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圓滿閉幕 達成19項共同建議

時間:2011-05-08 18:44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8日成都消息  以“深化兩岸合作,共創雙贏前景”為主題的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8日下午在四川成都圓滿閉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出席了閉幕式並分別致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宣讀了論壇的“共同建議”。

  賈慶林在閉幕式的致辭中指出,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再次顯現了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平臺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在本屆論壇上,與會人士圍繞“深化兩岸合作、共創雙贏前景”這一主題,傾心對話,務實探討,提出了內容豐富的“共同建議”,明確了交流合作的方向和重點,反映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這些建設性意見,不僅可以為兩岸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參考,而且可以為兩岸各界深入探索兩岸關係發展帶來重要啟示。可以説,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切實發揮了匯聚各方智慧、增進各界共識、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先導作用。

  今天下午的閉幕式由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共同主持。

  王毅指出,本屆論壇形成的共識和“共同建議”,匯集了與會人士的智慧,反映了兩岸同胞的願望,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特點:

  第一,是要確保兩岸關係穩定發展。與會人士認為,三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給兩岸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種局面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值得珍惜。之所以能形成這種良好局面,關鍵在於兩岸雙方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基本互信,保持了良性互動,為兩岸交流合作、協商對話營造了必要環境。當前,大陸已開始實施“十二五”計劃,臺灣方面的“黃金十年”發展藍圖也正在形成,雙方都將促進兩岸經濟合作作為重要內容,都希望實現兩岸的共同發展與共同繁榮。而要實現這樣的前景,至關重要的是,必須鞏固兩岸雙方業已形成的共同政治基礎,必須保持兩岸各自政策的穩定,必須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

  二是要切實為兩岸同胞辦實事、謀福祉。與會人士普遍認為,2008年5月以來的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路,沿著這條路向前走,就會為兩岸同胞謀得更多福祉,帶來更多利益。針對當前兩岸同胞普遍關心的問題,“共同建議”明確提出要確保ECFA早收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要開展兩岸核電安全的交流與合作;要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增強競爭能力;要建立暢通、有序、常態的農産品購銷渠道;要切實保障臺商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要為臺資企業産品打開大陸內銷渠道;要支援臺灣民眾在大陸創業,支援兩岸青年就業與交流合作等,這些建議項項事關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件件符合兩岸民眾的實際需求,將促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兩岸各界尤其是基層民眾。

  三是要重視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本屆論壇首次將兩岸青年交流作為研討議題,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在兩岸各界大交流的進程中,兩岸青年本來就是最富有朝氣的生力軍,理應成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先鋒隊;論壇提出了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的思路,豐富了兩岸大交流的內涵,必將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産生積極影響。在兩岸經濟合作已取得長足進展情況下,我們應當比以往更有力地推進兩岸的文教交流合作,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增強共有的中華民族認同,切實深化兩岸人民的心靈溝通與感情交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思想基礎、提供精神動力。

  四是要探索落實論壇共同建議的機制。從2006年4月舉辦第一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以來,每屆論壇都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共同建議”。本屆論壇回顧了歷屆論壇“共同建議”的落實情況。我們從中不僅體會到這些“共同建議”的前瞻性和先導性,也感受到與會代表為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付出的巨大努力。迄今累計超過100余項的“共同建議”,多數已化為現實,成為政策,或正待落實。為了不辜負與會代表付出的努力和寄予的期待,本屆論壇首次提出要積極推動與落實論壇的“共同建議”。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和兩岸有關部門能根據大家的意見認真加以落實,爭取逐步形成與論壇作用相適應的有效機制,從而更加發揮好論壇的重要作用。

  蔣孝嚴在閉幕式上宣佈了與會各界人士經過充分交流研討,提出的19項“共同建議”:

  1、以大陸“十二五”規劃與臺灣中長期經濟發展構想(黃金十年)為契機,積極落實ECFA,擴大兩岸經濟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完善合作機制,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2、完善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確保ECFA早期收穫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考量雙方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後續商談,按照平等互惠、循序漸進的原則,商簽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後續協議,逐步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

  3、因應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持續發展,兩岸應繼續加強合作,研討共同參與華人經濟區及連接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可行性,提升應對國際競爭和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4、加強核電安全交流與合作。支援“兩會”將核電安全納入商談議題。推動兩岸建立核電安全資訊通報機制,加強兩岸核電安全專業機構合作,針對核電事故應急管理與安全技術進行深入交流,提高兩岸核電安全水準,共同預防核電事故。

  5、深化兩岸産業合作。合力建構完整的産業鏈與價值鏈,推動創新、品牌、行銷、通路等交流合作。加速産業標準合作,發展産品之相互認證機制,共同推進産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共同開發國際市場。推動兩岸新興産業研發合作。加強現代服務業交流合作,探索科技服務業的培育和創新模式。

  6、深化兩岸金融業合作。加強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共同維護兩岸金融市場穩定。依互利互惠原則,務實推動兩岸互設金融機構,積極為雙方金融業準入提供便利。推動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7、鼓勵兩岸中小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兩岸中小企業交流合作平臺,擴大中小企業參與兩岸經貿合作領域,協助中小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強其應對市場競爭和適應技術變革的能力。

  8、深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鼓勵兩岸農業界共同推進兩岸農業科技經營創新,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共同努力建立暢通、有序、常態的兩岸農産品貿易渠道。加強兩岸在農業智慧財産權保護、農産品商標及品種權保護、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解決兩岸農産品貿易的相關問題。

  9、推進兩岸雙向投資。共同營造有助兩岸資源互補、産業合作的投資環境,逐步減少相互投資限制,以利雙方企業在兩岸進行合理佈局,共同開拓全球商機。

  10、儘快商簽兩岸投保協議。充分發揮既有平臺和機制的作用,妥善解決臺商關切的問題,切實保障臺商合法權益及其人身安全。

  11、加強對大陸臺資企業的輔導和扶持。協助臺資企業利用大陸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市場機遇,把握ECFA實施的有利時機,調整發展策略和市場佈局,實現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鼓勵和支援兩岸有關方面舉辦形式多樣的臺灣名品展,擴大臺資企業産品內需市場的銷售通路。支援臺灣民眾在大陸創業,並提供就業便利。

  12、構建兩岸交流合作新平臺。鼓勵兩岸企業共同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及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大陸新經濟區的開發與合作。

  13、推動建立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機制。繼續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逐步擴大兩岸文化交流規模,促成文化資訊交流管道的多元化,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與常態化。鼓勵兩岸民間團體開展文化交流,深化兩岸在文化創作、研究、推廣等領域的合作。

  14、繼續推動兩岸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擴大兩岸出版物貿易、版權貿易及影視業合作,加強技術合作與項目合作,共同開拓海外華文市場,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強業務往來和溝通協調,並探討市場準入與通路議題,增強兩岸文化産業實力。

  15、落實兩岸智慧財産權保護合作協議。強化協處機制,共同防止搶注及打擊倣冒盜版等侵權行為。持續進行業務主管部門人員交流,提升兩岸智慧財産權的創新、運用、管理和保護水準。

  16、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構建實質交流平臺。鼓勵兩岸學校、青年團體建立聯繫及交流互訪機制。舉辦兩岸青年交流、寒暑假營隊活動,促成更多兩岸青年參與。

  17、支援兩岸青年就業創業與合作交流。鼓勵兩岸青年就職業生涯規劃與提高就業競爭能力相關議題進行交流座談,加強兩岸青年創業團體互訪交流,推動兩岸大專院校創業競賽活動與交流,培養兩岸青年的創新思維。

  18、深化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加強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兩岸青少年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辦學,鼓勵兩岸互設學生服務機構,促進兩岸教育事業共同發展。

  19、針對論壇達成的共同建議,積極推動與落實。(台灣網  蕪同)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