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上市公司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
字號:
大陸入世打開臺商融資胃口 臺商開始上市賽跑

  時間:2006-05-15 11:48    來源:     
 
 

  資本市場剛剛傳出允許外資上市的消息,昆山甚至整個蘇州地區的各政府部門就迎風而動,在全地區近2000家臺資企業(廣義,即包含通過第三地進入大陸的臺資)中搞了一次大規模的摸底,開始了推動臺商上市的準備工作。蘇州市體改辦兼上市辦主任孫林夫説,蘇州有這麼多運作品質非常好的臺資企業,它們去上市,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好處是顯然的。   
   
    近年來的蘇南地區聲名似乎不及從前響亮,但是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該地區前些年漸失的發展優勢,現在又通過幾年來卓有成效的引進外資找了回來。目前,蘇州地區的外向型經濟江山幾半,外資企業對當地的稅收貢獻已經佔到40%以上。這種變化可以用來反觀蘇州市政府所以在推動臺商上市的問題上為何如此主動而迫切。9月13日,在蘇州市政府的直接操辦下,60余家臺商和數十家仲介機構的代表,在剛剛迎接過APEC財長會議的蘇州市會議中心,參加了據説在國內首次由地方政府出面主辦的“臺資企業上市融資研討會”。   
   
    但是,蘇州地區臺商最密集的昆山市的體改委主任(兼證券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李阿奎卻對這種造勢的舉動不太“感冒”。跟臺商打了7、8年交道的他,以轉業軍人特有的直率説:這個事應該只做不説,搞得聲音大了,沒準就不成了。他也非常不看好那些正準備“搶灘”蘇州的大大小小的券商,覺得它們“這一次白來了”。    

    不過遊説中國證監會下來考察的官員時,李阿奎倒是一樣的充滿激情。只是,李阿奎認為,眼下臺商本身對上市還有很多猶疑,政府像是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而與此同時,臺灣方面經濟政策出現鬆動跡象,臺商現時正處於一個微妙的敏感期,所以更不能輕視,以免錯失時機。   
   
    蘇州市政府在摸底過程中發現的一些情況似乎可以佐證李阿奎的觀點。 蘇州本地臺資企業近2000家,但夠條件改制上市的還是少數,僅僅三年贏利這一條就把大多數擋在門外,本來蘇州近年來以引進了大量高科技臺商企業為自豪,政府領導也鄭重表示,高新技術企業優先上市,但從蘇州市上市辦準備推薦的首批上市名單上看,42家企業中佔前三位的,有兩家是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傳統企業,只有一家是高科技電子公司。   
   
    其次,真正願意改制的臺商也是少數,原因是相當多臺資企業還是家族企業,最害怕股權分散。   
   
    再者,美國經濟疲軟使相當一部分臺資企業訂單減少,贏利前景受影響,有些企業只好關閉海外的其他工廠以確保大陸的生産基地,所以現在一些臺商的很大精力用去應付訂單了,對上市的事兒如果不是急需資金髮展,也就不那麼在意。   
   
    此外,相當多臺資企業在大陸不一定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企業,經常是銷售系統掌握在母公司,研發放在海外。這種背景一方面使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的臺商擔心受到臺灣資本市場的嚴密監管,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在大陸的臺商多難以獨立決策或決策過程異常緩慢,易生變數。   
   
    據本刊記者從各方面了解到的資訊,上述種種確是真實景況,昆山臺資企業幾乎個個謹小慎微,低調心態如出一轍。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大陸臺商的最早棲息地珠三角、華南一帶,臺商上市的訴求卻早已呈轟轟烈烈之勢,據説有300家之多臺資企業已主動表示要在大陸上市。那些早來大陸的“老東莞”、“老深圳”,根本不忌諱説自己想上市、想在大陸資本市場上籌資的計劃,並且有很多早已著手。這一方面大概與珠三角地區的開放歷史不無關係,另一方面,挨近香港和深圳,也許這裡的臺商對資本市場的認識更直觀。特別是同樣來自臺灣的燦坤電器在B股掛牌上市跑了第一 ,直接引發了其他臺商的上市雄心,所謂“有為者亦若是”。問他們為什麼要在大陸上市,他們會很直接地告訴你:籌錢啦。其實,綜合看來,臺商上市主要有三種考慮:一是集資,二是打知名度,三是大股東套現。   
   
    臺商喜歡講“通路”的重要性,所以他們説,“資金是企業的血,血越多,對企業運作越好,所以保持‘血路’通暢也很重要”。這其實從側面反映出中小臺資企業在大陸籌資面臨困境的一面。   
   
    東莞地區的臺商多為做出口外銷的製造業者,中小企業居多,其資金來源主要有幾種渠道:一,經由香港匯入大陸,但其實錢大多來自臺灣;二,向大陸銀行借貸,以前較難借到,目前可以廠房、設備做抵押,只要企業資質好效益好,一般不難,但中小企業就差些。還有就是臺商之間互助。珠三角一帶臺商“登陸”已久,同業之間比較熟悉,資金週轉不靈時,互相籌措資金的情況頗多,也有的會開放一些股份藉以換取資金。過去,還有一些臺商曾通過香港、新加坡,讓資金在兩岸流通;另外,也有臺商為了避稅等原因,通過兩岸地下錢莊以洗錢的方式讓錢進出兩岸。   
   
    但是大陸面臨進入WTO,一旦內銷市場逐步開放,大多臺商都必須調整戰略做好準備,才能迎接來自全球的和大陸迅速崛起的企業所帶來的競爭。這使他們對資金需求的胃口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既有融資方式確已無法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日益襲來的全球化浪潮正促使更多臺商尋求國際化發展,當地上市也是越來越必然的選擇。    
      不管怎麼説,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步伐已經開始了,面對並接受一些新面孔,將是國內投資者和企業必將迎來的現實。相對其他外資企業,臺商的優勢也的確非常凸顯,歐美企業有豐富的國際融資渠道,不見得對你感興趣,日本人不熟悉中國市場又牽扯著民族情結,而相對於同樣同宗同源的香港,臺商又有製造業優勢和國際行銷經驗。所以在外資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步伐上,臺商理應跑得更快些。(房毅)
   
    來源:《中國企業家》 

編輯:木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