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臺灣媒體紛紛聚焦正在北京召開的國共兩岸經貿論壇,民眾對兩岸經濟互動的關心也不斷升溫。不甘寂寞的陳水扁當局似乎有點坐不住了,忍不住也要搞點“北京概念”。4月16日,民進黨的軍師陳明通突然爆料,稱陳水扁早在連戰之前就已派“密使”到大陸溝通包機通航之事。雖然此後“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公開否認了這一消息,但有關“兩岸密使”的話題一時又成為島內輿論關注的焦點。
傳陳水扁一週前派“密使”赴京
曾經是臺灣“陸委會副主委”的陳明通在接受中天電視臺採訪時稱,早在一週前,陳水扁當局的授權代表已經前往北京,具體洽談兩岸貨運包機便捷化、假日包機、週末包機等方案,並稱這次商談“比較有突破”。陳明通還説,正是由於兩岸民航組織間的商談有新進展,臺灣“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日前才會有把握地説:“今天談成今天就可開放,明天談成明天就可開放。”陳明通借機為臺灣當局開脫,稱兩岸迄今無法就包機事宜達成共識,並非臺方的問題,其中還涉及兩岸民航經濟利益的分配。稍後,他又向《中國時報》進一步透露,這個受託前往大陸洽談包機事宜的團隊于4月8日到10日在北京。《中國時報》就此向各方查證,臺灣“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李南陽以“沒辦法查證,明天再説”作為回復,“陸委會主秘”詹志宏也避而不答,讓媒體“去問陳明通”。
到了第二天,終於有人出來説話了。被臺當局正式授權、多次與大陸談判兩岸包機的臺北航空商業運輸同業公會理事長范志強説,今年他在參加完兩岸民航業界新春聚會後就再也沒有去過北京,他本人不是所謂的“密使”。但他也表示,春節包機過後,兩岸航空業界一直透過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等方式聯繫,最近一次在一兩周前,“雙方確實有針對兩岸客貨運包機進行的協商,但沒有在北京見面”。
另一位被猜測可能是“兩岸密使”的中華航空前董事長李雲寧,也表示他只是在13日至16日期間和臺大教授一起赴北京參加兩岸經貿論壇,且是團進團出,根本沒和北京官方接觸,更不可能為陳水扁當傳話“密使”。
親民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李鴻鈞則認定民進黨當局和大陸之間有“密使”,他説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對臺灣經濟和全臺民眾有利,“總統府”無須回避陳明通的説辭,“坦白大方承認又何妨?”
面對各方越來越濃的興趣,臺灣當局終於扛不住了。17日,“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公開對此事作了澄清:“兩岸目前沒有密使,也沒有密商。”不過他説,有關包機事宜兩岸正在“溝通協調”中,且雙方“共識較高”,如果協商進展夠快,“端午包機不排除成行”。
製造“與大陸高層有秘密溝通管道”的印象
一會兒説有密使,一會兒又否認,臺灣當局的路數真是讓人看不懂。對此,泛藍“立委”認為,陳水扁刻意放出“派密使與大陸溝通”的消息,就是為了和“胡連會”別苗頭,這種“變變變、騙騙騙”的作風,顯示陳水扁擔心國民黨在促進兩岸關係緩和上“功高震主”,於是焦慮地打出這張“密使牌”,來挽回他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的頹勢。有臺灣媒體分析説,看到連戰在大陸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高規格接待,臺灣新聞界更是連日熱播相關消息,陳水扁深感“被邊緣化”的危機,所以才刻意讓部下拋出這個“密使”的話題,希望給臺灣民眾一個“我也有與大陸高層秘密溝通管道”的印象。
島內分析人士指出,陳明通至今仍是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主要策士,深諳兩岸互動之道,他之所以會爆出“密使”事件,是為了想説明,蘇貞昌之所以搶在首次兩岸經貿論壇之前説“可能片面宣佈兩岸包機直航”,不是為了與連戰“搶頭香”,而是他們自己早已付諸努力的結果。當然,陳明通的放話,在另一層面也透露出一個資訊,即民進黨內部對於到底是繼續被陳水扁的“急獨”路線“綁架”,還是另尋出路,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兩岸密使”傳聞多
所謂“密使”原指雙方在正式溝通協商之前互摸底線的人員,在臺灣政治中,這個詞用得很多,陳水扁耍弄“密使概念”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耐人尋味的是,以前“兩岸密使”在臺灣是眾人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但近兩年來,這個詞卻顯得越來越有正面價值。
陳水扁上臺之初,為了操弄兩岸對立,一再宣傳國民黨曾多次派“密使”與大陸接觸,“兩岸密使”一度成為“秘密出賣臺灣利益”的代名詞。在此情況下,藍綠陣營互指對方有“兩岸密使”的事件一再發生,甚至還扯進了美國人。
2001年5月,陳水扁會見前美國科學家協會理事長史東,島內就有輿論指史東是“兩岸密使”。2003年12月,民進黨“立委”李文忠稱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兩個月內5次赴大陸,是泛藍的“兩岸密使”。作為回擊,國民黨反指李文忠等曾多次往返大陸,可能是陳水扁的“密使”。
2004年,正當島內“總統”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民進黨指國民黨“立委”李全教曾任連戰“密使”,向大陸彙報“總統”選情。但幾乎與此同時,陳水扁在上電視接受專訪時,突然從自己口袋中拿出一張紙條,稱這是大陸高層在2000年他就職前給他的,內容是“兩岸雙方在互相尊重對等下,處理好未來一個中國問題”,並表示他第一次就職典禮時所宣示的“四不一沒有”,乃是與大陸溝通後所做的決策,暗示他與大陸之間“有密使來往”、“隨時可以溝通消息”。
似乎就是從那時起,民進黨不但不再羞于談“兩岸密使”,甚至有時候還想方設法地暗示自己有“密使”。2004年10月,針對陳水扁對臺商預告“雙十談話會有重大宣示”,“行政院”也草擬“兩岸人貨對飛不落地”的直航政策,“臺聯黨”罕見地爆料指稱,這一系列變化是陳水扁在八九月間派“密使”穿梭兩岸所致。2005年9月,陳水扁又稱,他在5月曾請宋楚瑜給胡錦濤帶話。不過,親民黨立即澄清,説自己不會擔任“密使”,也“沒有傳話問題”。
從“抹紅”變成“貼金”
民進黨對於“兩岸密使”態度的戲劇性變化,恰恰反映出臺灣島內政治氣候的變遷。民進黨不止一次地自曝“密使”風波,當然不是為了給自己“抹紅”,而是想給自己臉上“貼金”。因為時至今日,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早已成為臺灣選民的基本訴求。臺灣媒體稱,這一次兩岸經貿論壇在島內引起的熱烈反響,足以讓任何一個民進黨當局的官員認識到,臺灣如果沒有大陸經濟的支援,必然走向經濟崩盤、社會動亂的不歸路,所以蘇貞昌才會在連戰出發前匆匆宣佈“半年內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客貨運包機、農産品輸大陸”等政策。正是民進黨高官也有了“再不對大陸政策有所開放、政權將難以為繼”的認知,所以才有了“密使”假像的營造,説穿了,這也是民進黨走入歧途、茍延殘喘的伎倆。
總之,所謂“兩岸密使”,雖然真真假假,難以辨別,但都與島內的政治生態、民意動向密切相關。臺灣當局應當看到,所謂“密使”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兩岸之間的問題的,只有公開、坦誠地了解和順應島內民意脈動,才可能讓兩岸關係取得更好的發展。▲蕭師言 王偉東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