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中華壽岳」、「五嶽獨秀」、「文明奧區」著稱於世。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年接待中外遊客300余萬人次。
中華壽岳 南嶽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南嶽衡山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南嶽故名「壽岳」。宋徽宗在南嶽禦題「壽岳」巨型石刻,現仍存于南嶽金簡峰皇帝岩。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南嶽廟碑記》首句即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再度禦定南嶽為「壽岳」。歷代史志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敬稱歷代南嶽衡山。《辭源》釋「壽岳」即「南嶽衡山」,南嶽因而譽稱「中華壽岳」。
歷史悠久 南嶽始封于唐虞,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相傳堯舜禹來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獵;大禹曾在此殺白馬祭告天地,得「金簡玉書」,立「治水豐碑」,現留下白馬峰、金簡峰和禹王城等古址。古今往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朱熹、王船山、譚嗣同、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田漢、陶鑄、胡耀邦、喬石、朱鎔基等歷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人騷客慕名而來,在南嶽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崖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一。
五嶽獨秀 南嶽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並舉,歷來是人們的旅遊、避暑勝地。景區自然植物1200多種,9處原始森林,其中珍貴樹種150多種,有東晉時代的銀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見的絨毛藻莢、富有神話色彩的搖錢樹、連理枝。祝融峰、水簾洞、方廣寺、藏經殿、以其「高、奇、深、秀」自古讚譽為南嶽「四絕」。南嶽四季景色宜人,春賞奇花、夏觀雲海、秋望日出、冬賞雪景,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佛道並存 南嶽佛、教同居一山,共存一廟之特色,為中國名山一絕。在中國佛、道教史上,南嶽佛、道教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早在西週期間,道教就在南嶽開闢洞天福地,至唐代出現「十大叢林」、「八百茅庵」之盛況。兩教具教義經典,並最終形成了佛道同尊共榮的特色。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南嶽佛到兩教籌集8000多萬元,先後修復被文革破壞的寺觀宮殿10余處,增加藏經10萬餘冊。
南嶽名剎
魏晉以後,我佛南來,至六朝梁、陳之際,南嶽開始有寺院。高僧大德到南嶽最早者推惠海、希遁、海印三師,但稍後於海印等師而來南嶽的慧思大師的社會、歷史影響則為最大。慧思于南嶽建大、小般若寺(今分別為福嚴寺、藏經殿),其弟子智覬後入天台山創天臺宗。自陳、隋到唐代,法席一直不衰。其後懷讓祖來此開禪宗南嶽係,希遷祖來此開青原係,五葉七宗,更稱盛況。一千五百餘年來,南嶽佛家,出了許多位大宗師,如慧思、智覬為天臺宗師,懷讓、馬祖為禪宗南嶽係宗師,石頭為禪宗青原係宗師,楚原、慧南下開禪宗,黃龍、楊歧、承遠、日晤傳凈土,惠開則傳律宗。各大宗派先後發揚光大。巍巍南嶽,猗歟布盛哉!
南嶽素為天下名山,旅遊勝地。其實旅遊之勝,半賴寺廟。如前所述,自六朝而後,南嶽寺廟林立,南嶽民間,素有“六大叢林(福嚴、方廣、上封、祝聖、大善、南臺),八百茅庵”的口碑。而佛殿之宏偉規模,鼎食鐘鳴,更令遊人誠肅羨仰,頂禮無既。王夫之《南嶽賦》有雲:"金碧璀璨,堵 穹崇。比岫聯香,接宇聞鐘。花雨成蹊,白雲在封。"至今上封、福嚴、南臺、祝聖諸大寺,其廟貌與環境依然如此,漫步園林、梵唄鐘聲,悠然豁然,一時四大俱空。
南嶽大廟
座落在南古鎮北端,前臨壽澗水,後忱赤帝峰,是我國南方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廟。自唐以來,廟宇歷經宋、元、明、清六次大米和十六次重修擴建,到了清 朝光緒五年才形成現在的規模。中軸線主體建築分為九進、四重院落。從前至後,依次為欞星門、奎星閣、正南門、禦碑亭、嘉應門、禦子樓、正殿、寢宮、北後門。層次分 明,疏密有致。廟內的木雕、石刻、泥塑,巧奪天工,形態自然,栩栩如生,堪稱"岳廟三絕"。
正殿亦稱聖帝殿、大殿,是南嶽大廟的中心,整個殿宇雄偉壯麗,氣宇軒昂,蜚聲中外。殿高31.33米,由72根大石柱支撐,象征南岳衡山72峰。殿內正中神龕內供奉南嶽聖帝塑像,莊嚴慈祥,耀眼奪目。左右立著六部尚書和金、吾二將的塑像,高大魁梧,神態威儀。
東八觀
位於岳廟東側,從東便門進入依次為東銓德觀、新銓德觀、老三元宮、新三元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閣、御書閣。各觀均為庭院式建築,大院小舍錯落有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後,近年來黃至安會長從海內外引進資金1200萬元,重修東八觀,再現昔日風采。 西八寺 位於岳廟西側,從西便門進入,從上走依次為金寶寺、龍壙寺、老崇寧寺、天堂寺、老南臺寺、雙峰寺、雲峰寺、新崇寧寺。八寺建築各有特點,由大小井間隔通連。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後,近所來釋惟正會長率眾僧從海內外引進資金800余萬元,重修西八寺,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
福嚴寺
位於擲缽峰,南嶽十大佛教叢林之一。寺廟為六朝陳代佛教天臺宗第二祖慧思禪師所建,距今約1430年。最初名般若寺,又名小般若禪林。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山門後,依次為知客廳、岳神殿、大雄寶殿。寺院兩側是禪房、齋堂和香熾廚。唐朝時禪宗七祖懷讓和尚辟之為禪宗道場,其弟子創立了溈仰宗、臨濟宗,後代的南宗弟子把福嚴寺當作傳法法院。寺廟山門有楹聯稱“六朝古剎,七祖道場”,橫額為"天下法院"。 南臺寺 座落在瑞應峰下,六朝梁武帝監年間海印禪師所建,南嶽十大佛教叢林之一,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分四進(山門、彌陀殿,大雄寶殿,説法堂,祖堂,雲水堂),兩廂各有齋堂、禪堂、客房等。石頭希遷和尚的弟子先後在此創立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大南禪派別,影響幾遍全國及日本、東南亞一帶,各地三大支派的佛門弟子都視之為“祖庭”,稱之為"天下法源"。
金剛舍利塔
座落在瑞應峰南臺寺後上方,塔高48米,塔分九層八面,石混結構,閣樓式倣宋風格。沿塔內256級階梯繞塔壁而上,可至頂層。第一層回廊正中,供奉5.4米高的佛祖釋迦牟尼立像。三至九層均設外挑回廊,各層供奉佛像。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安放在頂層。站在塔頂,極目四望,塔鈴聲響,如聞天樂。塔四週設有精緻素雅的五百羅漢圖、功德碑、詩詞畫廊等。整個塔宏偉壯麗,金碧輝煌,堪稱“中南第一舍利塔”。相傳舍利從當地文物部門移交宗教部門當日,天公不作美,細雨綿綿。待舍利安放于寶塔之後,雨住雲散,雲蒸霞蔚。
祝聖寺
位於南嶽鎮東街,南嶽十大佛教叢林之一,南嶽佛教協會所在地。祝聖寺經歷1200多年的滄桑變化,數度改名,數度興衰,為一座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剎。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中軸線上有五龍照壁墻、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説法堂、方丈室。前後對稱的有觀音閣、藥師殿、五百羅漢堂等五進四廂六個院落。長廊蜿蜒,殿閣相接。殿堂佈局規整,庭院錯落,古樸典雅。
上封寺
位於祝融峰下,原名光天觀,為道家第二十二福地,是一座道教廟觀。隋大業年間(605-618),隋煬帝南巡至此,敕改為佛寺,遂名上封寺,為南嶽十大佛教叢林之一。寺院規模宏大,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四進。兩邊鐘鼓樓翼然聳立,精緻玲瓏。寺後峰頂有一片原始次森林,種類繁多,色蒼勢勁。冬雪籠蓋,虬枝揚逸,冰雪凝綴,如蒼龍白鳳,為絕頂奇觀。
大善寺
位於南嶽鎮北支街,始建於南朝陳光大元年(西元567年),為慧思禪師唱道之地,是南嶽十大佛教叢林之一,南嶽宗教文化研究所駐地。寺有山門、天王殿、偏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寮房、庫房、齋堂等大小房屋40余間,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
玄都觀
座落在半山亭,始建於南朝齊梁間。1985年11月3日,湖南省道教協會在此成立,同時亦作南嶽道教協會會址。觀有觀門、正殿玉皇殿、三清殿三進。玄都觀是全國著名道觀之一。
黃庭觀
座落在集賢峰下,是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為紀念東晉著名女道士南嶽夫人魏華存在"飛仙石"白日飛升成仙所建。宋徽宗崇尚道教,取道教著名真經《黃庭經》之名賜予該觀,故為黃庭觀。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分過堂、正殿兩進。道觀四週松楓青翠欲滴,一派世外桃源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