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融合助兩岸人心靠近 ECFA效益即將爆發

時間:2010-08-27 13:41   來源:國際線上

臺灣民眾舉行集會支援ECFA

  ECFA 效益迅速擴大化,推動兩岸合作和交流全面提升

  臺灣曾是美日在冷戰時期構築的針對中國大陸的“第一島鏈” 的關鍵一環。在近來美國“重返亞洲”,拉日韓、東盟、印度等國形成對中國“包圍圈”之際,兩岸關係的發展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美國《僑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説,“後 ECFA 時代”,兩岸拼出了大中華經濟版圖。

  ECFA 效益即將爆發

  8 月17 日晚,臺灣“立法院” 臨時會議表決通過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預計下個月在兩岸同步實施。19日,臺灣外貿協會和臺企聯在臺北聯合舉辦 “後ECFA 時代搶抓大陸商機”研討會。23 日,臺灣經濟建設部門在臺北舉行大規模的“投資臺灣招商説明會”,推出新台幣4300 多億元(5 台幣約合1 元人民幣)的投資項目。

  臺灣民調顯示,比起一個多月前ECFA 剛剛簽訂之時,民眾對 ECFA 的支援率又上升了近10 個百分點。不少基層從業者都對媒體表示,ECFA 是很多從業者一輩子都碰不到的機會。

  以受臺灣普通民眾關注的農産品為例,廣闊的大陸市場將緩解臺灣地區農業盛産滯銷的燃眉之急。高雄縣永安鄉漁民蘇仙堃表示,ECFA 生效後,石斑魚輸入大陸將變成零關稅,一些養殖戶已經有意加大養殖量,獲得更多的利潤。臺灣的茶農也盼著ECFA 的正式實施。他們對媒體説:“臺灣頂級的茶葉也就每斤賣10000 新台幣,可是聽説在大陸一般的好茶就能賣到30000 元一斤,依託ECFA,農業想不發展都難。”

  據臺灣財經機構估算,僅僅 ECFA 的早期收穫,就能給臺北、新北、臺中、高雄、臺南五個“直轄市”增加最少1100 多億元新台幣的産值,創造3409 個就業崗位。

  那些曾經擔心臺灣經濟走向邊緣化的人士,則高興地看到 ECFA 為兩岸貿易和投資打通了 “生命通道”。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臺灣不再是當地媒體口中的“貿易孤兒”,而是將隨著大陸更多地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臺當局統計部門“主計處”公佈數據,臺灣今年第二季GDP 增長率飆升到12. 53%。在“亞洲四小龍”中,臺灣終於擺脫末座的尷尬,躍居第二。

  與此同時,已到大陸發展的臺商除了一貫的沿海地區外,還在積極地“北上西進”。臺灣中華兩岸企業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張晁祥表示:“從根本上來説,ECFA 獲得兩岸認同後,從制度上保證了臺商得到實惠,使得臺商對到內陸投資充滿信心。”

  不少臺商還表示,大陸人情溫馨,群眾勤勞樸素,也是吸引他們前來的重要人文因素。

  兩岸交心繼續深化

  “ECFA 的簽訂標誌著兩岸經貿關係進入一個深層次的發展階段,也為兩岸展開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可借鑒的模式。”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楊開煌説,全面推進和深化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商簽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協議,建立兩岸文教合作機制,自然浮上臺面。

  其實,17 日的臺灣“立法院” 臨時會議已經為兩岸文教交流又打開了一扇大門———允許大陸學生赴臺,41 所大陸大學的學歷也將在臺灣獲得承認。不過,“千呼萬喚”才出來的修改法案設立了 “一限二不”,即規定大陸學生不能就讀某些涉密領域的專業,以及大陸學生來臺不得打工,等等。臺灣高教界人士在樂見法案通過的同時,也敦促當局儘早取消有關限制措施。

  臺灣《聯合報》近日的一篇社論指出,大陸學生來臺在兩岸關係中雖然算不得特大的事,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它牽引的是兩岸的心。開放大陸學生來臺,簡單地説,就是邀他們住在臺灣,了解臺灣。兩岸交心,這才真正開始。

  看到ECFA 發揮強大功效,教育領域合作加深,臺灣的文化人也坐不住了。日前,“中央廣播電臺”常務董事高惠宇表示, ECFA 簽訂後,該文化登場了,應開放兩岸文化行政單位到對岸駐點,設立文化代表處或辦事處,還應催生文化交流框架協議早日誕生。“從增進兩岸同胞之間了解和情誼的角度講,文化的力量比經濟更大”。

  臺當局相關人士透露,下一個浮上議程的議題,很可能是兩岸新聞交流。接下來,隨著往來更便利,兩岸婚姻、求學、就業等將大幅增加,兩岸關係將越來越“生活化”。

  ECFA 順利推進所帶來的良好的氣氛使人們不由得倍感珍惜,心生一些深藏已久的希望。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科研室主任彭維學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儘管ECFA 的簽訂增強了兩岸融合,但應該看到,它與政治、軍事、安全等方面的發展並不能畫等號。“如果ECFA 的成效巨大,未來推進到政治協商層面不是沒有可能。但這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本報記者/李靜)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