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廈門軟體園:對接臺灣軟體産業

  時間: 2008-09-24 14:50     來源: 中國電子報     
 
    隨著我國臺灣硬體産業向大陸轉移高潮的過去,其軟體産業也加快向大陸的轉移。深化對臺合作,不斷擴大對臺合作領域,是廈門軟體園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廈門軟體園位於廈門島東北部,緊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與大小金門島隔海相望。園內有世界500強的軟體企業,有緊密結合的産業集群,具備承接臺灣軟體和數字內容産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軟體王國”。

  改變招商思路

  軟體園二期的建成,加強了規範化管理,提高了服務品質,産業集聚效應明顯,軟體園已成為推動廈門市軟體産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吸附器。隨著思源科技、泰偉電子、盛群半導體、新禾電子、文典、臺灣知識庫、吉比特、西基動畫、青鳥數位、風雲動畫等企業相繼落戶,廈門軟體園逐漸形成臺資軟體、整合電路設計企業集聚和動漫遊戲研發中心兩大基地。此外,微軟、思科、日本雅馬哈資訊、建行總行資訊中心等國際知名企業在軟體園設立機構或落戶,也極大地促進了廈門服務外包産業的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臺灣硬體産業向我國大陸轉移高潮的過去,其軟體産業也加快向大陸的轉移。因此,深化對臺合作,不斷擴大對臺合作領域,是廈門軟體園下一步的重點任務。

  廈門要搞好與臺灣地區的軟體産業對接,必須創新招商思路,千方百計做好軟體産業招商。利用廈門市電子産品製造業發達、臺資企業聚集的優勢,廈門要積極引導這些企業在軟體園設立軟體研發或服務外包機構,並以資訊化建設為契機,吸引臺灣地區知名軟體和資訊服務企業來廈門投資,積極籌辦首屆廈門國際動漫節,邀請臺灣動漫企業和專家參會。

  招商只是第一步,關鍵是服務好在廈臺資軟體企業,吸引更多的臺資企業落戶廈門,繼續辦好第六屆海峽兩岸資訊化論壇,搭建兩岸交流平臺。

  軟體園的使命是促進軟體産業的發展,因此構建産業發展平臺,持續改善産業發展環境永遠是第一要務。為此,軟體園的發展思路是:發揮數字媒體、軟體、IC設計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促進作用,推動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和華僑大學等高校産學研實驗室投入運營,不斷提升軟體園公共技術服務水準;繼續落實好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對軟體業的扶持政策,出臺廈門市産業扶持政策,從市場、技術、人才、稅收等方面完善廈門市軟體産業促進體系;完善産業統計制度和分類管理辦法,實施分類指導和分類服務;積極申請建立國家軟體與整合電路設計人才培訓基地。

  提升創新能力

  廈門軟體園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被業界稱道,以更好地承接臺灣軟體産業的轉移。

  高起點規劃:園區規劃立足於時代性、地域性、國際性和經濟性,在彰顯現代科技園區恢宏與大氣的同時,凸顯“節能環保、集約高效”的特點。廈門還特別邀請了國際知名建築設計師、綠化設計事務所參與到廈門軟體園的前期規劃中。廈門軟體園建築結構體現了三大理念——— 生態型科技園區,體現科技與生態的結合;園林化科技園區,體現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人性化科技園區,體現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高標準建設:廈門軟體園是廈門市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構築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標誌性工程。作為一個可容納5萬多IT人才的“軟體矽谷”,廈門軟體園劃分為4個功能區:資訊技術服務區、動漫遊戲區、軟體研發和IC設計區、生活服務區。

  以建設成國家級軟體産業基地、軟體出口基地和軟體産學研基地為目標,廈門軟體園園區努力在招商、管理和服務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

  創新招商機制:園區招商工作由廈門市資訊産業局牽頭,廈門市招商中心、思明、湖裏、火炬管委會具體負責,發揮市、區兩級招商優勢,“邊建設、邊招商、邊入駐”,園區招商已取得突出成績,2007年實現軟體業産值30億元,稅收突破1億元。截至目前,已核準入園企業415家,其中已有300家企業簽訂了研發樓的購房協議,園區企業員工達1萬餘人。

  創新管理機制:2007年7月,園區建設基本完成,工作重心從園區工程建設向園區招商和綜合管理服務轉變,廈門市委、市政府及時決定成立軟體園管委會。管委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由原建設指揮部主要成員組成,管委會主任由市政府副秘書長兼任,增強管理協調力度,在不增加編制的情況下,從市資訊産業局、市資訊技術服務中心抽調人員組成管委會辦公室,由其負責日常工作,實現管理體制創新。半年時間內,軟體園管委會迅速建立了13項園區管理服務規範,綜合協調工程掃尾、資産移交、招商入駐、完善配套、促進新項目落地等各項工作,逐步樹立起“規範管理、優質服務”的園區形象。

  創新服務機制:在各部門積極配合下,工商、稅務、人才、消防、水電等綜合服務部門相繼入駐,為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廈門公交集團、航空港集團等一批國有企業主動與園區對接,入園經營,並提供交通、商務、餐飲等配套服務。園區依照“以園養園,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思路,以園區食堂、店面、停車場等公共資産經營所得,補助園區公共技術平臺運營、公共設施維護等公益事業,逐步向可持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