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學者上海熱議應對金融危機“三十六計”

  時間: 2008-12-21 09:5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海峽兩岸上百名學者專家二十日在此間出席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熱議“構建兩岸經濟交流制度化安排”及其與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係。

  作為本屆論壇的首場專題研討,“應對金融危機”成為現場最熱門的話題。在談及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等議題時,“金融危機對兩岸經濟可能形成的衝擊”則備受學者們關注。

  據與會者觀察,金融危機當前,兩岸學者較以往更敢於直面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分析了目前兩岸經濟關係存在的複雜性。他説,金融海嘯使全球金融與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對兩岸經濟增長也産生重大衝擊,這將推動兩岸經濟步入新的結構調整期,而與此同時,兩岸經濟關係也正步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臺灣學者葉萬安直言,兩岸過去都是採取外向型的經濟發展策略,以致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比較高,面對當前極為嚴峻的經濟衰退,兩岸經濟自難倖免。

  學者對於兩岸如何合作應對金融危機也暢所欲言,獻出“三十六計”。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提出,近期兩岸可否展開一些試點性的工作,為建立完善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做鋪墊。他在提交的報告中建議,兩岸各出資五百億美元,建立“兩岸合作發展基金”,可致力於兩岸共同感興趣的風險防範、能源開發、基礎建設、産業升級等事業。

  與會的多位臺灣學者還聚焦應對金融危機所啟動的擴大內需策略。有人建言,擴大內需對兩岸都十分必要,此類事宜或可依據兩岸各自優勢,探尋彼此間參與對方擴大內需的可能性,進而取長補短。 

  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特邀嘉賓單驥在專題報告中提出,建議兩岸間優先協商金融合作,包括設立銀行監理、期貨監理備忘錄等;優先研究市場準入、經貿合作、投資保障的相關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研究設立兩岸經貿糾紛調處機制等議題。

  此外,兩岸專家還就“金融海嘯後兩岸貨幣政策合作”、“加強兩岸保險監管交流合作”等各自發表看法。

  中共中央臺辦特邀專家陳星表示,兩岸經濟交流制度化安排最終形成的“名稱”還有待商討,可以肯定的是,在面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開啟兩岸間金融合作的相關協商極具迫切性。

 
編輯: 張方翼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