條件的福建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建設貿易合作平臺,擴大對港貿易和轉口貿易,建立福建産品開拓國際市場的行銷網路;建設中小企業發展平臺,深化政策諮詢、融資擔保、技術諮詢、資訊服務等合作;建設旅遊合作平臺,做好旅遊轉机銜接服務,促進旅遊線路對接延伸;建設物流業合作平臺,引進物流業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建設人才合作平臺,開展人才培訓、課題研究、聯合辦學等合作,積極從香港地區引進管理、法律、金融、物流、科技等福建急需的人才智力。

  深入推進閩澳四項合作。充分發揮澳門與歐盟、葡語系國家等地區的聯繫平臺和娛樂、經貿、商務、酒店、金融等行業發展的服務平臺作用,推進閩澳在商務、中小企業、旅遊和服務業四個方面的合作,促進閩澳共同繁榮。

  充分發揮華僑華人作用。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從經濟、文化交流手,建立長效互動機制,切實做好華僑華人特別是其新生代及新華僑華人的工作,充分發揮福建華僑華人眾多、愛國愛鄉、資金實力雄厚的優勢,引導更多的華僑華人支援和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加強同海外華僑華人及社團的聯絡和溝通,及時了解和掌握海外最新僑情動態,擴大“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世界閩商大會”的影響,大力推動海外僑胞來閩投資。切實維護僑胞合法權益,注重為華僑華人來閩投資創業提供良好的服務。

  四、拓展跨省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並舉,不斷加強和拓展省際經貿合作,增強要素集聚能力,從更大的市場、更廣的空間來謀劃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加快建設統一有序的跨區域市場網路。推進專業市場建設與産業集群發展、商品市場與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外貿發展與內貿發展的緊密結合,建設發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共同市場,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暢通流動。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資訊設施,加快建設以福州、廈門和泉州為中心的要素市場,促進資本、土地、人才、技術、産權等各類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的合理佈局。支援強勢企業跨區域投資,促進優勢産業擴張。整合區域旅遊資源,延伸福建旅遊線路和網路,拓展旅遊市場。推進與長三角、珠三角地方性資本市場聯接,吸引民間資本參與企業産權交易。促進企業利用股權、債券等金融工具融資,吸引金融企業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加強人才、勞務、技術合作,推進省際聯合攻關生産技術難題。繼續推進與周邊省份間的糧食、煤炭等的供需合作。

  促進區域互動聯動。辦好“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影響力。加強與贛湘等省份、浙江溫州、廣東潮汕等地區的經濟聯繫。加快推進與周邊及內陸省區間的鐵路、高速公路等幹線通道和能源建設項目的對接,大力推進口岸通關、轉關便利化,推行“鐵海、公海聯運”等模式,使福建港口成為周邊及內陸省市新的出海便捷通道。加強港口建設與內陸省區大型企業貨物進出需求的對接,吸引內陸省份在連接福建出海口的通道沿線規劃佈局産業項目,培育發展沿線産業帶。引導企業有針對性地構築行銷網路,支援組織省內企業赴內陸省市舉辦各種展銷活動,擴大閩貨影響力。繼續做好省際對口支援工作。

  五、深化山海協作。建立健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整體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協作機制和扶持機制,促進資源整合和優化要素配置。發揮高速公路、鐵路等快速交通網路作用,促進經濟要素跨區域流動。依託現代交通網路和海峽西岸港口群,在連接港口的通道沿線,規劃佈局産業集中區和物流園區,促進産業跨區域對接和協作配套。協同建設港口配套設施,延伸港口物流等海洋産業和臨港工業佈局。完善協調機制,按照各方的受益情況分擔投資、聯合管理,推進跨行政區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社會發展項目的協調共建。在資源要素流動和區域環境保護中,建立受益方向貢獻方實行利益補償的機制,實行流域下游向上游地區的生態補償制度,推進生態環境的協同保護。實施開髮式扶貧,繼續加大對山區、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海島、庫區的扶持,完善掛鉤幫扶、對口幫扶制度,加大省級財政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在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扶持,促進特色資源開發和特色經濟發展,加強山海聯動發展。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八章      構建富有活力的創新支撐體系

  創新是保障海峽西岸經濟區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增強創新意識,保護創新熱情,完善創新機制,鼓勵創新實踐,使全社會的創造力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緊緊抓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做到重點突破與配套推進相結合,銳意創新與規範推進相結合,勇於攻堅與穩妥推進相結合,繼續深化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努力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取得新突破。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確保鄉村組織正常運轉,確保增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深化集體林權配套、農村金融體制和農村流通體制等方面改革,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健全乾部駐村任職制度,強化農村“六大員”隊伍,加強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級綜合服務站建設。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推進政府職能、機構和編制的科學化、規範化和法定化。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進一步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和決策程式,健全重大事項決策的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建立行政決策評估、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創新行政審批方式,簡化和規範審批程式。進一步推進和規範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工作。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完善業單位改革總體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強化機關效能建設和行政問責制度,大力推進政務公開。

  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系,落實出資人制度,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業績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等制度,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加大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積極引入中央企業、外資、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資産重組,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管理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權責統一、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專項資金分配使用辦法。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健全現代財政國庫管理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創新的財稅政策,完善地方稅收政策,促進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堅持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徵管,提高稅收徵管品質與效率。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推進郵政儲蓄體制改革,促進金融機構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産品和服務創新。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推動優質企業境內外上市。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投資體制改革。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範圍,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強化財政性投資資金統籌協調作用,集中財力辦大事,完善對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管,推行業主法人招標和代建制,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和重大投資項目後評估制度,建立嚴格有效的投資責任追究制。

  社會領域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體制改革,促進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開放和多元化發展,形成多元投資、公平競爭、規範經營的發展格局。整合社會事業公共資源,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務水準。推進社會領域事業單位改革,對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産業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加快經營性單位企業化轉制,逐步推向市場,實行自主經營。

  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資本、産權、技術、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市場對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發展和規範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和社會仲介服務機構,加快現有行業協會、仲介組織與主管政府機構的脫鉤和改制,發揮仲介組織的作用。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嚴厲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完善市場。

  競爭機制。健全産品品質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動自主創新,以項目為載體、人才為支撐、制度為保障,把握創新重點,重視基礎研究創新,強化應用研究創新,推進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研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仲介服務體系,政府統籌協調的科技宏觀管理體系。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滲透和聯合攻關,支援資訊、醫藥、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開展下一代網路技術、數字音視頻技術、整合電路、動植物育種、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轉基因技術、生物活性物質利用、安全食品、生物醫學工程、功能材料、複合材料、新能源、海洋開發技術、公共安全技術等方面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加強高新技術和産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圍繞主導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改造,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産業技術開發專項,掌握一批對産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相對優勢和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加強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抓好資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環境、海洋與資源綜合利用等産業技術研究開發,促進産業技術水準提升,造就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

  建立健全科技基礎平臺。建立科技資源合理利用協調機制,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打破部門壁壘和條塊分割,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的科技合作,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推進技術研發協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仲介服務、科技資源共用四大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共用。建立創業投資機制,促進成長型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壯大。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産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扶持科技仲介服務機構發展。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加強科研與經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和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擴大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的影響,拓展“6?18”作為項目成果交易的平臺效應,發揮其常年性、寬領域、多層次的項目對接機製作用,把以“6?18”為標誌的“産學研”各項工作抓深抓透。大力促進科技含量高、帶動示範作用強、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對接,提高成果對接轉化率。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雙向互動,調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項目供求雙方參加對接的積極性,完善工作機制,把“6?18”辦成永不落幕的交易會。

  普及推廣科學知識與先進適用技術。實施全民科普行動計劃,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提高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和科技入戶等科普活動,深入實施星火計劃,普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等先進實用農業技術和新型農村醫療與保健技術。

  強化各類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鼓勵和支援企業創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工作站、産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鼓勵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進入企業技術中心從事技術開發活動,引導高校和研究機構緊密圍繞企業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産學研聯合創新。加速發展和扶持民辦科研機構,鼓勵重點外資、合資企業在福建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培養和吸納創新人才的機制,促使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扶持一批骨幹企業成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

  三、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準。民營經濟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力量,是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生力軍。要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民營經濟地位作用的認識,大力鼓勵、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營造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提升對民營經濟服務水準,增強民營企業競爭力。

  推進民營經濟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積極支援民營企業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企業技術水準,加快企業資訊化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和産品。支援民營企業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企業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促進産權結構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民營企業採用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積極推行品質體系認證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引導民營企業依法規範經營,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營造政策措施扶商、社會輿論親商、科技創新強商、銀企互動活商、辦事環節利商、依法維權護商的發展氛圍,為民營經濟創造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放寬市場準入,取消對民間資本投資的不合理政策限制,鼓勵和支援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對民營企業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方面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

  完善民營經濟發展社會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模式、融資擔保、信用評價、法律援助、人才培訓和技術服務等平臺,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市場拓展、人才支撐、金融支援和社會仲介等方面服務,建立適合市場需要和福建特點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通過參與國有企業重組、與外商合資合作、改制上市等多種形式,開展生産、技術、資本的聯合和重組,加強民營企業上市輔導,扶持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品牌、綜合實力較強的大企業大集團。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九章      構建全面發展的社會事業支撐體系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根本目的。要大力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國民受教育水準,培育壯大人才隊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人民健康水準,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現經濟和社會更加協調發展。

  一、優先發展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更加注重素質教育,更加注重教育普惠性,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依法增加對教育的投入,鼓勵社會捐資助學,整合教育資源,統籌城鄉教育和區域教育、職前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協調發展,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將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全面納入政府公共財政保障範圍,確保各級政府用於實施義務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建立省市縣(區)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把義務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整農村義務教育佈局結構。加大省級財政統籌力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九年義務教育的投入,加快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推進區域間義務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切實提高中小學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準,完善國家和社會資助貧困學生制度,努力降低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特別是女生輟學率,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與當地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條件。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更加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提高培養層次,建設好一批職業院校及區域性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形成與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大支撐體系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發展從業前職業培訓、在崗培訓、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等事業,推動終身教育發展。

  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和水準。把發展高等教育的重點放到提高品質和優化結構上,把握髮展節奏,適度擴大規模,重在提高品質,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加大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建立與戰略産業、傳統優勢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結構,增強高等教育在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人才保障作用。加強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創新平臺和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提升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能力和整體水準。大力支援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拓展辦學空間。

  重視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調整優化普通高中佈局結構,積極推進經濟較發達地區和有條件的地方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度重視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強農村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推動特殊教育向幼兒和高中階段兩頭延伸,整合優化幼兒教育資源,加強特殊教育設施建設。

  二、強化人才保障。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切實做好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工作,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政策配套、機制靈活、環境寬鬆、人盡其才的人才聚集區。重視各類人才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建立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人才資源開發體系,努力造就一大批優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圍繞培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急需緊缺人才,實施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11工程”、各學科人才培養“155專家工程”和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著力建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堅持産業聚才、項目引才,促進項目落地和人才集聚。實施人才市場“1211”工程,健全人才市場服務體系,推進人才市場化配置,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繼續辦好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博士後站點,積極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來閩創業,加大引進海外智力工作力度。鼓勵高校畢業生和各類人才到基層、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業或服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健全人才政策體系,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努力形成廣納群賢、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努力使人的才華有展示舞臺、人的創造有實現空間,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建設文化強省。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資源,形成設施先進配套、市場繁榮有序、區域特色鮮明産業優勢明顯和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新格局,努力使福建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産業基地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應用理論和決策諮詢研究。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力爭一批戲劇、電影、歌舞、電視劇、電視欄目、圖書等獲全國性大獎,主要藝術門類力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重視發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節慶文化等各類群眾文化。整合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健全服務網路,提高文化資源利用率。加快建設社區、鄉鎮文化設施、中心城市綜合性大型文化設施,加強公益性廣播電視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佈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打造海西特色文化品牌。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福建風貌、具有國內外影響的文化品牌,不斷提高海峽西岸文化影響力。重點保護髮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畬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強文物、重要文化遺産和優秀民間藝術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基礎設施,妥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注重地方特色文化開發與弘揚,努力培育一城一品、一地一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品牌。鼓勵和支援精品創作,培養造就名家大師和一批拔尖人才。

  積極發展文化産業。樹立文化經濟觀念,完善文化産業政策,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品優勢、産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大力發展創意産業,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業,重組文化資源,建立和完善以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為龍頭、各類中小文化企業互補的文化産業發展格局。推進文化産業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支援文化産業投資多元化,增強文化産業的活力、實力和競爭力。

  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盜版、非法出版、非法行銷等不法活動,維護文化市場秩序。

  拓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民間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擴大與重點國家和地區間文化交流,結合各類外事活動,主動推介福建文化藝術産品,擴大福建對臺港澳、對外文化貿易,增加福建文化藝術産品在對臺港澳、對外商業演出、會展、市場交易中的市場份額,拓展國際文化市場。

  四、提高人民健康水準。重視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堅持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政府投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統籌城鄉衛生發展,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

  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疫情直報和衛生監督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健全婦幼衛生服務網路,加強婦幼衛生保健,降低孕産婦、嬰幼兒死亡率。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發展民辦醫院,形成多種形式辦醫格局。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藥品監督和供應網路,改善醫德醫風,規範醫療行為,嚴格醫療收費管理,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品質,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政府對公共衛生的保障責任,加強縣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建設,以鄉鎮衛生院建設為重點,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推行省、市、縣三級醫院掛鉤幫扶鄉鎮衛生院。重點抓好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和年百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建立城市支援農村衛生工作的長效機制,建立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定期培訓制度。在全省農村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行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
加快建立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調整城市醫療資源佈局,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抓好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強化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培養,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技術支援,逐步建立城市社區衛生首診制度和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雙向轉診機制,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在醫療保障中的作用。

  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和競技體育人才訓練體系,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質和競技體育水準,發展壯大體育産業。

  五、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統籌解決好人口問題,穩定人口低生育水準,積極推行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問題,改善人口結構。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完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體系,落實計劃生育基本服務項目免費服務制度,建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貢獻獎勵和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扶助制度,探索建立計劃生育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政府為主、社會補充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和産業,加強社區養老服務、醫療救助等服務老齡人的公共設施建設,實施愛心護理工程,開展多種形式的老齡服務。保障婦女平等獲得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改善兒童成長環境,依法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開展關愛女孩行動。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十章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撐體系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可持續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目標。要圍繞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實施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綠色海峽西岸,形成生態良性迴圈、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效益型經濟發達、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

  一、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強化節約意識,加強政策引導,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鼓勵生産和使用節能節水産品、節能環保型汽車,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逐步提高資源性産品價格水準,理順比價關係,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結構調整。採取綜合措施,強化計量管理,在生産、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減少損失浪費,保持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節能。按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落實節能目標。堅持源頭控制與存量挖潛、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相結合,落實差別電價,強化工業節能,加強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廣應用,實施熱電聯産、餘熱利用、建築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工程,突出抓好冶金、電力、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做好公共機關、公共場所的節能工作,積極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加強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節能。大力發展節能型交通工具,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優化用能結構,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熱電聯産和綜合利用、低能耗的機組發電,積極扶持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加強節能標準和節能産品標識制度建設。

  節水。積極推廣節水設備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網改造,降低漏失率。抓好農業節水灌溉,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擴大節水作物種植面積。大力實施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推進沿海缺水地區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節地。建立節約集約用地的內在機制,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導和促進工業向開發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提高區域公共設施共用程度。推廣節地建築技術,科學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按照工業項目投資強度與用地規劃控制指標,嚴格控制用地規模,提高工業項目用地投入産出率。優先使用存量土地,及時處置和盤活閒置土地。

  節材。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的消耗管理,嚴格設計、施工、生産等技術標準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廣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節約代用,節約包裝材料,防止過度包裝,積極發展和推廣散裝水泥。

  二、促進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以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為目標,實行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利用,構建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新格局。

  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積極推進耕地開發、土地整理、舊宅基地復墾,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實施沿海灘塗圍墾工程,促進耕地佔補平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指標。強化耕地品質意識,建立耕地地力和環境品質監測預警、預報系統,發展精準農業,提高耕地綜合生産能力。

  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管理,完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水資源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健全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有序開展跨區域調水工程。統籌生活、生産、生態用水,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工業、服務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調配,加強庫區水資源合理調度,控制地下水開採。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

  森林資源。深化林業分類經營改革,提升資源培育和林産加工水準,強化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提高林地保護和管理能力。加強森林資源的撫育更新,保持森林覆蓋率居全國前列。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提高森林資源品質,強化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制度,堅決制止濫伐森林行為。完善林業行政執法管理和森林資源綜合監測體系,提高資源管理、保護和監測評價水準。

  海域和岸線資源。堅持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合理利用原則,加強深水港岸線、海域和後方陸域資源的統籌規劃和合理開發,對全省重要港區岸線制定控制性詳規,加強港口建設、城市建設與土地開發利用、海域使用等規劃銜接,確保海域和岸線資源開發有序推進。加強對港口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管,統籌協調岸線、陸域、海域開發佈局,保障海峽西岸港口持續發展。

  礦産資源。加強煤炭等重要礦産資源的地質勘查,組織實施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和重要礦産勘查項目,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鼓勵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出省、出境進行礦産勘查開發,建設礦産資源後備基地,實現資源供應渠道多樣化。整頓和規範礦産開發秩序,完善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完善地理資訊數據庫,提升測繪服務保障能力。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積極倡導迴圈經濟理念,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完善政策措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建立“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迴圈利用模式,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産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科學組織生産佈局、工藝流程,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工藝和産品,大力推進清潔生産,發展資源耦合共生的産業鏈和産業群,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建立高效持續、良性迴圈的生態農業系統,推行多形式的生態農業模式。建立迴圈經濟發展促進機制,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利用財稅、價格杠桿促進迴圈經濟發展;加快迴圈經濟技術開發和標準體系建設,支援迴圈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建立迴圈經濟資訊系統和技術諮詢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迴圈經濟示範工程,建設資源再生基地、無公害農産品基地、迴圈農業、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旅遊基地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四、強化環境綜合整治。堅持防範與治理相結合,立足於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加強污染治理、監測和監管,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化學需氧量,建立完善以生態補償為主要內容的利益補償機制,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強水環境治理,強化水源保護區的執法監管,保障飲用水環境安全,規範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管。深入推進“五江兩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重點流域沿岸鄉鎮垃圾集中處理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提高流域水環境品質。加強對江河入海口、陸源對海排污口和重點養殖區的監測,對重點污染源實行溯源追究制,改善海域環境品質。落實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化對重點煤炭開採區和其他礦産資源開採區綜合整治,加快生態恢復。推進主要江河水源地、嚴重水土流失區和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與生態重建,加強對水電開發項目建設管理,嚴格河道採沙監管。嚴格執行國家産業政策,推進企業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堅決淘汰落後生産工藝、設備和産品,加強工業污染防治。依法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保“三同時”、排污許可證制度,促進建設佈局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五、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全面實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搶救性保護、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強制性保護、生態環境良好區和農村生態環境積極性保護、風景名勝資源嚴格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生態安全。強化主要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源保護區、防風固沙區、河口濕地區、重要海灣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繼續推進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建設,強化風景名勝區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恢復和發展珍稀物種資源。推進國家級、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村鎮)、生態示範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積極創建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城市和環境優美鄉鎮,推進生態城市、綠色社區和生態村鎮建設。加強區域環境安全危機防範,提高環境日常監測監管和預警能力,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城市環境、近岸海域、空品質和重要污染源設立自動線上監測,提高對突發性環境安全事件的處置和應對能力。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十一章 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支撐體系

  促進社會和諧是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繁榮發展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更加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加快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形成全社會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與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弘揚主旋律、佔領主陣地、拓展主渠道,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主流輿論。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推進新聞宣傳改革創新,提高新聞宣傳實效。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融洽的人際關係。繼承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同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結合起來,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加快建立信用激勵、失信懲戒制度,逐步健全政府監管服務、行業自律管理、仲介機構市場化運作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弘揚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情、平常之中的強烈責任的精神,激勵全省人民在各自崗位上盡責奉獻。

  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城鄉就業,努力控制失業規模。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完善公共服務和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統籌抓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對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的指導和服務。積極扶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建築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改善創業環境,減輕創業負擔,鼓勵勞動者通過非正規就業、彈性就業、自主創業等靈活形式實現就業。開展國際勞務輸出,大力發展勞務派遣,完善勞務派遣網路,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網路。加快完善覆蓋全省各縣(市)並向街道、社區和鄉鎮延伸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及資訊化配套設施,重點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主要農村富餘勞動力輸出縣(市)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中心。組織實施現代製造業、服務業技能型緊缺勞動力培養工程,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技能型緊缺人員。推進就業服務仲介機構市場化改革,鼓勵多元主體投資發展各類就業仲介服務機構。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勞動關係,強化勞動合同的簽訂和監督,推進集體勞動合同協商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建立健全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機制,逐步將合同制務工農民納入工會組織,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規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低繳費、廣覆蓋、保基本”的原則,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範圍,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和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將全省各類企業人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範圍。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辦法。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重視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被徵地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積極探索建立全省統一的縣級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及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辦法。完善與發展水準相協調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制度健全、相互銜接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完善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繼續完善和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加大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優化社會福利設施佈局,提高對殘疾人和孤殘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服務水準。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倡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援和參與殘疾人事業。發展慈善事業,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

  四、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各種分配形式並存和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制度。建立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依法調整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結構,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適當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比例,穩步擴大中等收入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快建設廉租住房,規範和加強經濟適用房建設,逐步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關心城鄉特別是災區、老區、少數民族、海島地區困難群眾的生活,著力解決低收入群體和特殊困難群體的醫療和子女就學就業等問題。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教育和培訓投入,提高其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建立規範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控制和調節壟斷行業收入分配,規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收入,確定管理者與職工收入的合理比例,完善並嚴格實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健全以個人收入申報制和家庭財産實名制為基礎的個人收入資訊體系,強化個人所得稅徵管,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取締非法收入。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五、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支援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聯繫,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保證人民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尊重和保障人權。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加強立法工作。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努力做到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維護司法權威。做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強普法教育,提高法律意識。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立建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強化對權力運作的監督制約。深入推進“平安福建”建設,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堅持標本兼治,從源頭上消除不穩定因素。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紮實做好反滲透、反竊密和反破壞工作,有效防範和打擊各種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建立健全涉外管理機制,維護健康的對外交流秩序。

  落實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完善國防動員機制,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和海防、人防工作,做好優撫安置工作,深入開展軍民、警民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進一步提升雙擁工作的層次和水準。

  六、完善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準,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進一步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路,推進城鄉社區建設。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增強服務社會功能。適應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利益保障、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等機制,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妥善解決民族和宗教問題。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創造安全、健康、和諧的消費環境。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推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暢通社情民意訴求渠道和反映途徑,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進一步完善行政復議制度,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深化專項整治,加大安全生産投入,強化監督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發生。完善社會公共安全預警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提高處置社會公共安全問題的能力。妥善處理土地徵收徵用、漁業水域灘塗徵用、城市建設、環境保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産、食品藥品安全、教育收費、醫療服務、藥品購銷以及涉法涉訴中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建立防止建設單位和企業新發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長效機制。認真解決市場經濟秩序中的突出問題,繼續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眾食品衛生安全。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第十二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保障措施

  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牽動全局,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關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認真落實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按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部署,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各項目標。

  一、增強共識,凝聚合力。各級各部門要深刻領會省委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總體部署的重大意義和工作要求,深刻認識福建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思想和行動進一步統一到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上來、統一到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上來,進一步強化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在服務服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提升站位,主動融入。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建功立業。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更新觀念,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廣泛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合力,從更高層面上、更廣範圍內、更實舉措中科學謀劃,在主動對接和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各自作用,做出應有貢獻。

  二、項目支撐,全面帶動。不斷深化項目帶動,以項目帶動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其推進“四位一體”各項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用,促進各項工作全面開展。以項目帶動集聚生産要素,促進投資增長,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以項目帶動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運作效能,改進管理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以持續不斷有效益的項目實現“十一五”規劃藍圖,實現省第八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不斷完善項目策劃、生成、儲備、跟蹤、落地機制,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工作,提高固定資産投資中的重點項目比重、重點項目中的工業項目比重。加強項目工作的組織實施,抓好項目分級管理,不斷完善有利於項目生成、轉化、落地的政策措施,加強招商引資,對接項目成果,爭取更多更好的項目落地。多方面籌措建設資金,拓寬融資渠道,強化各項建設的資金保障,確保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的投入,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工作中的問題,促進項目順利實施。

  三、創新機制,激發活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活力、創造活力和機制活力。健全和完善長效機制,確保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得以持續落實、基本態勢得以持續延伸、整體效應得以持續增強。把握好改革措施出臺的時機和節奏,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著力解決影響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消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為加快發展營造良好的體制環境。用好用足各項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和調節作用,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各項重大舉措,適時研究出臺有針對性的後續配套政策,提出可操作性的辦法,及時跟蹤政策實施情況,不斷完善各項政策,促進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各類開發建設科學有序,有效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強化督查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完善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績效評估體系,細化分解各項具體工作目標任務,做到每項工作有佈置、有督查、有評估。完善激勵機制,認真總結各級各部門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更好更快發展的成功經驗,鼓勵廣大幹部群眾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對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時歸納提升,交流推廣,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部署和舉措紮實有效地推進。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四、營造環境,強化服務。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增強依法行政執行力和公信力。著力改善投資軟環境,規範各類稅費徵繳,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改進政府服務,轉變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提高辦事效率,切實治理辦事拖拉、推諉扯皮、敷衍了事、故意刁難等機關弊病,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優化政府職能配置,創新政府管理機制,切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正確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完善公共政策體系。建立和完善統計監測預測體系,加強各宏觀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資訊共用。加強直接面對群眾和企業的“第一道門檻”的效能建設,積極推廣各種行之有效的便民服務方式,認真實施《公務員法》,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抓好糾風工作,確保政務規範、政事清明、政風端正。強化大局觀念,加強協調配合,推行有效管理,確保政令暢通,紮實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五、有效作為,拓展效應。一以貫之地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在持續落實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拓展海西效應中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有效作為。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進一步擴大海西影響,打造海西品牌。繼續爭取中央和國家部委在規劃佈局、項目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更多支援,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在全國大格局中有位置,在大項目中有數量,在大政策中有支援,努力在全局中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激發海內外華人、華僑、國際友人、臺港澳同胞、閩籍鄉親、各地閩商的積極性,廣泛參與和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提高港口對經濟要素的集散功能,集聚生産要素,做大做強區域經濟。加強福建與周邊地區在産業、交通、市場、口岸等方面的協作,完善合作機制,做好跨區域合作項目的規劃銜接和産業引導,推動跨省區産業、基礎設施等的對接,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的實施。有效利用和提升現有跨省區經濟協作的聯繫渠道,建立與周邊省區更加緊密的工作聯繫機制,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和合作的各種平臺作用,加強區域互動融合,實現合作發展。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正在譜寫新的篇章,福建發展的美好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全省廣大幹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省人民,為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而努力奮鬥。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

  名 詞 解 釋

  1。資源節約型社會:指在生産、流通、消費等領域,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等為主要內容,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産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産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

  3。“多予少取放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方針政策,“多予”就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實行支農的財政政策和利農的金融政策;“少取”就是要在鞏固現有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最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放活”就是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逐步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創造為城鄉間要素(特別是勞動力)流動的平等環境。

  4。農業産業化強龍帶動工程:依託四大主導産業和十大特色農産品培育壯大一批産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準高、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群體,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準。

  5。氨合成釕催化劑:生産合成氨需要催化劑,20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用鐵作為催化劑,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上發明用釕作為催化劑,可明顯提高氨合成率,降低能耗。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製的第二代氨合成釕催化劑,是福建省和科技部重大攻關項目,使用該技術可提高氨合成能力43—51%,能耗降低25%,産量提高40%以上,其性能已達到國際水準。

  6。“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從2005年開始,力爭用三年時間,在全省大鄉村培育“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路,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7。“沃土工程”:是指通過對土、水、肥三個資源的優化配置,綜合開發利用,實現農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調控的精準,並通過建立健全土壤農化監測體系,提高土壤、肥料和植物的測試能力,從而使農業投入和産出達到最佳效果,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8。“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2003—2010年我省要建設四萬多公里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每年要完成5000公里道路硬化任務,確保全省每個建制村有一條硬化公路通往鄉鎮或主要幹線。

  9。水利“六千”工程:千萬農民飲水工程、千萬畝節水工程、千萬方山地水利工程、千座水庫保安工程、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千萬畝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10。造福工程:對居住在生産生活條件惡劣的貧困群眾實施“造福工程”,每年搬遷2萬人以上,五年搬遷10萬人以上。

  11。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開展以垃圾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清潔家園行動,每年治理100個鎮(鄉)、1000個村莊,到2010年基本完成重點流域、城市周邊、主要交通線村鎮垃圾治理任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2。“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加快非規劃林地造林、創建園林式鄉村為抓手,以綠化促美化,以綠化促文明,以綠化促致富,推進全省農村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2006—2020年,全省計劃每兩年創建綠色小康縣3—5個,綠色小康鄉10—20個,綠色小康村50—100個,綠色小康戶500—1000個。

  13。“一池三改”:推廣農村沼氣池和改圈、改廁、改廚。

  14。經濟欠發達縣: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拓寬山海協作通道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閩委發〔2003〕13號)和省委辦公廳《關於實行省級領導掛鉤幫扶20個經濟欠達縣制度的通知》(閩委辦〔2004〕33號),明確我省20個經濟欠發達縣為: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建寧縣、寧化縣、大田縣、武平縣、上杭縣、長汀縣、連城縣、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柘榮縣、平潭縣、永泰縣、仙遊縣、安溪縣、華安縣、平和縣。

  15。“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一縱”:即沈海高速(福鼎—詔安);“二縱”福州至詔安公路;“三縱”長深高速(松溪—武平)。“一橫”京臺線(浦城—東吳港區);“二橫”寧武線(寧德灣塢—武夷山);“三橫”福銀線(閩侯—邵武);“四橫”泉線(晉江—寧化);“五橫”廈成線(廈門—長汀);“六橫”廈門至三明公路(廈門沙縣);“七橫”雲霄至武平公路;“八橫”漳州—華安—漳平—永安公路。

  16。“八縱九橫”省道網路:八縱指省道S201至S208;九橫指省道S301至S309的綠色通道建設。

  17。下一代網際網路:網際網路起源於1969年,1994年開始商業化運作並高速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資訊基礎設施之一。“十五”期間,我國組織實施了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專項工程。下一代網際網路具有如下主要特徵:(1)容量大,支援更多用戶;(2)數據傳輸速度更快,主幹網和局域網傳輸速率將比現在提高100倍到1000倍;(3)網際網路絡更安全可信;(4)支援大規模實時互動式的網路視頻通信;(5)支援大規模移動和漫遊服務;(6)更易於管理、盈利模式更清晰等。

  18。“金農”工程:即農村資訊化工程。通過農村網路平臺建設、農業資訊資源開發利用、農村資訊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系統和涉農部門電子政務建設以及農口系統資訊化資源整合等,提高農村資訊化水準。

  19。閩江“北水南調”工程:考慮到我省水資源區域分佈不均和季節性分佈不平衡、局部地區存在工程性缺水的問題,為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實行跨區域調水工程。初步考慮從閩江取水通過隧洞供給泉州、莆田、福清、長樂等沿海缺水地區。目前已完成工程規劃初稿。

  20。紅樹林引種馴化:為增加紅樹林資源的種類,改良紅樹林的品種結構,結合當地的自然特徵,從外地引進一個紅樹林物種或品種,栽培、適應後,進行增植,進一步擴充紅樹林面積,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資源。

  21。國際服務外包: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資訊服務、應用管理和商業流程等業務,發包給企業外第三方服務提供者,以降低成本、優化産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際服務外包具有有效控製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合理配置資源等特性,是國際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手段。

  22。迴圈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迴圈經濟模式,即“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迴圈過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資訊迴圈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23。口岸“大通關”機制:人員、貨物、交通工具進出國境(關)需辦理的旅客檢查、貨物運輸、倉儲、檢查檢驗、裝卸、金融、配送等手續和進行操作作業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密切配合,目的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

  24。“區港聯動”:是指進一步整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的區位優勢,將保稅區的特殊政策覆蓋入境區,實現區域聯動、功能聯動、資訊聯動、營運聯動,拓展和提升保稅區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保稅區與港口良性互動發展的局面。區港聯動是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國際通行模式。2004年國家批准我省廈門的象嶼保稅區與東渡港區實行“區港聯動”試點,2006年3月正式封關運作。

  25。農村“六大員”隊伍:確保每個建制村有農民技術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計劃生育管理員、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鄉村醫生、文化協管員。

  26。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11”工程:到2010年,培養引進1000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10000名職業經理人,培訓10000名國有企業基層管理人才。

  27。學科人才培養“155專家工程”:到2010年,培養造就10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500名某一學科或技術領域帶頭人,5000名各學科領域優秀人才。

  28。人才市場“1211”工程:一個“做大做強”,即做大做強龍頭人才市場;兩個“重點發展”,重點發展專業性市場和行業性市場;一個“大力培育”,即大力培育區域性市場;一個“加快建設”,即加快市場資訊化建設。

  2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援,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採取政府補助和農民個人出資相結合的辦法,對農民實行醫療保障。

  30。生態工業:是模擬生態系統的功能,建立起相當於生態系統的“生産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上游企業的廢物、廢渣、廢氣,通過工藝改進和技術革新,變廢為寶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或燃料,建立以低消耗、低(或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的工業模式。

  31。迴圈農業:是指按照迴圈經濟學的原理,運用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産,實現農業資源、環境、經濟有機融為一體、良性迴圈、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農業經濟和生産形式。迴圈農業有著一般迴圈經濟的三個共同特徵:一是減量化,儘量減少進入農業生産和消費過程的物品質,節約水、土地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再利用,提高服務農業的生産資料産品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三是資源化,農業産品和廢棄物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32。環保“三同時”制度: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我國以預防為主的環保政策的重要體現。即,建設項目中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使用。
 
來源: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