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經濟發展戰略給兩岸産業合作提供大好機會

時間:2011-05-07 14:23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訊 3月14日,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確立了未來五年大陸經濟發展戰略。與此同時,臺灣當局的“黃金十年”經濟發展戰略也已明朗化。兩者間存在很大的共同點,這就為兩岸産業間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也為未來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展現了美好的前景。

  一、兩岸産業合作的契機

  從2008年下半年起,兩岸間開始了以“産業對接”為名稱的對話與交流,按照臺灣有關部門的設想,將是“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目前即將進入第三年,即實際合作階段,而這種設想已經被證明是正確預見到了相互合作發展的階段性。進入2011年後,兩岸産業合作的藍圖開始逐漸從模糊到清晰,雖然仍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與挑戰,但大門已經打開,美好的前景也已展現,關鍵就在中間的路,即如何去具體實踐了。兩岸産業合作的客觀條件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儘管程度有所不同,兩岸都共同面對著世界性挑戰與産業轉型的壓力,加強相互合作可以降低發展的風險性。站在全球發展的視野看,環保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碳的要求和既有能源開發手段的弊端形成了對産業發展的雙向壓力,使兩岸經濟發展的道路大幅收窄。長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經濟成長與民眾生活幸福指數變化背道而馳,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空話,大陸突出表現為日益有限的土地空間加深了産業之間發展的相互排斥性,城市與工業的發展不僅造成對環境的巨大破壞,也正在威脅著我國的糧食生産安全,土地、勞動力資源的利用即將或已經達到頂峰,可開發的餘地已經枯竭,走擴大規模謀發展的老路已經行不通。而臺灣則出現了自然資源嚴重制約了産業發展的情況,借由環保、社運團體的抗爭之力和朝野頻繁的紛爭已經將臺灣未來建立大規模製造業之路堵死,最近島內兩大石化建設案先後宣告取消與延後,都是這一現實的反映。而與節能減排要求相矛盾的是,當新興能源尚不成熟的時候,已有的能源手段卻早已危機重重:油氣資源已經證明無法支撐大陸經濟未來趕超發達國家所需,最近發生的日本福島核災難又使得核能安全再次成為眾所擔憂的焦點話題。究竟如何扎穩並支撐起未來發展的基礎,正考驗兩岸當政者的智慧。能源利用能否避免出現像大陸已經露頭的“未富先老”症狀一樣的危機,目前已經採取的手段充其量只能滿足今後五到十年的發展需要,而按照大陸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我們的目標是到2050年達到現在中等發達國家的生活水準,如何順利跨過這中間的時間段,卻是我們目前已經掌握的手段所無法應對的。因此實現産業升級與轉型,是當前臺灣要解決的頭等問題,也是大陸所不能不預做籌謀的緊迫任務。

  第二,大陸的經濟轉型為兩岸産業合作提供了巨大潛能。大陸過去20年中憑藉廉價充沛的勞動力與土地資源成長為“世界工廠”,但這種資源優勢逐漸不再,一方面雖然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地,卻普遍存在技術水準低,産品檔次低,利潤低“三低”現象。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愈來愈大,土地開發已經嚴重壓迫到耕地“紅線”要求。因此“十二五綱要”明確提出要實現經濟轉型,一方面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著力提高自有技術、産品與品牌等方面的綜合開發能力,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內需市場,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水準,深化醫保改革,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商品銷售渠道等方式,推動大陸成為“世界市場”,其中在大陸尚屬空白的“銀發市場”更是具有無比廣闊的開發利用空間。可以説“十二五綱要”是一個充滿龐大商機的文件,已經吸引了發達國家眾多企業的目光。而臺灣企業因為有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所賦予的獨特優勢,可以説已經佔了先天之利,如能善加利用,甚至可以成為事業的“第三春”。

  第三,兩岸未來産業發展重點有很大的重疊性,可以達成取長補短的最佳效果。兩岸在經濟發展中雖然尚處在不同水準上,但都非常重視實體經濟,製造業雖然在總體經濟中佔的份額正趨於縮小,但仍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産業發展同是未來經濟藍圖的亮點。大陸在“十二五發展綱要”中確定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目標,而臺灣“黃金十年”經濟發展戰略也提出要重點推動六大新興産業與十大服務業,兩岸間的未來重點有著相當多的重疊處:臺灣六大新興産業中的綠色能源、生物技術産業恰似大陸列出的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濃縮版;醫療照護、觀光休閒、文化創意産業也與大陸服務業發展目標有很大的近似性;精緻農業與“十二五綱要”中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精神若合符節。仔細分析後就可以發現,兩岸近中期的經濟發展戰略思路相當的一致,即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經濟基礎積極爭取跨上又一個新的臺階。兩岸産業如能按照這一戰略思路,建立符合自身需要,切實可行的合作關係,完全可以形成“1+1大於2”的關係,在未來世界産業鏈上佔據更高的價值端。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