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結對子鄉村代表會面 臺少數民族鄉首次加入(圖)

時間:2010-09-20 14:34   來源:台灣網

  18日晚,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舉行兩岸結對子鄉村見面會,兩岸30個鄉村代表參加。(台灣網 張弛 攝)

  台灣網9月19日昆山消息 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將於19日在江蘇昆山開幕。據主辦方介紹,兩岸鄉村將繼續以“結對子”模式深入開展合作,建立長期對口溝通交流管道,臺灣少數民族鄉村也首次參與到“結對子”中。

  本屆座談會著重突出基層漁業交流與合作,在昨晚的兩岸結對子鄉村見面會上,兩岸20個漁區鄉村的代表第一次面對面交流。很快,會議室裏就響起此起彼伏的討論聲,初見的陌生感一掃而光,以共生共用、共榮共贏為主調的兩岸漁業交流,讓大家都心感振奮。

  臺灣高雄縣林園鄉理事長黃昭順,15年前就曾經來到南京參加漁業交流會,看到當前兩岸漁業合作的大好形勢,黃昭順非常高興:“林園可以説是最早來大陸開展漁業生産和經營的地方,在廣東湛江,就有很多林園鄉親,現在我們和湛江結對子,感覺很親近。”

  臺灣省漁會組長陳平基認為,兩岸漁民可以稱為兩岸交流的先驅,“經常在同一片海域從事同樣的勞動生産,長期以來兩岸漁民就有很多的互動。這次兩岸漁會漁區鄉村能齊聚一堂,見證這一盛會,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在首屆兩岸鄉村論壇上頗有成效的“結對子”合作模式,今年將範圍擴展到臺灣少數民族鄉村。大陸江浙地區5個較富裕的鄉村將與臺灣5個少數民族鄉村進行結對子幫扶合作。

  看到兩岸漁區鄉村相見甚歡,曾與高金素梅同訪北京的屏東春日鄉鄉長陳昭忠,直稱“很羨慕”。春日鄉是以農業耕種為主的臺灣少數民族鄉,陳昭忠説,儘管農産品品質很高,但是在交通、産量和技術、經費等多方面的限制讓春日鄉經濟發展緩慢。

  “現在有機會和大陸發展得好的鄉村結對子,學習經驗,很高興。也希望我們的友情跟我們的合作一樣,長長久久,共榮共贏。”陳昭忠的話也引起其他臺灣少數民族鄉村代表的共鳴。

  上海松江區泖港鎮是這次與臺灣少數民族鄉村“結對子”的對象之一,鎮長吳建良認為,臺灣少數民族在農業生産方面有其長處,農産品品質也有保證,“我們要抓住結對子這個機會,把兩岸農業合作推向深入。”

  看到兩岸鄉村代表交談的熱絡場面,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秘書長李永華也頗有感慨:“通過結對子不但實現産業互補,共同富裕,更讓雙方有機會、有平臺共敘同胞之誼,建立起緊密的情感聯繫。畢竟血濃于水,情感連結建立起來了,兩岸的交流與合作自然就有了更加強勁的活力和更為持續的動力。”

  一位前來參加本屆兩岸鄉村座談的臺灣漁民説:“過去大陸幫著我們賣瓜賣果,現在又幫著我們賣魚賣蝦,這樣的利益傾斜讓我們島內民眾感受越來越深,也越來越感恩。”

  從互利雙贏到互助互愛,從靠經濟利益連接到情感層面的交流,兩岸鄉村座談帶動兩岸交流與合作水準實現質的飛躍。首屆兩岸鄉村座談的成功經驗表明,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形式,兩岸鄉村座談讓兩岸農業交流不再局限于貿易、投資和技術層面的交流與合作,而是切入到了文化交流與認同等深層次內容。

  “這一特色將在本屆兩岸鄉村座談中得到延續和發展。”李永華説。

  兩岸鄉村座談由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與臺灣省農會共同主辦,旨在為兩岸鄉村和基層農民搭建起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第一屆兩岸鄉村座談于2009年7月上海朱家角鎮成功舉辦,並形成了《兩岸鄉村座談共同建議》,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日常協調溝通工作機制,務實推動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向深層次發展,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中已經發揮出特殊的開創性作用。(記者 張弛)

  18日晚,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舉行兩岸結對子鄉村見面會,兩岸30個鄉村代表參加。圖為結成對子的兩岸鄉村代表在交談。(台灣網 張弛 攝)

  18日晚,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舉行兩岸結對子鄉村見面會,兩岸30個鄉村代表參加。圖為結成對子的兩岸鄉村代表在交談。(台灣網 張弛 攝)

  18日晚,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舉行兩岸結對子鄉村見面會,兩岸30個鄉村代表參加。圖為結成對子的兩岸鄉村代表在交談。(台灣網 張弛 攝)

  18日晚,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舉行兩岸結對子鄉村見面會,兩岸30個鄉村代表參加。圖為參會代表在翻看結對子鄉村的有關資料。(台灣網 張弛 攝)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