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定安縣定城鎮邊上有一片寧靜祥和的土地——仙溝。1997年,臺商石進龍在這里挂上一塊“海南龍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牌子,承租了300畝土地,種上了一整片火龍果。   當地老百姓納悶不已,這臺灣人有錢燒得慌麼?那300畝土地都是不利農作物生長的荒涼貧瘠之地,種下的這玩意不就是海南海岸邊和田間地頭到處都有生長的量天尺麼?   一年之後,令老百姓驚訝的事情又重演了。石先生種的那種只開花不結果的量天尺上,一條條三棱形的長莖居然懸挂上了一顆顆碩大亮麗,火紅帶紫的果子。綠莖紅果相襯,煞是好看。而前來求購的客商絡繹不絕,從石先生和客商的口中,老百姓知道了這種作物有個不同于海南的叫法——“火龍果”。   從“南向”到“西進”   在仙溝農場地頭,筆者見到一位身穿T恤衫和迷彩褲,腳上趿拉著一雙拖鞋的青年,一幅典型的海南農民形象。如果不是隨行的定安縣臺辦主任文強介紹,我們無論如何想不到他就是龍江公司的少東家——石豐睿先生。   石豐睿說,父親石進龍年齡大了,身體有些不適,回臺灣南投老家修養了,現在農場大大小小的事宜都由他打理。他給我們講起了他父親創業的經歷。   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當局大力推動“南向”政策,大量臺胞在東南亞投資興業。石進龍先生在這股熱潮之下,也前往越南投資房地產事業。雖然在越南胼手胝足,辛勤打拼,但人地兩生,語言不通,越南的土地政策也不理想,土地證書通常要登記在當地人名下。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風暴,石先生最後在越南鎩羽而歸。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在越南平順省考察期間,石進龍先生偶然發現平順省大面積栽種火龍果,並且向中國大陸、東南亞及歐美市場大量出口。石先生從中看到了機會,他將越南的火龍果種苗帶回南投老家培育試種並獲成功。他成了在臺灣最早引種火龍果成功的少數幾人之一。   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大漩渦中,大陸巋然不動,經濟發展穩健。石進龍滿懷希冀到大陸考察,發現大陸市場廣闊,而他培育的火龍果品種在大陸尚屬空白,因此,他最後選中了在定安仙溝發展火龍果種植事業。   石先生最初只是投石問路,準備一旦不順利,隨時抽身撤離。讓石先生喜出望外的是,他種下的火龍果短短10個月就挂果豐收了。石豐睿介紹說,火龍果是野生熱帶作物,原本生長在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下,因此生命力極強,非常耐旱,而且抗臺風。定安一帶的氣候、水分和環境都非常適宜火龍果的種植。在海南的第一炮打響之後,石進龍信心倍增。1998年,他在定安縣居丁鎮又承租了300畝地,擴大生產規模。   扎根海南   石豐睿說,臺灣土地資源有限,寸土寸金,一般農戶的耕地面積只有幾畝。他父親做夢都不會想到,剛到海南就以70元/畝/年的價格一氣租下了600畝土地,而且一包就是50年。父親對他說,感覺一夜之間,自己就成了一個莊園主。   農場擴大了,各種各樣的活也多了起來,石進龍忙不過來。2001年,石豐睿剛學習土木建築畢業,服過兵役,父親就讓他來海南協助管理農場事務。筆者問他半路出家,對農業一竅不通,在這邊農場里會不會很辛苦?他笑著說他權把農場的勞作當成人生的歷練。   定安縣臺辦主任文強告訴筆者,石進龍先生從臺灣引進的火龍果很快成為了海南熱帶水果新的家族成員。附近的農民看到石先生栽種火龍果獲利豐厚,紛紛要求他提供種苗和傳授栽培與管理技術。石進龍毫不藏私,十分樂意地向農民提供種苗並傳授殺菌、疏花、授粉、疏果、藥劑等全套技術。定安縣在海南東線高速公路沿線規劃建立起了火龍果農業觀光帶,昔日因幹旱貧瘠而光禿禿或雜草叢生的土地如今都披上了火龍果的碧裝。除了定安縣,瓊海、東方、澄邁等周邊市縣農民也都種起了火龍果。   筆者問石豐睿,你們幫助老百姓推廣種植火龍果,這幾年火龍果價格下跌,不是你們自己樹立起競爭對手,收益大大降低了麼?石豐睿呵呵一笑說,這是你對火龍果不大了解的緣故。火龍果是熱帶水果,只有臺灣、海南、廣東、閩南等少數幾個省區適宜種植,市場上供不應求。石豐睿說只有擴大經營,將種苗、技術和營銷通道與周邊農民的土地、人力以及大陸廣闊的市場這些資源優勢結合,才能突破火龍果發展的瓶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現在10年過去了,火龍果的價格已經穩定,不會再降,今後將是火龍果種植和加工長足發展的一個時期。   筆者剝開一顆火龍果,果肉紅彤彤的,入口甜而不膩,清淡中有一點芬芳,果肉中夾雜著上千顆芝麻粒狀的種子,不是獼猴桃,勝似獼猴桃。石豐睿籌劃未來時,準備在創造品牌效應後,將農場建成集生產、觀光、旅遊為一體的莊園。   筆者問石豐睿:“在這邊創業,有什麼不適應的嗎?”他笑著回應:“一眨眼,我已經在海南7年了,而且還要繼續留在這里。現在每年至多回臺灣十來天探親,我已經把農場、把海南當作我的家了。”
 (來源:華夏經緯網-海南與臺灣 蔣春發)
 |