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成果顯著

  時間: 2008-12-23 08:31     來源: 台灣網     
 
 
  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提出的九項共同建議和十項惠臺措施,與臺灣民眾福祉密切相關,論壇在擴大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受到臺灣原執政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固步自封的政治困阻,兩岸間經貿交流長期處於民間、單向和間接的狀態,一方面拖延了兩岸經濟融合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使臺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面臨“邊陲化”危機。

  本次論壇正式將“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提升為兩岸共識,實可視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又一實質性重大進展。兩岸間政治壁壘拆除工作已經邁進了一大步,兩岸經濟聯繫、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行將邁出一大步。

  兩岸金融合作即將廣泛推進

  兩岸實體經濟交流合作的拓展與升級,必然要求金融業提供與之相配套的産品和服務。兩岸金融合作發展的滯後,無疑成為阻礙兩岸經貿正常化交流的障礙。尤其是在這波金融危機中,面臨如此惡劣的外部環境,自身受到如此嚴重的衝擊,臺灣僅憑自身力量顯然是難以突破困境的。

  本次論壇中提出的“兩岸將共同探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方法和途徑,採取適當方式,在金融、經濟方面加強相互支援,以促進兩岸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的共識,無疑是為兩岸在金融危機中共克時艱、共度難關做出的正式背書。

  在促進兩岸金融合作方面,兩岸還將儘快商談建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監管合作機制和貨幣清算機制,開展兩岸證券交易所交流合作以及兩岸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資訊交流與監管合作,並會鼓勵和推動兩岸金融業者多形式、多渠道開展人才培訓和學術交流。

  大陸臺資企業發展成為論壇關注焦點

  大陸臺商以往面臨的最大困難便是融資問題,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市場需求急劇萎縮,又對加工出口貿易型為主的臺商以“第二重打擊”。雖然近三四年裏,大陸主要銀行共為大陸臺資企業提供融資7000多億元人民幣,涉及臺資企業6300多家次,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臺資企業的發展,但這些仍然無法滿足臺資企業融資需求。

  本次論壇提出的十項惠臺措施中,涉及支援臺資企業發展的措施便有四項,包括:扶持大陸中小臺企的財稅、信貸政策;支援臺資企業參與大陸擴大內需的建設工程和項目;加強臺資企業融資服務,在今後3年內大陸銀行共將再向大陸臺資企業提供融資1300億元人民幣等。

  此波惠臺新政策若實施有效,相信大陸臺資企業會加快産業升級轉型或空間佈局轉移,推進投資大陸的深耕和調整,將産業投資方向轉向高新技術産業、新材料製造業、服務業、環保産業等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産業,掀起下一波臺商投資大陸的新熱潮。

  深化兩岸産業合作,相互參與擴大內需及基礎建設

  兩岸經濟在資源配置、産業分工、商品構成以及資訊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兩岸産業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農業、服務業合作則佔少數,且幾乎都是臺商對大陸的單方面投資。

  此次論壇提出,要加強兩岸産業界交流和溝通,建立兩岸産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逐漸形成合理的兩岸産業分工合作佈局;並提出重點推動的措施,更具針對性、更為務實,也更具操作性,在兩岸産業合作領域方面做出了深化和拓展,減少兩岸間的非良性競爭。

  此外,大陸預計將在兩年內投入四萬億元人民幣擴大內需。由此,論壇提出“兩岸相互擴大內需及基礎建設”措施,一方面,臺灣包括營造業、鋼鐵業、金融業,甚至高新技術及基礎産業,未來都有機會分享到大陸四萬億人民幣的巨大商機,另一方面,若臺灣出臺相應支援政策,陸資赴臺也有望鬆綁,大陸企業有可能進入島內進行直接投資,參與島內基礎設施建設,兩岸得以共用商機。

  此外,本次論壇還就進一步推動完善兩岸直接雙向“三通”、臺灣居民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等問題達成一系列共識。借由國共兩黨搭建的交流平臺,兩岸已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得來不易的默契與互信,兩岸合作共謀發展的契機也將隨之而來。

  伴隨兩岸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對比與消長、兩岸經濟交流的密切與發展,臺灣從兩岸經濟合作中會獲得越來越大的受益,這些都是不隨人們意願而改變的、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事實將會再次有力證明,唯有正視現實,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潮流,兩岸加強經濟合作,積極營造經濟良性互動和互惠互利,臺灣才能回歸到正在成形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也唯有如此,兩岸才能善用雙方的經濟優勢,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作者:北京聯合大學臺研院助理研究員 張玉冰)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