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頭
English
繁體
 
 
綜述:構建有效平臺 不斷拓展兩岸農業合作渠道
 
 
  來源:      日期:2006-10-19 15:56

 

  台灣網10月19日北京消息   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兩岸的農業交流與合作目前還僅停留在民間交流的層面。在這種情勢下,大陸方面務實、靈活地通過民間渠道加深與島內農業界的聯繫,與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並隨著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放大思路,創造性地建立起一系列與島內農業界交流、合作的方式與渠道。

  創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為兩岸農業合作構建更具實質性的平臺

        1997年7月,在經過前期大量準備之後,農業部會同國臺辦、原外經貿部正式宣佈建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實踐已經證明,試驗區開創了兩岸農業合作更具實質內容的平臺,9歲的試驗區已碩果纍纍。

        福建的漳州、福州,海南全省,山東的平度,黑龍江的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大慶和農墾示範區,陜西的楊陵,先後建立起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很多臺資企業在試驗區裏成長壯大,很多大陸農民從中得到了各種支援和幫助。

        在一次有關試驗區的研討中,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會長于永維提到了合作試驗區的四大作用:探路作用、窗口作用、示範作用和輻射作用。他説,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處於不同階段、運作和發展機制各不相同的兩岸農業,要開展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必將面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試驗區承擔著先行試驗探索的任務。應積極探索兩岸農業合作模式、發展機制與管理經驗,為構建更大範圍的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新格局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2005年7月,海峽兩岸(福州、漳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創建整8年後,國臺辦、商務部、農業部正式批復,該試驗區擴大到福建全省,變為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今年4月,農業部等部門又批准在廣東省佛山、湛江市和廣西省玉林市設立了兩個新的試驗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這個平臺進一步被延展、擴大。

  發揮展會效應,替臺灣農民在大陸“叫賣”水果,使之“有聲有色有市場”

        迄今,兩岸的農業交流與合作找到的一種最直接、最方便,也最經常的方式,就是舉辦各種各樣的展會。從去年5月18日福建海峽兩岸貿易洽談會、7月18日上海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覽暨臺灣農産品展銷會,到10月18日北京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從今年4月20日的中國(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到即將於10月中旬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暨項目推介會,臺灣水果等農産品接二連三地“現身”大陸,引發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搶購潮。

        展會已經成為落實惠及臺農的有關政策,在大陸宣傳、推介臺灣的農業技術、農業管理模式和農産品的有效形式。

        去年7月18日至20日,農業部與商務部、國臺辦等單位聯合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覽暨臺灣農産品展銷會,除了規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展示、展銷了來自臺灣島內的19種熱帶水果等産品,展示了臺灣農産品的特色優勢外,第一次集中展示了臺資農業企業在大陸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改革開放以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走過的歷程。同時,這次展覽也是島內各級農會、專業協會、産銷班以及農業企業來大陸參展規模最大的一次。

        同年10月份在農業部主辦的第三屆農交會上,則第一次由臺灣省農會作為協辦單位,專門設立了臺灣農産品展示區和有 48個展位的臺灣農産品銷售區。這是當年8月份大陸單方面宣佈對臺灣15種水果實行零關稅優惠政策後,對臺灣享受零關稅的當季熱帶水果、農産品深加工製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展銷,是在實施檢疫、通關一系列便利措施後,一次重要的貿易活動。

        大陸有關方面方與臺灣農業業界密切協調配合,組織臺灣基層農會、産銷班、合作社和普通農民到大陸參展,使他們直接感受大陸一系列對臺農優惠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邀請臺灣省農會、臺灣省青果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臺糖股份的主要負責人出席農交會開幕式、領導人專場活動。這次活動因成功舉辦而引起廣泛關注。

        為推動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北方市場,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積極與臺灣省農會溝通、協商,經過多次磋商和實地考察,在中國(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上設立臺灣農産品展區,並簽署備忘錄,由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負責大陸方面的展區準備工作,臺灣省農會負責島內的組展。

        來自臺灣雲林、臺東、嘉義、屏東、臺中、南投、桃園、高雄等縣市的10余種時令優質熱帶水果、近200余種農産品深加工製品參加了展示。農業部積極推動、多方協調,並報請國務院批准對參加此次展會的臺灣農産品實行了特別優惠措施:對參展尚未享受零關稅的農産品均給予零關稅;對部分農産品減免進口環節增值稅;特別批准5月1日後準入的臺灣農産品檢驗檢疫新增品種在展會上展示 。

        在幾屆展會上,參展的臺灣農民不止一次地説,他們已經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陸的誠意和善意,大陸是在切切實實地幫助臺灣農産品擴大在大陸的影響和銷售,實實在在地幫助臺灣農民解決水果、蔬菜等農産品豐産滯銷等問題。

  滿足臺灣農民來大陸投資願望,“臺灣農民創業園”開門迎客

        海峽兩岸農業界1988年即以民間方式進行直接接觸。到目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截至2005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的臺灣農業企業已達5000家,合同利用臺資超過40億美元。為進一步滿足臺灣農民要求在大陸投資創業的願望,大陸推出了選擇適宜地區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舉措。

        2006年4月10日,農業部和國臺辦批准在山東棲霞和福建漳浦設立了首批臺灣農民創業園,並於4月15日正式對外宣佈。這樣,臺灣農民同胞開始通過直接參與合作來享受到大陸給予的實惠。

        這是兩岸在農業交流與合作中創造的一個新的平臺。既然是為臺灣農民量身定做的,就要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4月21日,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組織臺灣省農會的代表赴棲霞市實地考察創業園有關情況。參加考察的臺灣農業界人士對用這種形式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和想法。一些人還表示要把大陸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想法帶回島內宣傳,組織島內農民和企業帶著技術到大陸發展創業。

        針對多年來臺商投資大陸農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情況,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編輯出版了《臺商投資大陸農業政策讀本 》,集中收錄了農業以及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和重要文件,為臺灣農民和臺商提供針對性和引導性服務。

  兩岸農産品貿易持續增長,合作雙贏的效應持續高漲

        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為臺灣農業的轉型升級拓展了新空間,也促進了大陸農業的現代化步伐,同時,更有效地促進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兩岸農産品貿易出現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今年1至8月,兩岸的農産品貿易額已經達到了3.5億美元。

        2001年,福建省的對臺灣地區的農産品出口額只有500萬美元。僅僅四年之後,就上升到了3876.1萬美元,增長了6.75倍。現在,福建全省有23個對臺小額貿易點。從去年5月大陸宣佈開放臺灣18種水果進口至今,全省各口岸累計進口臺灣水果57批600多噸,福建已成為臺灣農産品銷往大陸各地的物流集散中心和轉机地。

        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中,為了充分實現雙贏的效果,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還注意把臺資項目往有優勢、與臺灣互補性強的地區引導。譬如,海南和臺灣的農業地價有著天壤之別。臺灣農民出售一畝農地所得,足可在海南承租開發400至500畝農場。通過積極引導臺胞投資海南的結果是,海南廉價豐富的土地資源造就了一批批臺資農莊主,圓了臺灣農民在臺灣無法實現的夢。

        現在,絕大部分臺資農業企業效益良好,陸續轉移到大陸創業的臺胞取得了豐厚的回報,不少企業不斷增資擴廠,投資合作規模呈加速發展態勢。如臺灣天仁集團總裁李先生於1992年2月回家鄉漳浦縣投資創建天福集團,主要從事茶業經營,到目前已建立起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生産、加工、銷售為一體,在全國大中城市設有400多個直行銷售店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經營取得了巨大成功。

        目前,兩岸微觀層面的農業合作已經非常廣泛,臺灣對大陸的農業投資也出現了投資範圍擴大及整個産業上中下游一起配套投資的現象,初步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雙贏的發展格局。(農業部:魏玉棟  記者:陳寧)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