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
字號:
臺灣有個“亞洲蔬菜中心”

  時間:2006-01-11 12:05    來源:     
 
 

         據資料介紹,在亞洲銀行的贊助下,1973年“亞洲蔬菜中心”正式建立,地址在臺南縣善化鎮。

         該中心擁有土地120公頃,工作人員300人,其中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

         對各品種的熱帶蔬果進行品種改良研究,培訓蔬菜研究人員,建立全球蔬菜研究體系,是亞洲蔬菜中心的三大使命。

        在改良、育種方面,“亞蔬”匯集各國蔬果種源,利用雜交育種技術,試驗它們在熱帶的存活情形,穩定蔬果種苗品質,才提供給各國直接推廣或作為育種材料。近年來,在亞洲蔬菜中心的“基因研究與種籽貯存庫”裏,冷藏了4.1萬種植物的種籽,保存期長達100年。

        根據“亞蔬”研究,來自非洲的皇宮菜(洛葵)是最抗熱的葉菜植物;莧菜耐水性強;空心菜兼具抗熱耐水的優點,極適合在季節性颱風型地區種植。然而,“亞蔬”近年來最引以為傲的研究成果是番茄、毛豆和綠豆。

  番茄原是幹冷氣候帶的植物,由於富含維生素,用途廣泛,已成為世界性的高經濟作物。“亞蔬”為使番茄適應潮濕多雨的熱帶和亞熱帶氣候,自1978年開始,選用耐熱、抗多種病蟲害的品種加以研究,期望采收時可以用機械,並整串采收。經過反覆栽種和自然篩選,已經獲得成功,這對改良熱帶地區居民的營養,助益頗大。

        毛豆不僅是一項經濟作物,也是非常精緻的園藝作物。“亞蔬”培育的毛豆品種,也是成功的。毛豆根具有固氮作用,可減少氮肥的使用量,增進土地的再使用率,非常適合與稻米輪作。日本是毛豆輸出的主要市場,日本人非常挑剔,對毛豆莢的成熟度、光澤與紋絡和長度都有規定。“亞蔬”為了協助農民穩定毛豆品質,經過嚴格地試種改良,才有美觀而采收期短的毛豆誕生。

  經過科技培育,人類可享用的蔬菜品種越來越多,對蔬菜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還希望在外觀上儘量完美無暇疵,但亞洲蔬菜中心主任鄒簇生認為,消費者應培養一種觀念,接受蔬果在自然環境生長的條件下,必有少量瑕疵的事實,以鼓勵農民少用化學肥料,減少環境污染。

  近來“亞蔬”中心正積極推廣“以蟲治蟲”的天敵觀念,找出害蟲的剋星,替代農藥。主持該項計劃的印度籍專家戴樂楷説:“自然環境允許某種有用昆蟲對付害蟲,這遠比殺蟲劑來得有效”。

  以包心菜為例,啃嚙菜葉、妨礙生長的小菜蛾是包心菜的剋星,經篩選、研究後,終於發現原産于歐洲的彎尾姬蜂專吃小菜蛾,可以反制小菜蛾的破壞力。科學家們在評估彎尾姬蜂不會破壞臺灣原本的自然生態環境後,已在臺灣推廣這種防治方法。

  目前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及世界銀行等國家或單位,已陸續加入贊助“亞蔬”的行列。配合各地農業條件,推動區域合作,建立各地蔬菜研究體系與技術中心,是“亞蔬”今後長期的工作目標。


(來源:中新網)

編輯:妮妮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