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蘇北的高地——臺商淮安論壇回顧之一

時間:2010-09-10 13: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6年9月28日,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的富士康空降淮安,被看成是臺資北上的風向標;兩個月後,首屆臺商淮安論壇舉行,吹響了淮安打造臺資集聚新高地的集結號。從那時起,更多的臺商認識了淮安,走進了淮安,在臺資北上的風潮中,淮安加快了崛起的步伐。

  在“南有昆山,北有淮安”聲名遠揚的今天,在第四屆臺商淮安論壇即將舉辦之際,首屆臺商淮安論壇舉行時的情形歷歷在目,讓人感慨係之。

  風水寶地人初識

  2006年11月29日,首屆臺商淮安論壇(時稱淮安經濟開發區金秋投資洽談會暨臺商企業-蘇北經濟發展論壇)舉行,應邀與會的嘉賓和臺灣省客商包括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副局長范麗青,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寧騷,臺灣省大學社會科學院趙永茂院長的代表卓伯仲,江蘇省外經貿廳副廳長吳曉晶,富士康科技集團經理戚道阜,韓泰輪胎董事長宋義煥,淮安臺灣省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添福等200多人。江蘇省副省長張衛國發來了賀信。

  淮安是蘇北平原腹地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開放的胸懷、現代化建設的勃勃生機,讓參加論壇的嘉賓對淮安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淮安處於中國沿海、沿江和沿亞歐大陸橋開放開發帶三大熱點區域的接合部,而且比較靠近長江流域經濟帶的龍頭長三角,地理位置優越。對於投資者來説,這樣優越的區位環境令其心動。

  淮安交通便利,京滬、京宿徐、宿淮、淮鹽、寧淮等五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會,確立了淮安在蘇北乃至全省的交通樞紐地位;新長鐵路縱貫全境,直達青島、哈爾濱、成都等城市,連接腹地和沿海;京杭大運河等多條流域性航道匯聚淮安,水路通達上海港、南京港、鎮江港和連雲港港等重要貨物集散港口。隨著淮安民航機場的建設,更將使淮安擁有飛速發展的廣闊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九五”期間的發展和積累,淮安已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萬多家。其中重點骨幹企業90家,形成了冶金、機械、紡織、化工、煙草、食品、建材、醫藥等八大支柱産業。較強的工業基礎和配套能力,對於投資者來説,選擇合作夥伴的餘地比較大,合作的基礎條件牢固。同時,淮安豐厚的人力資本儲存,為臺商企業用工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淮安具備投資“熟地”——淮安經濟開發區。當時,這一省級開發區行政管轄面積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萬人。開發區位於城區未來發展的中心區域,同三高速、寧連高速交會,還有沿海交通大動脈新長鐵路淮安站和淮安新港碼頭。區內規劃設有出口加工區、留學人員創業園、韓國工業園、民營工業園區、外商休閒度假區、物流園區、商貿綜合功能區以及市區西郊8平方公里的鹽化學工業園區。開發區主城區範圍內已佈滿項目,並全部達到了硬化、綠化、亮化和美化的要求,具備了成熟的投資硬體以及互補的産業集群。

  轉接之間正逢時

  首屆臺商淮安論壇的中心議題是臺資在大陸的發展走向以及蘇北地區承接臺資的優勢。諸多專家、學者和官員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闡述,讓淮安上下對臺資、臺商有了全新的認識,繼而樹立了打造臺資集聚新高地的信心。

  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唐煒認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潮流。這兩大潮流的巨大滲透性,使得兩岸經貿關係的互動成為全球化不可分離的一個部分,也將兩岸經貿關係推入一個以更高層次合作為基礎的重要轉型時期,成為主導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推動力量。2006年1到7月份,兩岸貿易額達587.8億美元,同比增長21.3%;至當年7月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70128個,實際使用臺資429.1億美元。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改革開放以來,臺商在大陸投資的最初集聚地主要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然而,正如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寧騷所分析的,隨著來大陸投資的臺灣省大廠商和大型投資商的逐步增多,大陸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對臺資企業的接納越來越困難。最近幾年臺資在大陸的流動情況,已形成一個顯著的趨勢:臺資北上,即從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向北移動。蘇北正成為臺商投資新的集聚地。

  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范麗青認為,臺商企業投資蘇北,落戶淮安,是臺資企業發展過程中進行區域性投資轉移的必然。臺商企業投資大陸地方經濟,最基本、最直接、最明顯的貢獻在於它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臺商企業在大陸的投資活動,從投資地域的空間上看,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臺商投資具有集聚性。這一點,已被富士康入戶淮安以來産生的巨大集聚效應所證實。在一個投資區域,先期常常只有少量的臺商投資企業入駐。但臺商文化的特點決定了隨後會有更多的臺資企業跟進入駐,形成“以臺引臺”的跟進效應。他們在産業上相互補充,形成一條從研發、原材料採購、生産到行銷的完整的産業鏈條。同時,臺商投資企業的區域性集聚,不僅可以做到“以臺引臺”,還可以起到“以臺引外”的作用,大大拓寬了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外來資金的路子。這些大量産業聯繫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形成了強勁、持續的競爭優勢,有力地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尤其重要的是,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淮安市持續不斷地狠抓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通過積極主動的制度創新創造了一流的服務和環境,牢固樹立“百姓是天、客商為重、企業至上”的公共服務理念,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務吸引國內外客商,在全市上下形成“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打造了比較優勢,形成了吸引臺資的“洼地效應”,成為淮安吸引臺商的比較優勢之一。

  崛起曙光亮起來

  “政府、企業、學術界互動交流的論壇形式,集政策性、理論性、專業性、務實性于一體,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種充滿活力的互動與交流平臺對於形成優勢互補、共創雙贏的兩岸經貿合作新格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這是臺灣省大學社會科學院趙永茂院長代表卓伯仲對首屆臺商淮安論壇的評價。

  卓伯仲認為,這次論壇達成了三個共識,一是在臺資發展走向上,臺資北進已經成為一個基本共識。臺商在大陸投資走向的變化是很明顯的,臺資北進不是人為的因素起主導作用,而是客觀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直接結果。對於廣大臺商而言,這種趨勢就預示了一種前瞻性的商機,只有抓住機遇、把握有利商機,才能最大化地實現自身的投資價值,獲得最大化的投資回報。二是在蘇北地區是否具備承接臺資北進的潛在能力上也形成了共識。隨著蘇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像淮安這樣的蘇北地區中心城市不僅已經具備了承接北上臺資的能力,而且本身就具有吸引臺資、開闢蘇臺合作新領域的巨大潛力,這是兩岸經貿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營造雙贏的基本前提,也是有利於雙方共同發展的良好歷史機遇。三是在臺資北上蘇北地區的時機上也形成了共識。無論是從政治空間、政策空間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臺資北上蘇北地區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條件,合作雙贏的前景十分光明,因此可以説當前正是臺商大舉北進的良好商機。

  臺資北上對淮安發展來説是難得的機遇,但這個機遇,不為淮安獨有,也不屬於蘇北所專有,環渤海、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區也受到臺商的關注和青睞。能不能抓住機遇,關鍵在於我們自己。論壇期間,淮安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嚴明規範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治安良好的社會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給嘉賓和臺商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市委市政府表示,在真誠合作中實現臺商企業與淮安的雙贏,這是我們對待臺商投資的一個基本原則。明確提出,先讓客商贏利,再實現雙贏。來淮投資企業,除享受國家和省裏的各項優惠政策外,在稅收、購買土地、地方規費收取、地方政府配套獎勵、省級科技成果轉化扶持等方面,還享受我市的特殊優惠政策。例如,對重大工業項目給予補貼和獎勵;投資工農業生産項目享受土地出讓金或租賃費減免優惠政策;在淮安經濟開發區、淮安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新投資的工業生産項目涉及地方性規費(含基金)一律實行“零收費”;投資經營期10年以上的工農業生産項目,從獲利年度起,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實行“五免五減半”等等,充分顯示了我市對外商來淮投資的真誠和互惠。

  論壇加深了臺商對淮安和淮安經濟開發區的認識,增強了他們投資淮安興業發展的信心。臺商代表、興中塑膠集團執行總裁陳紹文激情澎湃地説,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內,淮安和淮安經濟開發區一定能形成很強的競爭力,將來的發展大有潛力和希望。他還表示,將介紹更多的臺商企業到淮安來考察、投資、興業,為發展淮安,造福淮安盡心盡力,與淮安共創美好的明天。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