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報評經貿論壇:兩岸共同“拼經濟”臺灣有前途

  時間:2006-04-15 15:38    來源:     
 
 


 
  中新網4月15日電 對於14日在北京開幕的兩岸經貿論壇,島內媒體今日紛紛發表評論文章給予關注。代表島內各大型企業的工商界領袖在國民黨代表團中引人注目,其中隱含的一項重要意義是:島內業者決心脫離民進黨當局“積極管理”的束縛,希望藉在野黨構築的這項兩岸經貿互動平臺,另尋商機,走自己的路。因為兩岸經貿論壇是以經貿作為唯一的主軸,只有兩岸共同“拼經濟”,臺灣企業才有前途,臺灣人民才有前途。

  臺灣《中央日報》的社論文章以《企業選擇走自己的路》為題指出,政黨輪替後,島內若干企業確實在“西瓜偎大邊”的考慮下,公開表達了支援泛綠的政治立場。但這些企業的政治表態,卻付出了經濟利益的慘痛代價。在“政治淩駕專業”的原則下,民進黨“政府”並沒有照顧到企業界的專業需求。

  首先,民進黨“政府”無力和無能施政,使島內投資環境因為治安敗壞和社會的缺乏穩定而每下愈況。不僅外來的投資裹足不前,島內投資者也缺乏足夠的誘因。再加上,“政府”政策朝令夕改,反反覆覆,使島內企業在難以“揣摩上意”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進行中長期的經營規劃。

  其次,民進黨“政府”欠缺全球化趨勢下應該具備的“國際觀”和“中國觀”,無法為島內企業在外國創造商機。就以兩岸經貿關係為例,大陸市場對臺灣企業生存和發展起的關鍵性作用,無論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看,都有許多數據可以加以驗證。無奈,民進黨“政府”偏偏執著于意識形態的偏見,採取“積極管理”的政策,逐步關閉企業界登陸大陸的大門。

  島內企業這次隨同連戰主席出訪大陸,是選擇走自己的路,因為在整個訪問過程當中,一些企業界代表必然會在民進黨“政府”戴上的政治有色眼鏡下不斷地受到監視。儘管如此,我們認為企業界選擇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因為這次的兩岸經貿論壇是以經貿作為唯一的主軸,只有兩岸共同“拼經濟”,臺灣企業才有前途,臺灣人民才有前途。

  臺灣《中國時報》的評論文章指出,兩岸經貿論壇有幾個現象相信執政當局是不會低估的:

  第一,國民黨透過兩岸經貿對話所打開的雙贏論述空間,以及所獲得的民意支援度,已經不是綠營的“賣臺説”或紅帽子所能阻撓了;

  第二,大企業已經擺明瞭開始選邊站。這次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50余大企業,有許多負責人已經不再避諱而選擇親自出席,他們的産值加在一起已經接近臺灣總産值的五成,換言之,不論扁當局未來要對這些大企業怎麼積極管理,已經擋不住他們西進佈局的步伐了;

  第三,隨著經貿對話的次第展開,若干措施的推進已經逐漸不再理會臺灣行政部門的政策攔阻,直接繞過政治而行了。

  文章説,當越來越多的兩岸經貿互動根本繞過行政部門而自行運作,行政部門將會發現,他們不僅無從“積極管理”,而且將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快速被邊緣化,他們所最怕碰到的“去政府化”現象,恐怕將真的成為現實。

  文章説,目前臺灣經濟尚能維持起碼上揚的局面,正是在靠兩岸經貿支撐,如果將這部分刪去,臺灣早就陷入負成長了。兩岸經貿依存度已然走到這個地步,主政者卻還是成天端著意識形態念咒,也就莫怪民間要選擇自力救濟了。

  臺灣《聯合報》的社論文章指出,大陸成為“世界工廠”與市場,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不再是預測的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麥肯錫顧問公司分析,臺灣參與大陸成長的機會之窗只剩兩、三年,如果錯過,薪水跟生活品質未來10年會下降。去北京的大老闆不過是在商言商,“末班車”馬上要開,再不上車就來不及了,誰能等到2008呢?

  臺灣《中華日報》的社論指出,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團赴北京出席兩岸經貿論壇,隨同前往的頂尖企業領導人超過50位,顯示就算會惹惱扁“政府”,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也要選擇一條正確的路。

  賈慶林在論壇開幕時呼籲,實現兩岸全面三通,以及開放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另一方面又表示兩岸可建立長期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意謂扁當局宣稱要推動的直航、觀光,只能透過民間來處理,但若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就可恢復談判建立經合機制。

  文章説,陳水扁若只會批評國共論壇是大陸“遮羞布”,而不思改善兩岸關係,具施壓效果的論壇將使其陷入跛腳。誰能打動民心?不言可喻,扁當局還有什麼籌碼與大陸抗衡?

  臺灣《工商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開放大陸人士來臺觀光旅遊,對兩岸而言都是有利無弊的政策。除了增加見聞的傳統旅遊收穫及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外,兩岸人民的加強互動與溝通,以及雙方因為觀光旅遊這種較不具政治敏感性活動的扮演潤滑劑作用,也可以將近年來累積的誤會及隔閡全數化解,甚至重新認識對方及重建相互信任。
 

  來源:中新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