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再吹和煦春風

  時間: 2007-04-29 09:02     來源:     
 
    台灣網4月29日北京消息 陽春四月,風和日麗,備受海內外各界關注的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于28日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500多位代表共聚一堂,圍繞當前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熱烈探討。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論壇開幕前接見代表時所言,本屆論壇“反映了兩岸同胞擴大交往、加強合作的迫切願望,符合兩岸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現實需要,體現了國共兩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心願。”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論壇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再度吹來和煦春風。

  加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本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是繼去年4月兩岸經貿論壇、10月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大型系列活動後,國共兩黨有關方面舉行的又一次重要交流與對話,是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活動。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8日會見參加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全體代表時指出,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證明,兩岸分則兩害,合則共贏。當前,大陸經濟發展強勁,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更強勁的動力和更優越的條件。加強兩岸經貿文化的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28日的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兩年來,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交流與對話的不斷深化,激發了兩岸同胞攜手合作的熱情,促進了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兩岸同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切、更強烈地感受到,和平順應民心,發展造福兩岸,合作帶來雙贏。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開幕式上表示,當前,兩岸在經貿、投資、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交流是非常熱絡的,是頻繁的,是快速成長的。兩岸之間經貿、投資的關係,含有文化的因素、血緣的因素。我們文化相通、血脈相連、自自然然、水到渠成,所以,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快速發展是顯而易見,是非常自然的。

  本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主題是“兩岸直航、旅遊觀光、教育交流”。圍繞這些議題,兩岸代表分析現狀,展望未來,各抒高見,並同聲呼籲儘快實現兩岸全面直航,實現大陸居民赴臺遊,加強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

  時不我待 代表呼籲儘快實現兩岸直航

  論壇首日,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專家、學者,圍繞兩岸直航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代表們一致認為,兩岸直航時不我待、勢在必行,現在是實現兩岸直航的大好時機,臺灣當局應順應島內主流民意、歷史潮流,趁勢而動,實現兩岸互惠雙贏。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於世成教授表示,兩岸不能實現直接、全面和雙向的海空直航,已成為兩岸經濟關係實現正常化的主要障礙,不僅將影響兩岸經濟關係的深化發展,也將成為臺灣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於世成認為,兩岸若實現直航,猶如給臺灣經濟插上一對翅膀,去實現其新的飛躍。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總經理劉紹勇認為,經過多年發展,兩岸經貿互補互利、互相依存的格局已經形成,20多年來臺灣同胞通過經貿投資而形成的與大陸不可分割的經濟聯繫,為兩岸直航提供了現實需要的推動力。

  劉紹勇表示,兩岸龐大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對兩岸直航形成巨大的需求。但由於不能直航,使得航空公司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旅客付出額外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貨物則增加了各種中間環節,費時費力,勞民傷財。

  臺灣交通大學教授戴佐敏也表示,數據顯示,兩岸間對空中直航存在相當強勁的需求。實現兩岸間的空中直航,將節省航空業者航運成本,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增加機場運量並提升臨近地區附加價值。

  臺灣亞都麗致飯店總裁嚴長壽説,臺灣航空業者無不盼望實現兩岸直航。

  文化是軟實力教育是助推劑 兩岸代表共商教育交流

  在昨天的論壇專題報告中,兩岸的代表們不約而同的表示,教育在兩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是增進軟實力與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

  臺灣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高希均表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討論“教育”議題,深獲我心。高希均認為,教育提升、經濟成長、福祉增進,三者的關係牢不可分。

  對於大陸的教育發展,高希均建議説,大陸應設法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投資;在20年以內,培養出至少4個世界級大學;提升年輕一代在英語方面的潛力;加快借用臺灣的優秀人才。

  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在作專題報告時也表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同時經濟發展對教育也有著關鍵的作用。

  袁貴仁介紹了大陸近年來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他表示,近年來,大陸教育投入有較大增長,教育水準顯著提升,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師資隊伍明顯壯大。

  袁貴仁表示,臺灣的教育發展水準比較高,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兩岸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和深入,真誠希望兩岸更多地交流,也希望臺灣教育界人士對大陸的教育發展和改革提出寶貴意見。(郭強 鐘寶華)

 
編輯: 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