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迎來了臺灣“85後”

時間:2011-05-08 12:1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5月8日電 (記者李寒芳 海明威 陳鍵興)已舉行7屆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首次將兩岸青年交流作為會議主題之一,代表中也因而多了不少青春洋溢的面孔。記者也了解到,20多名臺灣青年代表中,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參與這一兩岸交流對話盛會的“85後”。

  “史上最年輕”的國民黨中常委

  1988年出生的黃健豪是臺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的一年級學生。2010年9月,黃健豪獲選為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兼任國民黨指定中常委,被稱為“百年老店黨史上最年輕的中常委”。

  背負著這個稱號,黃健豪並不覺得壓力特別大。他説,作為國民黨內的新鮮血液,會更加思考未來要擔當的責任。

  平時,黃健豪和青年團的同仁們,習慣通過MSN、FACEBOOK、PTT(臺灣最大的社群網站)等各種網路平臺,和臺灣年輕人進行溝通,聽取他們的觀點。“我們也用這種方式宣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國民黨的一些政策,從點對點擴及線、面的傳播,達到宣傳與認同、爭取支援的效果。”

  黃健豪飯店房間的書桌邊,放著一本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關於大陸經濟崛起的書。“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打算參考一下,在論壇上就兩岸教育話題談談看法。”學習、認識朋友,是黃健豪給此次成都之行定的目標。

  談到論壇對年輕人的啟示,黃健豪説:“兩岸青年可以由這個機會看看國共兩黨的前輩怎麼達成共識。兩岸青年將來總會成為各個領域的接班人,有了這樣的觀摩學習基礎,未來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

  他表示,回臺灣後還希望推動建立兩岸青年交流的機制,形式可以活潑多樣,比如採取當前最流行的團隊學習方法“世界咖啡館”。每四個年輕人一桌,就某一議題暢所欲言。到一定時間,除“桌長”留在原桌不動,另外幾名組員隨機加入其他桌和新成員繼續“腦力激蕩”。幾輪過後,整個小組集合在一起分享討論結果,並將小組的共同智慧總結展示。“其實有點像大陸的相親會。”他笑著説。

  “奔”向中華文化的創意再造

  張瑞夫的名片背面印著三隻五彩斑斕的奔牛,旁邊寫著“國際奔牛節大中華區總代理”。國際奔牛節是走過全球71個城市,以“牛”為主題的公眾藝術活動,2010年首次移師廈門舉辦。

  承接文化創意專案,攻讀學業,臺北教育大學大四學生、22歲的張瑞夫可以算“牛仔很忙”。他同時還在一家名為“放”的國際文創公司擔任企劃,併為兩岸合辦的“法藍瓷文化創意大賽”提供兩岸賽事的組織服務。

  2010年,張瑞夫第一次踏上大陸。雖然只在上海待了短短4天,但考察過上海文創園的蓬勃發展後,他也由此萌生了“早一點到大陸發展”的念頭。“相較于臺灣的産業環境,大陸人口基數多,範圍大,文創産業正在起步,進展飛速,”張瑞夫説,北京的798、宋莊,上海的紅坊,都是他未來想“投石問路”的地方。

  “今年參加這個盛會,也是特別想了解對岸的文創狀況和兩岸文教交流的前景。聽到這麼多領導和主管部門的發言,見到這麼大的場面,感覺很新奇。尤其是關於解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部分,這對於職業規劃和了解大陸市場都非常有幫助。”張瑞夫説。

  一天的交流下來,張瑞夫和大陸的青年朋友們已經慢慢熟悉。張瑞夫説,會上剛結識的四川青年朋友們會帶大家去著名的成都寬窄巷子逛逛。“聽説那裏有不少文化創意小店,我也想去看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體驗當地人怎麼玩,了解當地的文化價值觀。”

  了解大陸朋友的“眉角”

  兩岸青年人所在的議題分組屬於兩岸文教合作與青少年交流議題。論壇分組發言的間歇,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生魏慶鐘也偶爾會“溜”到不同樓層的其他兩個組旁聽。

  “大陸"十二五"規劃與臺灣"黃金十年"、ECFA實施與促進兩岸經濟發展,這兩個議題匯集了不少兩岸的專家和一些主管部門的負責人。聽聽這些議題會讓思路更加開闊,更能清楚對岸的經濟佈局。”魏慶鐘説。

  兩岸青年學生共同面臨的創業、就業問題,是當天魏慶鐘所在的一組中最能引起共鳴的話題。1987年出生的魏慶鐘已經算是“創業達人”。他在幾年前和朋友合夥創辦了創星知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小學生提供趣味的金融知識服務。和大陸朋友交流創業心得,亦是他樂見之事。

  “我們這一代沒有背負兩岸上一代人的包袱,相處輕鬆得多,”魏慶鐘説,兩岸之前長期處於互不來往的狀況,沒有太多機會交流。現在年輕人則可以通過交流活動交換彼此的差異想法,激蕩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今年是大陸學生可正式赴臺就讀研究生的第一年。魏慶鐘此前也曾經作為學生代表,到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表達過對陸生赴臺的看法。他説,現在的政策仍然對陸生赴臺限制頗多,這樣憑什麼能招到最優秀的大陸學生呢?

  “我希望,兩岸更多的青年學生能夠多到對岸實地學習、生活,慢慢琢磨到一些"眉角"(閩南語,大意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鍵點),為兩岸的未來累積更多的共識。”魏慶鐘説。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