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蘇臺文化交流路寬寬情融融 連臺“好戲”不斷上演

時間:2010-09-19 14:39   來源:新華報業網

  江蘇與臺灣文緣同根,血緣同祖,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近年來,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蘇臺間文化交流的日趨繁盛。時至今日,每年在蘇臺兩地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達200多個,涵蓋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民間藝術、文物考古、圖書檔案、藝術教育等多個領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良好格局,連臺“好戲”不斷上演。

  如果説去年“臺灣江蘇周”見證了兩地的友好深情,那今年的“江蘇臺灣周”將為兩岸文化交流再譜新篇章。

  民國文化激起情感共鳴

  江蘇與臺灣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民國文化就是這道文化的紐帶。2009年5月,以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館長尤偉華為團長的一行8人,應臺北“國父紀念館”之邀,赴臺參加該館建館37週年館慶紀念活動,並舉辦了“共和之光——大型史詩畫展”。此次赴臺展出的50幅國畫,均由著名人物畫家賀成及其子賀蘭山共同創作。巨幅國畫《共和之光》人物眾多,氣勢宏大,再現了孫中山先生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場景,在臺灣受到熱烈歡迎。

  2009年適逢孫中山先生奉安南京80週年,應臺北“國父紀念館”邀請,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一行于當年6月前往該館舉辦《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紀念特展》。展覽以“傳承中山思想,弘揚中山精神”為題,選取約百幅珍貴圖片,全面展示孫中山先生1924年北上、病逝北京及南京中山陵建陵,直至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的全過程,激起臺北民眾的情感共鳴。同時,省內一些民國遺跡紀念地也主動作為,南京博物院、南京圖書館、省美術館等與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等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總統府、南京市文物局、中山陵園管理局、孫中山紀念館等也分別與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館、臺北“國父紀念館”等機構合作舉辦孫中山紀念史料展、民國建築遺産展等研討、會展活動,構建了一個特殊的交流平臺。

  藝術合作弘揚中華傳統

  今年6月,省演藝集團民樂團赴臺開展了為期十天的“江南風?寶島情”巡演。作為領隊的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已經是第15次赴臺。他創作的《阿里山情話》、《日月潭隨想》、《臺灣風情組曲》,將江蘇民樂與臺灣的風土人情完美結合,濃郁的地方風味為他贏得了更多臺灣粉絲。

  2009年5月,蘇州昆劇院與白先勇先生合作的新版昆劇《玉簪記》在臺北連演4場,演出前3天就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還安排了100元新台幣的定向低價票,吸引3000多學生走進劇場,在臺灣青年學子中掀起了又一波昆劇熱潮。除崑曲外,越劇《莫愁女》、主題民樂《江南春》、兒童歌舞《七彩童年》以及《一代宗師——傅抱石作品展》、《明清帝王及狀元墨寶展》、《民國時期南京文物展》、《海峽兩岸甲骨文書法聯展》等藝術精品也紛紛入島交流。臺灣著名的朱宗慶打擊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舞鈴樂團、蘭陽舞蹈團等也常來江蘇一展風采。

  如今,在省文化聯誼會的積極推動下,省民族樂團、蘇州昆劇院等十余個團體已與臺方掛鉤,通過聯合經營、代理經營等方式開闢了臺灣演出市場。從臺北大劇院到屏東的社區文化中心,從臺大校園到雲林的小學,無不留下了江蘇文化藝術的余韻和藝術家們的身影。省演藝集團還與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試驗國樂團、臺灣醉霜國劇團、臺灣搖籃唱片公司等臺灣多家藝術機構建立了緊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共同開展了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

  多層互動彰顯血濃于水

  蘇臺文化交流熱如潮水一般,蔓延到教育、民俗、新聞各個領域。兩岸人民借著歷史與現代創造的各種契機,在各個層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走進江蘇這片熱土,穿越吳韻漢風的歷史,分享虎踞龍盤今勝昔的現實;越來越多的江蘇民眾踏入寶島臺灣,流連忘返于阿里山的千年神木與日月潭的碧水青山。

  虎年新春,寶島臺灣與南京首次聯辦“臺灣?江蘇一家親”新春燈會。喜慶祥和的花燈作為兩岸共同的文化載體,傳遞的是一種情懷,延續的是一種文脈,凝聚在一盞盞花燈中的是同根同源的、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臺灣花燈協會理事長通翁賢良就説,“看到南京的秦淮燈彩,仿佛看到了遙遠而古老的家的呼喚,我們都是華夏子孫,我們有同樣的文化,我們過同樣的元宵。雖然花燈各有特色,但我們的心是相通的。”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與臺灣中央大學、東吳大學系出同門,“走親訪友”般的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去年,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的近百名學生來江蘇,與江蘇大學生共同參加“錦繡江南行——海峽兩岸師生夏令營”活動。兩岸師生共赴蘇州、無錫、常州城鄉參觀訪問,增進了臺灣師生對祖國大陸的了解與民族認同感。一名臺灣學生深情呼喚,“兩岸青年不能忽視自己的責任,要共同奮鬥,相互合作,為中華民族的未來開拓更為光明的前景。”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院的張曉峰老師在臺灣世新大學做了半年的學術研究,他深有感觸地説,當臺灣同胞聽説他是從江蘇南京來的,都對他有一種親人般的認同感。

  “錦繡江蘇兩岸徵文”、“海峽兩岸風箏藝術研討”、“兩岸世紀風演唱會”、“七夕相聚無錫”等文化交流活動,也都在構架蘇臺溝通的橋梁。余光中、司馬中原、張默、蓉子等知名作家,應邀參加“江蘇籍臺灣作家訪鄉采風”活動,成為蘇臺文化界交流的一件盛事。近兩年,江蘇省海峽兩岸新聞文化交流協會組織臺灣師生和媒體記者開展“錦繡江南行”、“華東名校行”、“長江三角洲名鎮行”等交流、採訪活動,使江蘇的風貌不斷有聲有色地進入臺灣。 (徐宛芝 董 晨)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