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整合資源統一標準 兩岸資訊産業禦冬有妙招

  時間: 2009-03-01 08:48     來源: 台灣網     
 
 

  台灣網3月1日重慶消息  籠罩全球的金融危機陰霾似乎繞過了初春時節的山城重慶。在27日閉幕的第五屆海峽兩岸資訊産業技術標準論壇上,攜手應對經濟寒冬成為兩岸業界人士討論的熱點話題,“禦冬”兩妙招也浮出水面。

  資訊産業一直是臺灣地區全球領先的優勢産業,也是近年來兩岸産業對話交流中最頻繁熱絡的領域之一。但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需求銳減,不僅使得大陸資訊産業發展受到嚴重衝擊,總體發展速度放緩,對以電子産業為“命根子”的臺灣地區而言,打擊尤為沉重。

  “臺灣在産品研發、創新、國際化的競爭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大陸則在基礎的研發、龐大的人力資源、生産競爭力、市場需求方面有優勢。如果透過這種優勢互補,推動資訊産業技術標準得以建立,兩岸的資訊産業和科技産業將在知識經濟時代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臺灣華聚産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副董事長、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的一番話,點出了兩岸資訊産業“迎危而上”的兩大“妙招”——有效整合兩岸優勢資源與制定統一的産業技術標準。

  不少臺灣電子資訊企業早就看好大陸資源優勢,據臺灣華聚基金會榮譽顧問施顏祥介紹,近年來,大陸吸引臺灣地區投資比例逐漸增大,整個臺灣資訊産業呈現加速向大陸轉移的趨勢。許勝雄所在的金仁寶集團也已經在大陸設立5個生産基地共10家工廠,正積極研擬進一步擴大佈局。

  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大陸臺資電子資訊企業已超過3300家,總投資額超過360億美元,約佔大陸資訊産業總規模的1/5。臺灣最大的20家電子資訊企業都已在大陸投資建廠、設立研發機構、拓展業務,在許多區域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兩岸資訊産業合作空間巨大,利用大陸內需市場優勢和臺灣全球化生産與銷售網路優勢,優勢互補,加快産業鏈整合,將開創兩岸資訊産業合作發展的新格局。”不管是今年初大陸9家彩電企業針對臺灣電視用液晶面板超過20億美元的採購規模,還是臺資企業獲准為“家電下鄉”計劃提供産品和服務,都足以讓臺灣華聚産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董事長陳瑞隆,對兩岸資訊産業界展開實質性合作的前景樂觀以待。

  隨著兩岸資訊産業優勢互補的優化效應逐漸顯現,業界更加迫切的要求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準,焦點就集中在直接關係産業全球競爭力的標準制定上。陳瑞隆認為,資訊技術與産業發展一日千里,共同的産業標準是兩岸加速發展的重要基石。而本屆論壇開幕前就有評論點明:兩岸若能在高新技術産業標準方面聯手出擊,將可産生“撬動全球産業鏈”的巨大能量。

  正因為此,本屆論壇吸引了兩岸眾多知名企業的高層人士參加,包括臺灣的金仁寶、英業達、力晶半導體、華晶科技、義隆電子、聯發科、日月光和大陸的海信、TCL、長虹、方正等,臺灣“工研院”也派出多個中心的近20位研究人員與會。

  三百多名兩岸資訊産業界精英,圍繞七個重點領域展開了積極、深入地研討,目標緊緊鎖定共同制訂兩岸統一的資訊産業技術標準及測試方法,最終在TD-SCDMA等七個領域達成了二十三項共識。本屆論壇取得的成果,不但數量遠超以往,內容也從往屆的名詞術語、測試方法和整合,擴展到試驗驗證、應用業務的更深層次上,足可見兩岸資訊産業界務實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兩岸資訊産業共同發展繁榮的決心。

  第五屆海峽兩岸資訊産業技術標準論壇的成功舉辦,給受金融風暴衝擊的兩岸資訊産業界注入一劑強心針,“轉危為機”,也將成為這個經濟寒冬最實在的承諾。(記者 張弛) 

 
編輯: 張弛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