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臺農業合作迎來廣闊前

時間:2009-05-16 10:06   來源:福建東南新聞網

  泉臺兩地農業領域的經貿往來日漸升溫,圖為去年首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産品採購訂貨會,吸引了許多臺商參加。(林勁峰 攝)

  新起點上再出發

  隔海相望,泉州和臺灣地緣相近,有著天然的農業合作優勢。回顧過去,兩地的農業合作交流歷史源遠流長,效果顯著。如今,借助海西戰略由地區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東風,兩地的業內人士都深信,泉臺農業合作將不斷深化,泉州有望成為兩岸農業交流的前沿平臺。

  跨海“務農”: 逾百家臺資農企落地泉州

  這兩天,石獅永寧的泉臺農業合作項目友強觀光果園內,引自臺灣的火龍果、蓮霧等熱帶水果挂滿枝頭,工人們正忙著將一筐筐水果裝上車,發往全省各地果蔬市場。

  在泉州,類似這樣的泉臺農業合作項目正越來越多。像友強所在的石獅,鴻山西墩觀光農業果園、蚶江西濱果林場、寶蓋勝輝果林場、蚶江對蝦養殖場、永寧鮑魚養殖場等都是臺商跨海“務農”的合資合作項目。借由這些平臺,脆枇、蓮霧、番石榴、楊桃等10多個臺灣新優特水果品種實現異地落戶。在茶鄉安溪,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陸續有臺胞前來承包茶園、興辦茶企。如今,安溪全縣已擁有“農”字號臺資企業超過40家,涉及領域也從茶葉拓展到果蔬等其他領域,遍佈大坪、蘆田、長坑、祥華、西坪、感德、尚卿等諸多鄉鎮;而在蘆柑之鄉永春,受惠于12年前兩地合作交流項目——“永春縣蘆柑生産技術綜合改進計劃”的實施,全縣蘆柑一級果率提高28%,生産成本下降30%……

  市農辦副主任蔡瑞沛告訴記者,泉臺兩地農業合作交流一直很活躍,從現存資料看,第一家臺資農企于1989年6月落戶泉州,主要從事蝦、紅蟲尋及紫菜、蝦仁等水産品的加工。20年後的今天,在泉的臺資農企無論是在數量、分佈範圍和涉及領域上都有了質的飛躍。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泉臺合資合作農業企業103家,合同利用臺資超過3.5億美元,種植、養殖、加工和休閒旅遊(即生態農業)等領域都能覓其芳蹤。

  優勢互補:兩地農業實現攜手共贏

  “泉臺兩地農業互利互補特點十分突出。”在市農業局經作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戴金電的眼裏,這一點在諸多方面都能得到充分驗證——兩地優良品種梅香雪白,各有韆鞦;而從技術上看,大陸偏向基礎性研究,臺灣則更注重實用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此外,臺灣農業以精細化管理見長,農業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豐富,資金、人才優勢明顯,但面臨土地資源短缺,勞動力成本高、市場狹小等發展瓶頸;而泉州與臺灣地理位置相近,氣候相似,勞動力充沛,腹地市場廣闊,有著實現承接臺灣農業轉移的天然優勢。

  共贏效應已經凸顯!以安溪為例,泉臺農業合作不僅為當地帶來了資金、設備和技術,帶來了新的觀念、管理模式和銷售市場,還對安溪茶産業鏈的延伸等諸多領域産生了影響。該縣農業與茶果局蔡建明局長介紹,臺資茶企進入安溪後,當地茶農制茶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後,生産較為粗放、品種和市場單一等狀況得到極大改觀。現在,安溪的茶農茶商不僅注重種好茶、做好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日益重視,生態茶園在全縣廣泛推廣,茶業機械、包裝、深加工等下游産業相繼崛起,國內外市場不斷拓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用十分明顯。與此同時,臺灣的茶業界也受到了良性推動——發展空間得到拓展的同時,安溪茶的優良品種、傳統制法、文化內涵也給其很大啟發和借鑒。

  不僅如此,泉臺兩地農業領域的經貿往來也日漸升溫。2007年在泉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茶博會讓不少市民至今記憶猶新,而在最近的一年中,好戲不斷上演——第六屆全國農運會期間舉辦的“泉臺農産品展銷會暨泉州龍眼展示會”上,兩地與會企業實現銷售額250萬元,還簽下了總金額達1.53億元的合約;今年元月的2009年海峽兩岸(泉州)名優農特産品展上,兩岸企業完成總零售額約500萬元,良好效益觸動下,主辦方表示明年將繼續舉辦該活動。

  借助東風:泉臺農業合作走向縱深

  “海西經濟區定位和方向得到國家層面的肯定,泉臺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前景更為廣闊。”問及對剛剛公佈的《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感受,不管是泉州還是臺灣的農業專業人士,都給出了同樣一個信心十足的答覆。

  蔡建明告訴記者,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礎上,2008年,安溪提出籌建海峽兩岸(安溪)茶業合作集中加工貿易區,這個規劃面積達30平方公里的加工貿易區,將包括茶葉深加工、茶葉機械包裝、茶葉科技研發、貿易物流配送和茶文化旅遊五大基地,已經進入申報階段。《意見》的出臺無疑將加速該平臺建設各項工作,帶動安溪在兩岸茶業合作交流中先行一步。

  而在泉州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臺灣水果集散基地,則是閩臺農産品市場董事長王世哲一直以來的夢想。“泉州相關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與臺農合作經驗豐富,建成一個輻射全國的對臺水果通道,前景難以估量。”在他看來,《意見》的出臺,為泉州引進臺灣先進農業技術,吸引臺農投資等帶來新的契機,而“先行先試”四字則為創新體制機制、出臺優惠政策、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埋下伏筆。

  記者了解到,為適應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新形勢,進一步推動泉臺經貿往來與交流合作,我市加強對臺合作交流的更大努力已經付諸實踐,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專門牽頭成立6個對臺工作小組,其中就包括泉臺農業合作工作小組,主要職責在於負責研究、協調和促進對臺農業合作,實施《海峽兩岸(泉州)農業合作試驗區規劃》,擴大農業合作領域,協辦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加強農業對臺招商,推動泉臺農産品貿易流通,全面提升泉臺農業合作水準。 (泉州網-泉州晚報 記者 孫燦芬 朱娟娟)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