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English
繁體
 
 
農經教授談臺農大陸創業:將有效促市場體制完善
 
 
  來源:      日期:2006-06-02 14:02

 

  臺灣農民、農業企業到大陸投資興業近年成為受關注議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漱蘭日前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農業新政”減稅收增財政投入,農業投資環境持續向好;臺農到大陸投資、大陸借鑒臺灣農業經營模式,對兩岸農民都是好事。

  程漱蘭以中國農村發展和農村金融為研究方向,並於二00二年以來連續主持或參與“臺灣農業經營模式”、“臺資農業/食品企業發展與大陸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等多項課題研究。

  據程漱蘭掌握的資訊,兩岸農業合作出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九八五年,一位名為邱伏對的臺胞駕漁船到福建漳浦做小額貿易;順道考察當地海岸灘塗,同年十月他在當地註冊一家水産養殖公司,開兩岸農業合作先聲。

  此後,在福建、海南、江蘇、浙江乃至東北數省,臺灣農民、農産加工企業一波波前來考察,歷二十餘年發展完成産業升級。至今已是“千軍萬馬的局面”。

  二00一年,程漱蘭曾赴福建、海南、山東、黑龍江四省做專題研究,考察當時最多已運營五年的各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至今給她很深的印象。

  其一,臺資農業企業面向國際市場,建高端鏈條,贏利空間大。如大連食品業臺企大成,七成肉雞産品售往日本,其餘提供大陸美資快餐業;臺企具支付能力,當地養殖業農民獲得穩定收入,公司加農戶模式在當地越推越廣。

  其次,推動所在地農民農産品種和技術標準化。臺資農企培育、加工方式多遵行嚴苛的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為求農産品質、數量與國際市場相適應,大陸農民以其進取心,很樂意也很快掌握相關技術。程漱蘭説,試驗區的運作,對臺農及大陸農民都起了作用。

  兩岸農業經濟同屬小農小漁,但發展階段不同。程漱蘭受訪時不回避:臺灣農業産業化起步、發展都在大陸前面。

  比照兩岸處理農業、工業發展關係的歷史,程漱蘭説,早期都存在工業擠壓農業的狀況,採取低價收購手段,擠壓農業以構築現代産業起步的原始積累。但到一定階段,工業須“反哺”農業,帶動鄉村的發展。

  她分析,臺灣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檢討農業政策,大陸起步稍晚,但今日也走到這一階段。對於新一波臺農大陸投資熱潮,她説,實施“農業新政”,取消農業稅,增加對農業財政投入,大陸農業投資環境好,臺農將與大陸農民享同等機會。

  程教授認為,臺農前來投資,也將促進大陸體制改革和市場規範。臺農已習慣成熟、規範的農業環境,來到大陸後為政府機構提出種種建議。她説,這些建議正是解決大陸市場經濟完善問題所需,將有效促進大陸市場體制完善。(記者 劉舒淩)

(來源:中新社)

編輯:齊曉靖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