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
字號:
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效果分析

  時間:2006-04-07 13:27    來源:     
 
 

  內容提要  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利用市場調研的結果和資料,分別從貿易規模、貿易通路及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三個方面分析了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現狀。並且,從臺灣水果與大陸本地水果以及其他産地進口水果的競爭方面,分析了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效果,並據此提出了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政策建議。

  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其具有熱帶、溫帶兩種氣候特徵,能適應熱帶水果和亞熱帶水果及溫帶水果的栽培和生長,加上臺灣注重品種改良,因此,生産的水果不僅品種多,而且品質好。近年來,臺灣出於産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已經把水果業作為主要發展的産業,其規模很大,目前的年産量達265萬噸,已成為臺灣第二大類農作物,佔臺灣農業的65%-70%。長期以來,臺灣水果除了供應本島居民消費外,還遠銷歐美等市場。加入WTO以後,受“洋”水果衝擊,臺灣水果價格不斷下跌,島內市場中有許多品種逐漸被外國水果替代,外銷市場也開始走下坡路。綜合來看,臺灣水果業現在至少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島內市場銷售能力較弱,價格疲軟,果農收益無法保證;二是加入WTO後市場壁壘降低,有限的市場受到島外産品衝擊。因此,開拓大陸內地市場己成為解決臺灣水果業困境的一條捷徑。

  2005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切實幫助臺灣果農解決豐收滯銷問題以來,臺灣水果拓展大陸市場的聲勢日漸增長。特別是在福州、廈門、上海等地陸續舉辦的臺灣水果展銷會,以及2005年8月1日起大陸對臺灣15種水果實施零關稅措施的宣傳和帶動下,大陸消費者對臺灣水果的認知程度大大提高,一度形成熱銷局面。然而,由於兩岸顯著的生産條件差異和特殊的政治經貿關係,加上市場起步階段缺乏規範有序的運營環境,臺灣水果在大陸市場的銷售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如何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臺灣水果在大陸銷售的市場效果成了兩岸農業界共同關心的重要議題。

  一、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正式展開以後,首先是果樹種植業先行進入大陸,特別是在福建和海南等地逐漸有大批的臺商和果農進入當地開發種植。近幾年,在兩岸加入WTO後,大陸廣闊的市場對臺灣農産品外銷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在經濟規律的驅使下,臺灣鮮果業已經在逐步策劃全面登陸大陸市場。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2004年臺灣生産的12種熱帶水果:袖子、檳榔、芒果、楊桃、蓮、芭樂(番石榴)、棗子、橘子、木瓜、釋迦(番荔枝)、香蕉、鳳梨(鳳梨)出口至內地金額霧為163.7萬美元,佔內地水果進口總額的1.47%。

  (一)貿易規模

  臺灣水果的出口外銷以熱帶水果為主,銷售地區包括日本、美國、加拿大、祖國大陸、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市場。但從貿易總量來看,臺灣出口到大陸的水果一直以來都僅佔臺灣水果外銷份額的很小比例。2004年大陸自全球進口水果總額6.18億美元。其中,自臺灣地區進口水果價值237萬美元,佔同期大陸進口水果總額的0.4%。臺灣主要外銷水果中,對大陸出口規模較大的産品有檳榔、番石榴、芒果、葡萄柚和楊桃,近兩年柑橘的出口規模也有較明顯的增長。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大部分種類水果對大陸的出口金額和所佔大陸進口總額的比例均比較小,只有番荔枝和楊桃等少數品種,大陸在2004年以前的進口都是來自於臺灣。

  2005年8月1日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1—6月,大陸自臺灣地區進口水果133.9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從貿易數據可以反映出,自2005年上半年大陸不斷出臺一系列對臺水果進口的優惠政策措施以來,明顯地拉動了臺灣對大陸水果的出口規模,並且也表現出臺灣對大陸水果出口潛力在一定程度上的釋放。

  (二)貿易通路

  臺灣水果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進入大陸以來,一直都是經香港轉口運抵廣東裏水,然後再從這個全國最大的進口水果集散地發往全國各地。這條路徑有兩種運輸方式:一是使用卡車拖運集裝箱或散裝貨車經由港深邊界皇崗、文錦渡或沙頭角口岸進入深圳,再經陸運至廣東裏水水果批發市場;二是從香港港口卸貨,改用內河平底駁船沿珠江支流運至廣州市花都區碳步鎮,然後轉陸路運至廣東南海市裏水水果批發市場。2005年以後,為配合臺灣水果順利出口大陸市場的優惠政策,允許臺灣水果經由所有對臺灣水果有檢驗檢疫能力的口岸進入大陸市場。但由於兩岸目前沒有實現直航,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運輸路線仍要繞經第三地轉口進入大陸,空運要繞經香港,海運要繞經香港或日本石垣島。

  從臺灣水果出口大陸各主要城市的運輸通路來看,空運的時間雖然較短,但運輸成本太高,大部分水果不宜採用;海運的運輸路程由於要繞經香港或日本石垣島,運輸時間都比較長,從臺灣到距離最近的福建也需要2-3天的時間,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對水果的保鮮非常不利。因此,兩岸運輸通路不暢成為目前制約兩岸農産品貿易增長的突出障礙。

  (三)存在的問題

  自2005年5月以來,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帶動下,大陸許多城市普遍開始擴大臺灣水果進口規模。通過福建省海關獲得的數據表明,僅2005年5—7月間,從福州海關進口的臺灣水果共計8批,158噸;從廈門海關進口的臺灣水果為18批,90噸。在此期間,分別在福州和上海舉辦的“中國(福州)海峽經貿交易會”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覽暨臺灣農産品展銷會”也表現出臺灣水果在大陸有巨大的需求空間。然而,通過細緻的市場調研,反映出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規模增長仍然存在一些市場因素的制約,而且在大陸各地的銷售狀況也不盡相同。

  1.價格下降與高運輸成本之間的矛盾。比較臺灣水果的出口離岸價格和在內地主要城市的市場銷售價格(見圖2(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臺灣水果出口到大陸市場以後的售價一般都是島內價格的2倍以上,有的甚至高達5-6倍。

  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自然會對臺灣水果在內地的銷售産生不利影響。造成臺灣水果在大陸銷售價格驟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兩岸間運輸成本過高。據臺灣“外貿協會”顧問黎堅的計算,臺灣金煌芒果經香港出口至廣東東莞果菜副食交易市場,在零關稅的情況下.成本增加近1倍。在北京水果批發市場的調查得知,目前從臺灣空運水果至北京的價格為25人民幣元/公斤。可見,當前形勢下運輸成本在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總成本中佔的比重相當高。

  2.建立穩定市場銷售渠道與貨源供應的矛盾。大陸給予臺灣水果零關稅和通關便利等優惠措施,旨在解決臺灣果農豐收季節産品滯銷的問題。而臺灣受限于土地面積狹小的影響,水果年産量僅為大陸年産量的3.8%-4.4%的水準(黎堅,2004),因此,既容易出現滯銷也容易出現供應短缺的現象。以2005年為例,由於受颱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臺灣水果大幅度減産,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市場調研中發現,一些臺灣水果品種常常出現缺貨現象,由此顯現出市場供應問題。

  目前,臺灣水果在大陸銷售市場還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和消費群體,需要有穩定的貨源支援。而臺灣水果價格波動幅度大、貨物供應量有限的特點對市場的發育和持續發展都會産生不利影響。

  3.通關便利與嚴格檢疫的矛盾。為了配合大陸給予臺灣水果的進口優惠政策有效落實,自2005年3月起,大陸許多口岸的海關、檢疫部門相繼出臺便捷通關措施以保證臺灣農産品快速、及時通關。以上海口岸為例,對臺灣水果人境實行五大措施,開設了方便快捷的“綠色通道”,做到快速審批、快速報檢、快速檢疫、快速檢驗、快速放行,臺灣水果入滬可以做到隨到隨檢,全天候實施查驗,通關檢疫時間大大縮短。

  筆者在福建等地檢疫部門的調研中了解到,這些快速檢驗檢疫措施的確大大加快了臺灣水果的通關速度,但對於檢疫部門來説,快速驗檢疫和嚴格控制疫病蟲害的進入是一個兩難選擇。2005年臺灣水果受災嚴重,産量低,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規模比較小,通關便利與嚴格檢疫的矛盾不很突出。當臺灣水果産量增加,出口大陸的貿易規模也會隨之擴大,這一矛盾將會十分突出。

  二、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效果

  因應大陸給予臺灣水果檢疫準入範圍擴大、免征關稅及通關便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臺灣水果對大陸的出口規模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然而,臺灣水果在大陸市場的銷售情況以及對大陸市場的影響程度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一)對大陸消費者的市場調查

  2005年8月初,筆者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做了臺灣水果消費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兩地消費者對臺灣水果的消費水準和消費傾向非常接近,同時也表現出一些消費特徵上的差異(見表1(略))。

  通過北京和上海兩地消費者對臺灣水果的消費調查反映出,大陸消費者普遍認為臺灣水果在大陸的銷售價格比較高,而且銷售前景不樂觀,消費者也都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體。

  (二)臺灣水果對大陸本地水果市場的影響

  臺灣出口大陸以熱帶水果為主,在大陸市場上與之形成競爭的水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産自福建、海南、廣西等地的本地水果,另一類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進口水果。這兩類水果與臺灣水果在品種和品質方面都非常接近,但存在明顯的成本和價格差異,競爭的形式和佔領的市場也各有特點。

  1.臺灣水果與本地水果的競爭。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許多熱帶水果的優良品種開始被廣泛引入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目前臺灣出口大陸的水果種類在福建和海南等地均有種植。有統計數字顯示,海南每年銷往內地的水果有160多萬噸,遍佈全國60多個城市,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固定銷售渠道、固定的客戶群,而臺灣水果目前僅在少數大中城市銷售,並且受運輸時間、數量等因素制約很大。因此,二者在大陸絕大部分市場上還沒有形成競爭態勢。

  臺灣水果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水果雖然品種接近,但品質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上生産成本及在大陸的銷售價格差距較大,二者銷售的目標群體也有顯著不同。臺灣水果在大陸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型商場、超市內銷售,針對的是高端消費群體,海南水果則大部分在水果批發市場銷售。筆者從對福建等地水果種植和銷售企業的調研了解到,在臺灣水果進入大陸的宣傳帶動下,大陸消費者對臺灣品種的熱帶水果認知度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南沿海生産的同類水果在內地市場的銷售。因此,臺灣地區水果零關稅進入,不僅不會對本地同類水果造成大的衝擊,且在銷地形成了互補效應。

  2.臺灣水果與東南亞進口水果的競爭。從2003年10月1日起,中泰兩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中的“早期收穫”方案下,提前對兩國間蔬菜和水果類産品的貿易開始實現了零關稅。零關稅實施後,中國大陸從泰國進口水果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果進口增長明顯,其中有一部分是替代了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口。

  臺灣水果目前佔領的僅是大陸高端水果市場的一部分,與之形成競爭的主要是泰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生産的熱帶水果。對比2003年大陸自臺灣地區及這些東南亞國家進口熱帶水果的價格可以看出,臺灣水果的價格相對較高(見表2(略))。

  臺灣水果不僅遠比大陸本地産的同類水果價格高,而且也普遍高於東南亞國家的同類水果。以蓮霧為例,筆者在北京新發地水果批發市場了解到,臺灣黑珍珠蓮霧比泰國蓮霧價格高出1倍多。可見,臺灣水果在大陸高端水果市場仍然存在較明顯的價格劣勢。三、分析結果與政策建議從2005年5月,大陸逐步落實對臺灣水果進口的便利優惠措施以來,兩岸民眾普遍反映出對擴大兩岸農産品貿易的熱切和支援,許多大陸消費者也是首次開始認識和嘗試臺灣水果的美味。同時,在臺灣水果出口大陸過程中也使臺灣社會特別是臺灣農民開始切身體會到加強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帶給兩岸人民的直接利益和好處。然而,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需要從兩岸實際出發,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依據市場經濟規律認真審視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現狀與前景,對促進兩岸農産品貿易增長、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有著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從本文對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分析得出,臺灣水果在大陸高端消費市場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發展空間,這對臺灣其他農産品出口大陸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參考。但由於臺灣農産品生産成本高且又受到産量和運輸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從成本角度考慮,多數産品出口大陸都是非常不經濟的。

  因此,促進臺灣水果及其他農産品出口大陸,只適合針對部分在臺灣有獨特生長優勢且價值較高的産品,如蓮霧等。在促進措施方面,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兩岸推動直航等措施進一步降低臺灣農産品的成本和價格,使臺灣優勢農産品在大陸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此外,發揮臺灣在農産品商品化推廣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在大陸農産品高端消費市場建立臺灣品牌概念,另一方面借此帶動大陸農産品品牌化發展。

  由臺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分析還得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優勢在於生産要素的互補。産品貿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節和彌補兩岸農業生産領域的不足,但兩岸農産品的生産成本差距較大,臺灣農産品與大陸農産品相比,普遍缺乏競爭優勢,在大陸的市場空間非常有限;臺灣的市場空間總量很小,大陸農産品出口臺灣的潛力也比較有限。若使兩岸農業真正發揮互補優勢,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獲得“雙贏”,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應當遵循“生産要素流動為主、産品貿易為輔”的原則。以水果為例,要促進兩岸水果業的共同發展,充分發揮兩岸各自的優勢,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將臺灣的技術和品種引入大陸進行種植,結合優勢佔領國際市場;二是發揮部分特色品種在臺灣種植的優勢和特點,開放大陸游客到臺灣觀光品嘗,帶動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這種互利“雙贏”的發展思路,在兩岸近20年的農業交流與合作中已經逐步得到驗證。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來源:《中國農村經濟》)

編輯:妮妮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