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長三角區域規劃和江蘇沿海發展規劃促區域發展

時間:2010-10-26 09:25   來源:新華網
  在國家戰略中持續領跑

  ——長三角區域規劃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促進區域共同發展

  新華社上海10月26日電(記者葉鋒、李亞彪、鄧華寧)上海地鐵直通江蘇,這在過去令人難以想像,而今它有望成為現實——日前,上海市軌道交通11號線延伸段(花橋)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長三角將迎來“地鐵跨省”時代。

  以前,長江北面的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並不為很多人所知。而今,其新近舉辦的一次“沿海經濟合作洽談會”,竟吸引了近百個項目、數百億元的投資。

  這些變化,與長三角區域規劃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出臺與實施密切相關。“十一五”期間,作為國家戰略的兩大規劃的出臺,為長三角地區加快一體化注入了新動力,引領長三角在“東部率先發展”的構想中持續領跑。

  一體化由“單維”走向“綜合”

  幾年間,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速:

  ——滬寧、滬杭和杭寧三條高速公路,已形成3小時快速交通圈,串聯起長三角區域的3個中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已經通車的滬寧和即將通車的滬杭、杭寧高鐵將使長三角城市群形成1小時都市群,“同城效應”更加顯現。

  ——江蘇、浙江多個城市的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員在上海就醫,所産生的費用可就近在指定的醫保經辦機構報銷,長三角已開始“醫保互通”。

  ——長三角各城市將有針對性地建立金融産品研發申報庫,在每年召開的長三角城市有關金融會議上將需要當年研發的金融産品匯總公佈,其所有權歸長三角各城市政府共有。各城市建立共同的金融産品研發支援基金。

  長三角各省市唇齒相依。管理者們深知,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十一五”期間,成立多年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不斷擴容。今年3月,該協調會再次吸收合肥、鹽城、馬鞍山、金華、淮安、衢州等6個城市為正式會員,使成員城市達到22個。

  目前,長三角政府層面的區域合作新機制已經確立,由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層運作”。與此同時,長三角在交通、社保、金融、信用等十大平臺上全力推進一體化,“破冰”之聲不斷。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説,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加速了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步伐,並且正由單一的經濟一體化向社會、文化、科技、生態等綜合性要素的全面一體化轉變。 長三角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歷經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個歷史階段的發展,現以全國2.1%的陸地面積、11%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7%的國內生産總值、24.5%的財政收入、47.2%的進出口總額,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最高、綜合實力最強、城鎮體系較為完備的區域。

  在這片不斷創造夢想和驚喜的神奇土地上,“十一五”期間,區域協調、融合發展的大戲拉開大幕。特別是長三角區域規劃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先後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長三角區域戰略定位和一體化發展方向、重點任務,提出了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目標,把這臺一體化大戲不斷推向高潮。

  昔日“洼地”成為新的增長極

  國務院常務會議2009年6月10日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這個地區每人平均GDP必須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準;成為重要經濟增長極、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加上201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長三角地區擁有了兩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發動機”。

  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向來被視為“洼地”的蘇北、蘇中地區以及浙江的衢州、麗水、舟山等地,2009年無論是工業總産值還是吸引外資數額,都明顯超過了所在省的平均水準,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增長潛力。

  “近年來,一些在蘇北落地的子公司比在蘇南的母公司開發水準還要高,表明這次轉移是一個産業提升的過程。”江蘇省經貿委相關負責人説。

  在江蘇南通人眼裏,江蘇沿海和上海對接前景廣闊。他們認為,江蘇沿海大開發是大上海跨過長江向北擴張的重大機遇,也是南通接受上海輻射的重大機遇。2008年5月,蘇通大橋通車後,從南通到上海只需1小時車程。等到南通啟東跨江連接崇明島再通上海市區的大橋和隧道通車,南通與上海就連成一體了。

  在落實規劃過程中,江蘇沿海地區的“地方動作”不斷,促進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連雲港提出,未來3年到5年內,將著力打造區域性的現代化物流中心,並將在開發區形成新的産業集群;南通的如東縣,正在加速建設江蘇最大海陸通道——洋口港,每年有數百億元鉅資進場配合港口建設;此外,江蘇已在醞釀成立沿海開發銀行,為沿海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金融支援。 長三角兩省一市的領導層已達成共識:協調建設長三角沿海經濟帶,以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為龍頭,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實施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建設為兩翼,全面提升長三角地區沿海開發開放水準。

  轉變方式共鑄輝煌明天

  長三角區域規劃明確提出,“長三角將努力建設成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示範區、改革創新的引領區、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國際化發展的先導區”。

  “示範、引領、先行、先導——這四個詞,充分説明瞭國家期待長三角地區在新一輪區域發展中繼續保持領先。”區域經濟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沈玉芳説。

  如何繼續當好排頭兵,是擺在長三角各地面前的共同課題。以黨的十七大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兩省一市開拓一體化新局面、繼續領跑全國的重要途徑。

  長三角在“十一五”收穫了豐碩成果,但也率先嘗到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帶來的陣痛。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全方位遭遇“瓶頸”,使長三角一度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在形勢逼迫和艱難的主動調整中,長三角開始探索區域經濟新的發展模式。

  結合世博會環境整治,全年淘汰600項落後産能;擠出100億元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創新和高新技術産業化;加快行政體制改革,激發企業和社會的活力……上海在2009年為轉方式、調結構採取的一系列舉措,是長三角轉型的縮影。

  這是一次漂亮的轉身。如今,長三角製造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交出了優良的成績單。 浙江,2005年以來傳統紡織業、紡織服裝和皮革産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分別下降1.85、0.61和1.02個百分點,新興的太陽能光伏産業等得到快速發展。江蘇,傳統的小紡織服裝、小冶金、小化工等産業大批關閉,大批先進製造業落戶蘇南。上海,電子資訊、汽車、石化、成套設備、精品鋼材、生物醫藥六大重點行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比重達65%。

  此外,現代服務業已成為長三角經濟的重要一“翼”:上海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0.2%上升至去年的59.4%,服務經濟正邁向“三分天下有其二”。江蘇去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較五年前提高4.5個百分點。浙江自2005年以來,第三産業增加值連續五年快於GDP增幅,去年對GDP增長貢獻率已達57.6%。

  10月13日,滬蘇浙皖相關領導再次聚首上海,共商長三角發展大計。各省市的決策者一致認為,明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為此,各地將協力組織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務實推進各個重點專題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全面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再上新臺階。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