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English
繁體
 
 
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傳利好消息
 
 
  來源:      日期:2006-10-18 15:34

 

  國共兩黨兩岸農業合作論壇17日在海南博鰲舉行。企業招商,學者研討,利好措施出臺——有媒體評價,在混亂已久的臺灣,這樣的兩岸關係的正面和諧聲音有一些日子“未有聽聞了”。

  媒體高度關注現場報道

  為期兩天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吸引世界61家300余名媒體記者匯集現場,記者人數超過與會代表的一半,媒體對此次活動的關注可見一斑。

  參加活動的大陸媒體35家,其中中央媒體20家81人;香港媒體包括香港有線電視、鳳凰衛視、香港電臺、南華早報、大公報、文匯報等8家;臺灣則有中天電視、東森電視、年代、中央社、中國時報等12家媒體,記者26人;路透社、日本NHK電視臺、NHK電臺,新加坡聯合早報、海峽時報等也派記者現場報道。

  因為活動繁多,現場不少記者脖子上挂著四五個採訪證件。臺灣記者本身也成了採訪對象,兩位臺灣記者面對大陸同行採訪時表示,她們都非常關注此次論壇給臺灣農民和農業的利好消息。

  論壇有助兩岸關係發展

  有上百家臺灣廠商參加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系列活動,包括兩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業商展。媒體評論指出,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和今年4月兩岸經貿論壇的舉辦,對兩岸關係發展突破障礙,至少從四方面發揮了作用。

  其一,激發了兩岸關係中的理性思維,為妥善解決兩岸面臨的政治障礙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國共之間不斷達成共識共識增多而分歧減少,意味著兩岸關係的前景光明。

  其二,穩定了兩岸關係中的民眾情緒,使兩岸人民看到了兩岸關係中的前景與希望。

  其三,增加了兩岸經濟界的互相了解和認識,為今後的全面合作奠定了互信基礎。每一次論壇都得出兩岸經濟應互補雙贏的結論。

  其四,密切了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通過不斷地在經濟領域的研究與磋商,兩黨之間往來頻仍,友情加深,認識加深。於是,國共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力量就會加強。

  評論指出,一直以來,有輿論認為,在臺灣當局的阻撓之下,各種共識無法在臺灣落實,所以,國共論壇起不到實際的有效作用。顯然,這是形而下的認知,是見木不見林的眼光。

  兩岸農業面對共同挑戰

  本次論壇以“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實現兩岸農業互利雙贏”為主題,就“加入WTO後兩岸農業合作面臨之機遇與挑戰”、“當前兩岸農業合作模式之探討”、“兩岸農業合作發展之問題與對策”三項議題,研討兩岸農業共同面對的機遇和問題。

  中共中央臺辦主任陳雲林在論壇開幕式上説,本次論壇將對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産生促進作用。他説,兩岸農業合作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的比重較低,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共兩黨有關方面舉辦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就是要搭建平臺,集中兩岸業界、學界的智慧,深入探討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拓展兩岸農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陳武雄介紹説,近年來兩岸農産品貿易持續增加,大陸已成為臺灣農産品外銷的第四大市場,也是臺灣農産品進口的第四大來源地。臺灣農産品開拓大陸市場已是大勢所趨。如能加快與大陸市場的融合,臺灣農業就可以進入更大格局的發展。

  新觀點在學者的研討中紛紛出爐。臺大農學院院長陳保基提出,雖然臺灣對大陸擴大臺灣農産品進口充滿期待,但産銷問題不能只靠銷路解決,而必須慎重解決許多結構性問題,這個是兩岸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他解釋説,兩岸加入WTO後面臨的問題非常類似,都是以小農為主的農業系統,要面對進口農産品的挑戰,這也將是兩岸農業合作的重點。

  兩岸農業合作前景廣闊,但沿途還有暗礁險灘。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提出,臺灣當局的不合理限制是兩岸農業合作面臨的主要風險。他説,臺灣當局對臺商赴大陸投資農業分所謂“准許類”“禁止類”和“專案審查類”管理,導致兩岸農産品生産和貿易不能有效地按比較利益原則進行分工,兩岸農業政策無法銜接,農業交流常態化的合作機制無法形成。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越翎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