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兩岸經貿正常化機制奠定基礎

  時間: 2008-12-22 10:43     來源: 台灣網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日前圓滿落幕,達成多項協議,除了有助於兩岸共同合作應付金融海嘯的衝擊,也為兩岸經貿正常化機制奠定基礎,預期將可深化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

  社評説,自2005年兩岸達成五項願景以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先後舉辦3次,達成48項共同結論,但因民進黨執政,始終無法全面實現;今年5月20日馬英九就職後,積極推動兩岸復談、陸客來臺、直航等,顯現雙方經貿方面將有更大合作空間與更多落實的可能;臺灣有關兩岸經貿政策的鬆綁以及兩岸人員往來、金融、投資政策的積極調整,都獲得大陸方面的高度評價,而兩岸直接通航、通郵的實現,也顯現大陸方面的善意。如今,在兩岸同遭金融海嘯的嚴峻情勢下,國共論壇的再次召開,當然有更深刻的意義。

  社評説,眾所皆知,自大陸經濟開放後,臺灣貢獻很多,截至2008年10月為止,大陸方面累積批准臺商投資項目為7萬7千多個,實際吸引臺資達470多億美元,在大陸的“外資”來源中排名第四,十萬台商已經在大陸創建了一個與臺灣GDP規模相當的另一個臺灣,不只給大陸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臺商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也對大陸的經濟發展産生了巨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大陸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以貿易而言,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在2007年已達一千零四億美元,佔臺灣當年出口的40%以上,約略相當於當年臺灣對美、歐、日本以及東協6國出口的總和;在進口方面,臺灣自香港及大陸的進口也接近300億美元,為臺灣第二大進口來源。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對大陸鉅額的貿易順差,臺灣早就連年貿易逆差,經濟成長也勢必受到影響。

  換言之,過去臺灣與大陸間的貿易往來,不但有益於臺灣的經濟發展,也提供大陸經濟成長所需的資源與條件,雙方可謂互利雙贏;如今面對全球金融海嘯,兩岸同遭波及,只是程度不一;而在具體的因應策略方面,臺灣的政策重點是以振興經濟與擴大內需為主,與大陸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在內容上有許多共通之處,因此兩岸自應在投資經貿上截長補短,充分利用各自産業優勢,並參與彼此擴大內需項目,加大雙方經濟景氣復蘇的力道。

  社評指出,從表面看來,目前臺灣似乎是需要大陸協助的項目較多,不過臺灣也並非沒有優勢,例如:臺灣的外債極低、且有龐大的外匯存底、高比例的民眾儲蓄率、高素質的教育、高效率及完整的中小企業體系、高科技産業與創新體質、強大的企業國際聯結、健全的法制環境與完整智慧財産權的保護等等,都是臺灣具有優勢之處,除了外匯存底之外,都是大陸欠缺之處以及必須加強的地方,因此,雙方若能互補自然對彼此有利。

  再者,在加速兩岸經貿交流的同時,也必須建立秩序,才能滿足經貿快速的需求,建立例行性與全面性的協商機制自然刻不容緩。我們欣然見到賈慶林對於馬英九提出的“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構想表達重視,並願意認真研究,相信這是實現兩岸經貿全面正常化的第一步。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