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輿論:ECFA簽署使兩岸經濟關係跨入新紀元

時間:2010-06-30 16:15   來源:新華網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29日在重慶簽署。30日出版的香港、澳門各大報紙紛紛在顯著位置進行報道,併發表社評或評論。輿論普遍認為,ECFA的簽署符合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於兩岸共同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標誌著兩岸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軌道,兩岸經濟關係由此跨入了新紀元。

  香港《文匯報》在社評中説,ECFA的正式簽署標誌著兩岸經貿進入制度化軌道,是繼去年全面實現“三通”之後,兩岸經貿關係的又一重大突破,兩岸經濟關係由此跨入了新紀元。ECFA框架涵蓋了兩岸間的主要經貿活動,對於提振臺灣本土出口,刺激島內經濟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臺灣是外向型經濟體,島內資源短缺,出口貿易是臺灣經濟的命脈。近年為應對歐美經濟不景氣,區域化經濟在各地不斷加速,如果臺灣仍然坐困孤島,只會令經濟民生進一步惡化。ECFA將為臺灣經濟注入動力,化解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邊緣化困境。

  《大公報》在報道中引述專家觀點認為,ECFA的最終簽署,使兩岸的主流民意都感到振奮,兩岸貿易更加便利,關稅減免令眾多行業受惠,是企業盼望已久的。專家指出,ECFA對臺灣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大陸經濟在亞洲和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且中國大陸與東盟已經啟動自由貿易區,臺灣可以借ECFA避免經濟被邊緣化。大陸方面明確表態不向臺灣輸出勞務和農産品,對這些相對弱勢的産業和階層給予照顧,充分釋放善意。ECFA最終簽署,這是兩岸多年來經貿往來的客觀現實促成的。

  《澳門日報》發表社論認為,這份協議是兩岸近30年交流成果的集中體現,是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歷史必然。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尚未完全消除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日趨嚴峻的貿易保護主義,ECFA將為兩岸經濟注入一支強心針。兩岸可望在新一輪融合中形成更合理的産業佈局,更有效的經濟資源配置,在提升各自競爭力基礎上,更好地攜手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實現新的飛躍,共同維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社論指出,ECFA簽署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實現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兩岸經貿關係將從單向投資變為雙向投資,從單一形態變為多元化形態,兩岸經貿合作將實現大交流格局,經貿關係將更趨緊密,更加相互依存、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香港《經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説,ECFA的簽訂可讓臺灣經濟免於被邊緣化,同時兩岸由和平發展到經濟整合,是“和平紅利”展現的效果。文章認為,臺灣借大陸內需市場帶動傳統産業的再生機會,對臺灣産業結構平衡將有巨大幫助。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臺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更加緊密,就可借助大陸之勢在世界市場引領風騷,臺灣的産業也可通過ECFA的實施轉型升級,對臺灣經濟的穩定成長有極大的助益。

  《信報》社評認為,ECFA為臺灣島內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存活的新路徑,可以借開拓大陸市場繼續發展。除了製造業,從2012年開始,在大陸獲利的臺資銀行可以對臺商經營人民幣業務,令臺資可以分享大陸金融業的“蛋糕”;從此,臺灣的經濟金融完全進入大陸的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局面。相信在ECFA的基礎上,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對於ECFA簽署對港澳“仲介角色”的影響,此間輿論也多有評析。《文匯報》的社評説,兩岸經貿融合對香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兩岸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也為香港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香港一方面應鞏固金融業的優勢,特別在人民幣業務方面應不斷發展;另一方面應配合兩岸在智慧財産權保護上的合作,加快發展檢測、認證等産業,提升競爭優勢。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