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English
繁體
 
 
專訪國民黨智庫成員:兩岸農業加強合作互惠雙贏
 
 
  來源:      日期:2006-10-16 09:12

 

 

  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即將在海南舉行。中國國民黨智庫科技經濟組政策委員陳武雄在啟程赴會前夕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論壇,主題是加強兩岸農業合作,促進兩岸農業的互惠雙贏。兩岸農業各領風騷,應當從互利互補的角度加強合作,而非從競爭的角度看待,兩岸農業合作海闊天空,對雙方都有很大好處。

  他從貿易、科技合作和投資等層次談起。

  陳武雄説,臺灣屬於淺盤型市場,一旦生産過剩,銷售成為問題;而大陸隨著經濟發展,高收入人口現在據估計有五千萬至八千萬,消費能力強,是臺灣的二至三倍,可見市場空間很大。假如能加強兩岸合作,包括直通、銷售管道的建立,和貿易流通困難等的克服,臺灣農産品絕對能佔領大陸的高檔市場。所以,兩岸農産品貿易潛力很大。從前年到去年,臺灣水果銷往大陸就成長了百分之一百八十,由九十多萬美元躍升至二百五十多萬美元。今年四月兩岸經貿論壇後大陸對臺灣水果釋放了新利多,影響更甚。

  他表示,一般認為臺灣的技術水準都比大陸高很多,這是錯誤觀點。實際上兩岸各擅所長,臺灣固然有很多領先技術,大陸也不遑多讓,比如雜交水稻、大豆和油菜,再如大陸在生物科技方面,包括稻米基因定序、胚胎等很多都相當不錯。

  當然臺灣在生物科技方面也有不錯表現,如食品發酵、田間管理等實用技術,像葡萄一年一熟變為三熟等。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高的農業,在臺灣市場化做得很好,這與工商業發展對農業的支援有關,包括農産品冷藏、加工,及國際化行銷、管理能力等。

  他説,這一塊可以與大陸在投資上結合起來。臺灣農業勞動力老化、工資升高、土地貴,農民一兩甲地還可以經營,但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大陸現在積極促進臺灣農業企業前往投資,設立了很多實驗區、創業園區,臺灣農民到了那裏就可以實現擴大經營的願望。

  從更大意義來説,兩岸加強農業合作,應基於全球佈局角度看。所有的品種改良離不開種源,大陸地廣物博,作為世界公認八大種源庫之一擁有豐沛的種源,加上土地、勞力廉宜,和勤奮的農民,以及大陸在很多方面的配合,再與臺灣的品種、技術、資金和商業化運作等結合起來。“這是大格局的策略。”

  他表示,這需要從合作的角度來看。如果從競爭的角度看,則會得出臺灣品種和技術引過去生産後,回來會打擊臺灣的農業;從這角度看,臺灣農業永遠走不出去。當然,衍生的問題也可以談。實際上,大陸臺商産的農産品,冒充臺灣産品,對大陸的消費者來説也不公平。

  陳武雄認為,當前,兩岸農業合作在貿易方面可以做。儘管民進黨當局有點從負面去解釋,但民間有這種需求,對老百姓有好處。投資上雖然有很多限制,但兩岸開放以來,已有五千多項農業投資,投資額有四十多億美元。而科技合作方面,也是負面解釋的問題,目前還是很困難。

  在人才交流方面,臺灣的大學有一百多所,大陸的高校多以十倍計,培養的優秀技術人員很多,這方面也應該加強。

  曾擔任臺灣省農林廳廳長、“農委會”副主委,投身農界三十五年的陳武雄説,臺灣農業幾十年來處於不斷轉型中。如早年稻米、糖出口,現在轉為進口;香蕉、甘蔗、草蝦等的出口也逐漸被菲律賓、印尼等所取代。“兩岸農業固然有競爭,但競爭是全球性的。”出口市場並非全是被大陸取代的臺灣農業,自然會出現新的産業結構,往高價值、高科技成分的方面發展,越做越旺。“如果什麼都沒有被取代,臺灣永遠種稻米。”

  他指出,任何一個經濟體的各個階段都會面臨轉型,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力去賺錢,有沒有能力去克服轉型的陣痛。而加強兩岸農業合作,是會增強臺灣農業的轉型能力的。

  “多看多談多接觸,可以了解到大陸也有很多優秀的東西,互相切磋,這絕對是對臺灣有好處的。民進黨很多人士沒有去過大陸,也沒有談過,只是聽些負面的聲音,路是會越走越窄的。”陳武雄如是説。黃少華  
 
來源:中國新聞社

編輯:芳翼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