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IPTV增值業務仍處培育期 SP應把握業務差異

  時間: 2008-11-03 13:30     來源: 通信世界週刊     
 
    10月22日,2008年IPTV增值業務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上,互動媒體産業聯盟副秘書長楊崑表示:“IPTV增值業務的發展,需要的是思路的變化,SP不能僅僅拿原來在網際網路上的業務形態來簡單套用,電信運營商也不能用做通信時的思路來進行業務管理,雙方都需要在IPTV這一新事物上進行蛻變。”

  流媒體網首席運營官張彥翔則認為,2008年IPTV産業向上發展拐點初步形成。電信重組、運營商向全業務轉型,是IPTV增值業務發展的契機;同時,截至今年三季度的220萬用戶規模又為IPTV增值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用戶基礎。

  運營商應制定SP運營規則

  “IPTV增值業務目前雖面臨一個好的發展環境,但是還處於初級階段。”張彥翔認為。

  “運營商要在業務模式和行銷模式上進行創新。”楊崑表示,運營商批髮式的行銷模式直接導致用戶失去選擇權,然而IPTV與數字電視最大的區別就是互動性,IPTV用戶有自身的需求,參與性非常強,且用戶的習慣會日益反映到IPTV增值業務上。“今後會有兩種模式,一種仍是批髮式的,一種就是批發加零售,後者是運營商要走的路,否則,IPTV和數字電視就沒有區別了。”

  對此,張彥翔也認為,運營商若想發展IPTV增值業務,必須要做到“抓大放小”,通過激勵SP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以帶動用戶的積極性。

  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初,上海現有IPTV用戶65萬,預計今年底將達到75萬,約佔該市寬頻用戶數的20%;上海IPTV活躍度由年初的50%提升到現在的70%,認可度在不斷上升。

  張彥翔認為,上海IPTV的用戶規模可以為增值業務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探索空間,上海電信最大的收穫將不是具體業務的探索,而是通過業務的執行,制定和完善關於IPTV增值業務的接入規範,為IPTV增值業務下一步的發展做好指導工作。

  張彥翔表示,電信運營商應該把控IPTV增值業務平臺,制定SP技術規範和運營規則,引導SP業務方向。目前運營商需要做的是:以上海為試點,以集團為主導,確立增值業務的技術標準和介面規範(類似互聯星空標準),減少SP的接入程式,構築SP産業群,把控優勝劣汰的機制,實現産業良性發展。

  “電信C網手機用戶的發展,會在未來形成IPTV業務的終端延伸。”楊崑向記者表示,廣電、網際網路和電信網的融合需要一個過程,在“大三網”融合未達到一定高度時,“三屏合一”應該是目前的一個趨勢,也就是網際網路、手機、電視之間實現資源共用,以不同終端呈現同一內容。張彥翔也認為,SP應結合不同的終端對業務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改變。

  SP應把握用戶區別

  楊崑表示,IPTV增值業務與網際網路業務面向的用戶特性不同。PC要求用戶坐在機器前面,而電視更注重休閒性,用戶收看時更放鬆;同時,PC和電視螢幕不同,網際網路頁面照搬到電視上行不通,電視用戶希望螢幕活潑一些,而PC上則是文字為主。

  張彥翔對記者表示,IPTV增值業務對SP的要求最高,因為電視節目內容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正式的,不像手機和網際網路那樣隨意;同時,手機上的增值業務是半強迫式的,用戶容易衝動消費,而用戶使用電視上的增值業務時則更理性。因此,SP要把握不同終端的用戶消費心理,走差異化道路。

  “網際網路SP、CP其實一直在嘗試IPTV增值業務,但是並沒有太多成功案例,原因就在於沒有注意PC用戶與電視用戶之間的區別。如果SP、CP想進入IPTV領域,就必須在內容和行銷方式上有相應的針對性。”楊崑強調。

  盈利仍需等待

  今年6月25日,上海電信研究院成立了IPTV實驗室,專注于探索IPTV運營及盈利模式。無疑,增值業務將是運營商發展IPTV的一個盈利點。

  然而,正如杭州華數華夏視聯副總裁趙志鋒所説,IPTV的增值業務仍是一個小眾市場。以杭州為例,目前該地區帶點播的雙向互動的基礎視頻業務,ARPU值為65~66元人民幣,而增值業務ARPU值則比較少,不到6元。

  張彥翔表示,就目前而言,雖然IPTV增值業務發展有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也符合運營商現階段的需求,但即使就用戶規模較大的上海而言,要使IPTV增值業務成為重要收入來源,還需要經歷一個用戶培養期。

  “單純從IPTV的收入來源看,分前向(用戶)和後向(廣告主)兩類。在IPTV産業發展中期,後向收入將是主流,電信運營商對於增值業務的前向收費要有正確的定位,過度看重短期收益,最終損害的是業務的未來發展,他們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前後向充分結合的價值體現上。”張彥翔向記者表示,“目前,對於運營商而言,應該做好監管和管理,搭建一個好的平臺;同時,SP對IPTV增值業務的用戶需求了解還遠遠不夠,應著重把握用戶需求並積極進行業務創新。”

 
編輯: 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