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福州:推動閩臺對接升級 完善電子資訊産業鏈

  時間: 2008-06-24 13:49     來源: 中國電子報     
 
    電子資訊産業是福州最大的支柱産業,2007年福州資訊産品製造業增長放緩,軟體業、資訊服務業增速加快,福州進入資訊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階段。加強對臺資訊産業對接,加大電子資訊配套和下游産業的招商引資,完善産業鏈,利用對臺優勢,建設海峽兩岸資訊産業合作先行區,成了福州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發揮産業集聚效應

  福州是國家發改委在福建省認定的首個資訊産業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螢幕件産業園、福清融僑開發區螢幕件産業園已列入國家級資訊産業園,也是福建省僅有的兩家國家級資訊産業園。這也可以看出福州在福建省資訊産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電子資訊産業是福州最大的支柱産業,福州電子資訊産業已進入一個結構深刻調整,産業優化升級的階段。”福州市電子資訊産業辦公室副主任王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據其介紹,2007年福州市資訊産品製造業增長速度放緩,比重有所下降;軟體業、資訊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比重不斷增加。資訊産品製造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産值540.4億元,同比增長11.3%,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19.6%;佔全省電子資訊産業31.1%,排名第二。軟體業據不完全統計實現銷售收入81億元,佔全省36.8%。

  “今年第一季度,隨著新項目的增資,資訊産品製造業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26%,預計全年可增長20%。”福州市電子資訊産業辦公室規劃發展處處長陳偉表示。

  福州電子資訊産業集聚效應明顯,目前已形成以冠捷、捷聯、華映等為主的光顯示産業,以福富、網龍、頂點、榕基、福大自動化為主的軟體産業,以高意、福晶、華科等為主的光電子産業,以星網銳捷、三元達、郵科為主的通信設備製造業,資訊産業高技術基地粗具規模。

  王芳還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在福州電子資訊産業主要産品中,CRT螢幕、LCD螢幕、列印機、液晶投影儀、背投式投影電視機、電腦終端、數據機、電腦網路産品、光學頭、晶體諧振器、手機電池等産品的産量位居全國前列。華映CRT螢幕産量排名全國前三;瑞芯成為全球第四大MP3晶片供應商,並曾獲得“中國芯”最佳市場表現獎;福富獲全國傑出軟體外包貢獻獎;聯迪金融POS連續五年蟬聯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三元達公司CDMA行動通訊直放站産品的核心技術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網龍公司擁有網路遊戲的研發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居國內行業前五強;福晶公司光學産品擁有全球領先的國際專利,LBO和BBO為中國專利金獎産品,是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星網銳捷公司是第一批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乙太網交換機産品是“中國名牌”;高意公司在2006年度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企業中排名第19位,在光電子領域獲70多項專利;新大陸公司承接4項國家火炬項目,是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飛毛腿公司獲“中國名牌産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市場佔有率位列同行業前三名。

  推動閩臺資訊産業對接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閩江入海口,與臺灣省隔海相望,是離臺灣最近的省會城市。今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和資訊産業部簽訂了《關於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資訊産業發展的合作協議》(簡稱“部省合作協議”),協議指出,福建和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利用“五緣”優勢,不斷深化閩臺資訊産業領域的交流合作。

  福州利用國家陸續賦予的臺商投資區、高新科技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沿海經濟開發區、海峽兩岸海上直航試點口岸等特殊政策的優勢,全面拓展福州與臺灣之間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尤其加強了福州和臺灣之間資訊産業的合作。

  資訊産業是臺灣的支柱産業,也是福州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在臺資企業帶動下,資訊産品製造業閩臺對接不斷深化,産業聚集和規模效應呈現出良好局面。”王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冠捷、華映在閩臺産業對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據悉,冠捷在原有基礎上,為滿足市場需求,增加4條液晶電視生産線,增資總額6000萬美元,年新增液晶電視320萬台,年總産能650萬台,同時引進數位相框生産線,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華映視訊新增背光模組生産線,建成後共有12條生産線,年産720萬隻背光模組;華映光電籌劃中小尺寸液晶模組生産,建設中小尺寸液晶模組生産線10條,年産液晶模組1200萬片;華映顯示在福州開工8條生産線,2007生産液晶模組807萬片,華冠光電在福州開工6條生産線,2007年生産液晶模組796萬片,兩家企業産量合計在全國排名前三;同時,生産背光模組的臺灣企業睿鴻光電落戶福清,年産值4億~5億元。

  圍繞著建設海峽兩岸資訊産業合作先行(試驗)區,做好兩岸資訊産業對接,王芳認為需要做好四點工作。

  第一,以福州平板螢幕産業化基地為核心,依託冠捷、華映兩大龍頭企業,利用福清螢幕件産業園和馬尾螢幕件産業園等2大專業園區的資源優勢,加快引進臺灣液晶面板第六代以上生産線,填補福建省空白,完善液晶螢幕産業鏈中關鍵的中游産品的配套,形成平板螢幕産業鏈聚集。

  第二,借助網龍等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公司的技術力量與福建高校的動漫人才優勢,首先實現動漫代工從臺灣到福建的轉移,跟蹤落實臺灣西基、泰偉、夢工廠等相關企業入閩落地項目的進展,並爭取與臺灣智冠、大宇、遊戲橘子等知名動漫企業在外包、技術合作、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闔作。

  第三,依託福州整合電路設計中心(ICC),立足於實達、新大陸、星網銳捷、冠捷等整合電路應用大企業的市場需求和居民卡、一卡通等資訊化項目,重點對接臺灣在通信、信號處理、工業控制和家用電器等方面研發和生産能力較強的整合電路設計企業。

  第四,利用福州軟體企業的優勢,採用視頻等資訊技術手段,可籌劃建設“海峽兩岸資訊産業合作之窗”等網站,建設兩岸IT産業對接公共服務平臺。

  完善電子資訊産業鏈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人力資源、技術研發、産業配套、産業聚集度、市場容量和市場輻射等整體投資環境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來福州落戶的臺資資訊産業項目尤其是大型項目相對較少。”王芳如是説。

  福州市科技園區馬尾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處民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珠三角和長三角電子資訊産業比較發達,給福州引進高科技電子資訊産業造成一定的競爭壓力,福州必須依靠資訊産業主管部門來推動,聯合招商。

  記者在採訪福建省內的一些企業時發現,這些企業大多覺得,人才比較稀缺已經成了制約福建發展的一大障礙。福建相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來説,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少,很多高端人才並不願意來福建,因此必須通過優惠措施,加大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是對於人才依賴度比較高的軟體行業來説,引進高科技人才成了重中之重。福富軟體副總經理陳志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説:“為了引進高科技人才,我們每年都去北京、上海、西安等人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去招聘,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以冠捷、華映為主導的螢幕件産業已經成為福州電子資訊産業的支柱,但是其下游家電消費電子産業大多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就形成了螢幕件離市場比較遠的局面,給我們繼續擴大招商引資帶來了困難。”陳偉表示。因此,利用對臺優勢,加強引進臺灣TFT-LCD産業中、下游産品生産企業,同時完善配套的産業鏈,對於福州電子資訊産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福州進入資訊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階段。加強對臺資訊産業對接,加大電子資訊配套和下游産業的招商引資,完善産業鏈,成了福州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