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字號:
臺商創業在南昌(圖)

  時間:2006-09-24 15:16    來源:大江網     
 
    7月28日,記者在南昌採訪時了解到:南昌市正在準備出臺採取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鼓勵廣大臺商到南昌投資興業的新的地方法規。

  6月9日,南昌市在臺商投資較為集中的昆山市舉行南昌投資環境説明會,宣佈將採取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鼓勵廣大臺商來南昌投資興業。這是南昌市繼兩天前(6月7日)主動出擊閩東南三角區,舉行承接沿海地區産業梯度轉移福州推介會之後,把擴大開放觸角延伸到長三角地區的又一重要舉措。

  在投資環境説明會上,南昌市確定了促進臺商投資新舉措:鼓勵和支援臺商到南昌投資創辦臺灣企業工業園區,對投資者根據投資規模和園區類型,給予一區一策的政策扶持;鼓勵臺商到南昌發展軟體、IT等高新産業,當地政府將按照土地出讓金數量,提供同等比例資金,配套支援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當地政府抽調專人組成項目服務小組,無償提供服務,進行全過程跟蹤式服務;對到南昌投資興業的臺商,在居住、醫療、子女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南昌市政府正在著手把昆山説明會上宣佈的這些優惠政策加以完善形成鼓勵臺商投資的地方法規。

  自2003年以來,南昌實際利用境外資金名列中西部地區前茅。

僅2004,南昌市引進臺資項目25個,實際利用臺資9650萬美圓。到目前為止,註冊臺資企業398家,實際利用臺資4億多美圓,涉及産業有電子資訊、家用電器、化工橡膠、商貿流通等多種産業,形成東元電器、亞東水泥、泰豐輪胎、藍天電腦、晶湛科技等一批臺資大企業“群居南昌”的局面。



泰豐輪胎江西有限公司



南昌東元電機有限公司,這是臺灣東元集團在南昌高新技術開發區設立的廠房,佔地三百畝



東元公司生産空調的車間

  據南昌市臺辦經濟處劉仁禮處長介紹:88年第一家臺資企業投資南昌,當時在進賢文崗生産傳統的地方特産毛筆。但是早期的一些企業由於産業不對路,規模不夠大已經不復存在了。到今年上半年,在南昌註冊的臺資企業有398家。經營的比較好的有一百多家。這一百多家大多數是96年之後到南昌的,南昌臺資企業進入經歷了三個轉折期: “第一波就是88年到91、92年主要是老兵回鄉投資,資金不多,企業較小,到95年是第二波,這一年是江西的第一屆贛臺會,這一輪的存活力比第一波高的多了,企業也就向大的方面發展了,象泰豐,他們實際是96年開始談,97年就進入了。第三波是在2000、01年著一段,這一段的特點,就比較明顯了,一些大企業進來了,比如01年説統一,02年東元開始談了,03年亞東水泥在這建廠,藍天電腦也進來了。泰豐輪胎開始增資。企業的層次向高的方面發展。”

  十幾年來臺商到南昌從當初投資十幾萬美圓,到現在上億美元,不僅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産業涵蓋面越來越廣。原來只有傳統的工業,服務業,現在是全面開花,有傳統産業,有機械製造業,電子業,三産服務業。投資地域也發生了變化,原來臺商投資主要在城區,工業開發區,現在全面開花,在南昌周邊的進賢、安義,昌北開發區,高新開發區,小蘭開發區都有不同規模的臺資企業進入。

  



臺資企業百意百貨公司,座落在南昌繁華的中山路上



臺資企業希爾頓大酒店,座落在南昌美麗的象湖邊



南昌街頭到處可見這樣的臺灣食品連鎖店

  江西省南昌市作為唯一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經濟區毗鄰的省會城市,在現代高速公路組成的大交通網路中,以南昌為中心的6小時經濟圈,覆蓋4.5億人口,産生12萬億消費市場,區位優勢凸現,外加資源、生態、低成本等優勢,具有投資成本最低、回報最快、信譽最好、效益最高的“城市品牌”,2004年,南昌市被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列為極力推薦的城市。在被調查的全國150多個城市中,南昌市的綜合指數列第11位。這也是表明南昌投資環境的改變得到了臺商的認可。

  近年來,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為臺商進入南昌多次頒布優惠措施,各個部門對引進臺商工作的配合也比以前有進步。南昌市委提出三分招商,七分安商,對在南昌的臺資企業給予極大的關注。

  臺資企業泰豐輪胎(江西)有限公司行政處處長王芝芳女士講述了南昌市政府幫助泰豐公司解決缺水問題的故事:“上海路修路,水管被挖破,工廠缺水一天就會造成幾十萬的損失,我們通過臺辦向市政府報告,市長親自下令,派4兩消防車,兩輛自來水公司用水車,一輛灑水車,連續20幾個小時不間斷運水,保證了生産。南昌市第一次動用了保證居民緊急飲用水的消防車來用於生産。對我們是很幫忙的。只要我們有困難,市政府就會幫助解決,很關心我們。”



泰豐輪胎的車間

  南昌已擁有11個工業園區,按照“穩固基礎、互為補充、完善功能、一流服務”的方針,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目前已形成汽車、醫藥和食品、電子資訊和家電、新材料、紡織服裝等五大支柱産業,正全力打造“十大産品製造基地”。

 
編輯:邵磌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