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教育交流互惠互利 臺當局應去除意識形態促互通

  時間: 2007-07-04 10:00     來源:     
 
   

  繼去年祖國大陸正式提出承認臺灣地區學歷政策,今年第二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閉幕式上,國家教育部再提出歡迎臺灣高校來大陸招生,大陸將對赴臺就讀的學生提供必要協助。但是,臺灣當局不僅對此反應冷淡,而且不顧民意仍然反對承認大陸高校學歷。筆者認為,不應將教育學術交流泛政治化——  

  島內教育體系趨於完善

  目前,島內高等教育分為專科學校、獨立學院、大學以及院校研究所,學習成績按學分計算。高級職業學校以外,還設有專科學校和技術學院。專科學校以培養實用專業人才為主,學制分為2年、3年和5年三種,招收對象除了初中畢業生,還有一些專業招收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後可取得相當於大專學歷的證書。技術學院則以培養高級實用專業技術人才為主,主要招收工業職校或工業專科學校的畢業生,畢業後可獲得大學本科學歷證書。除了正規教育和職業教育之外,臺灣還採取多種方式普及推廣業餘教育。如專科以上學校大部分設有夜間部,學生以參加工作的青年人為主,學習年限比正規的在校生多一年,學習期滿後可獲得相應的大學或大專學歷證書。總的來説,臺灣教育比較普及,為其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

  在臺灣學生眼中,位於新竹的“清華大學”同北京的清華大學一樣,是臺灣理工類的魁首,人文類要數臺灣大學,而政治大學則在法政類名氣最大。這些都是公立大學。私立大學也不乏優秀者,輔仁大學、中原大學也是許多高中畢業生願意選擇的目標。

  島內教育資源供大於求

  近年來,在兩岸教育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兩岸教育學術交流規模不斷擴大,層次逐漸提高,交流內容和形式也不斷豐富。這些交流有效地增進了兩岸師生和教育界人士的相互了解,推動了兩岸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增強了臺灣民眾和青少年的祖國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開始實施高等教育改革,如: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官方由管理走向監督;由“政府管制”走向“市場機制”;由“公辦教育”走向“教育私營化”。1981年,全臺只有27所公私立大學與獨立學院。臺當局在隨後的幾年中,提出廣設大學政策,使島內大學數目迅速增加。之後師範教育體系升格為大學,專科、技職體系也前後改制為大學。到目前為止,臺灣共有158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包括67所大學、75所學院及16所專科院校,大學數目已經擴張到空前地步。隨著臺灣少子化現象日益嚴重,20多年來,島內的入學率已達到101%,教育資源嚴重供大於求。

  因此,歡迎臺灣高校來大陸招生,將有利於島內教育資源的重新組合,有利於改變島內教育資源供大於求的局面。兩岸高校優勢互補和諧交流,為大陸學生赴島內就讀早已打下基礎。

  目前,兩岸有7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不少高校通過校際合作方式,互派學生進行為期幾個月的互認學分的學習。大陸高校學科門類全,師資力量雄厚,基礎研究水準領先。臺灣高校資金充沛,科研設備先進,在研究和開發方面有豐富經驗,兩岸可以優勢互補。另外,兩岸同名及具有相同歷史淵源的學校,如清華大學、東吳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師生間的交流、學術討論情況也非常熱絡。這些都已為祖國大陸青年學子赴島內就讀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基礎。

  去除意識形態促進教育互通

  但是,島內教育主管部門曾多次表示,若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對臺灣則有安全之虞,會被滲透。對此,島內有識之士反問道,為什麼臺灣學生去大陸就會被統戰,而大陸學生來臺就變成了滲透?大陸人士來臺觀光都可以開放,為何就不能同意人家來求學?臺灣教育部門還有人説,開放臺灣學生赴大陸,會使島內許多私校招生不足,甚至造成破産。學校既招生不足,讓大陸學生來讀豈不正好,何以又要反對?

  總之是左也不行,右也不準,一晃已過10年了。10年間兩岸民間交流非常熱絡:該讀書的去讀書、該辦校的去辦校、談合作的談合作,風風火火,辦成了許多事情。兩岸教育環境在變,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再要裝成沒事兒人一樣已是不可能的,還是儘早面對現實吧。

  誠如原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所説,互利互惠的兩岸交流,並不是立竿見影或一蹴而就之事,是需要兩岸在長期不斷的交流中,累積互信和善意。臺灣當局相關部門應去除意識形態的束縛,積極提出兩岸教育交流的相關規範,一味地消極面對,失去的將是本身的角色與責任。(閆炳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芳翼

 
編輯: 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